地市级媒体参与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探析
2021-06-24程贞贞
◎程贞贞 李 磊
近年来,全国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如火如荼,2020年底基本实现覆盖全国,打通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在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区级与县级相似但又有明显区别,区级融媒体中心在参照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的基础上,可以探索引进地市级媒体参与共建,借助其优势,推进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一、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几乎是“从无到有”:在没有媒体存量资源的情况下,依靠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账号平台,有条件的城区开始自建新闻客户端;在没有媒体机构的情况下,区级融媒体中心在机构改革中挂牌成立,配备人员和编制,运行经费由财政兜底;在没有新媒体内容来源的情况下,区级融媒体中心组建通讯员队伍,发动全区力量,提供一线新闻素材。即便如此,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媒体平台少。区级融媒体中心没有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平台作为支撑,仅仅依靠政府网站和商业平台账号,发布渠道单一,粉丝量少、关注度低、影响力小,最关键的是平台技术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只能按照商业平台制定的规则行事,严重影响内容发布和用户互动。自建新闻客户端的开发、运营、维护成本都很高,一般区级融媒体中心很难坚持长期投入。
2.定位不明确。区级融媒体中心的用户定位、平台定位、内容定位、功能定位模糊,应该立足本区域,为本区域提供区域内新闻资讯、政务服务。很多区级融媒体中心由于本区域内容供应不足,大量转发市级、省级、全国的新闻资讯,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发布不及时,传播意义不大。
3.内容可读性差。区级融媒体中心发布的内容单一、表现手法单一,工作汇报多、实质新闻少,领导活动多、民生资讯少,文字多、图片视频制图少,同质化内容多、原创内容少,导致内容可读性差,传播效果差。
4.技术力量薄弱。媒体技术薄弱是大部分媒体机构长期以来存在的共性问题,区级融媒体中心的技术力量更为薄弱,缺乏新媒体运营的机房设备、采编系统、指挥系统等基础装备,专业的视频拍摄和剪辑、图片处理等可视化、数据化技术设备同样缺乏。
5.专业性不够。区级融媒体中心虽然成立了机构,但编制少,且大部分是行政人员,很少甚至基本没有专业媒体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的新闻采编人员,仅依靠通讯员队伍,在政治把关、内容创新、平台运营方面都难以为继。
6.联动性不强。区级融媒体中心很难有效整合全区域数据资源,“服务群众”功能存在制度设计的短板,极易容易形成“信息孤岛”。
二、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积累的优势
地市级媒体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媒体资源和丰富的传播经验,是中央省市县四级媒体中的中坚力量。地市级媒体在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中,优势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台从传统转媒体转向“传统媒体+新兴媒体”,渠道得到拓展。一些地级市经过媒体融合探索,保留下来的纸媒稳住脚跟,随着媒体融合探索进一步深入,渐渐找到新的发展路径,传统媒体正与新兴媒体协同发展,媒体平台得到进一步扩展。大部分地市级媒体自建新闻客户端,移动优先成为标配发布准则。传统的地市级媒体熬过寒冬,迎来暖春。
2.内容从“文图或视频”转为“文图+视频+N”,形式充分呈现。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内容呈现方式至关重要,传统纸媒的单一文图和电视媒体的视频节目,已根据用户的阅读(观看)习惯转变为文图配短视频、短视频配文图,长篇文字转变为制图、多图转变为H5,实景拍摄转变为动画模拟、解说转变为配乐,各种根据内容的不同、平台的不同、用户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组合,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
3.人才从“单一型”转为“全媒型”,结构不断优化。在地市级媒体融合转型发展过程中,人才队伍的转型放在首位。媒体融合时代,要求每个媒体人都成为“多面手”,会写文字稿、会拍摄、会做H5,既能为报纸提供文字稿,又能为新媒体平台提供视频,记者、编辑已从“一专多能”,转型为“多能一专”的“全媒型”人才。队伍结构也从单一的记者编辑向文字、图片、视频、技术、网络等“全功能”优化。
4.技术从“维持型”转为“拓展型”,功能不断完善。地市级媒体技术理念从原来的“维持运转”,转变为“拓展功能”,以前的地市级媒体技术人员只要维持网站安全运转、稿件收编发即可,现在的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网络传播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建设开发和维护拓展自有平台,无障碍运用新媒体应用。
三、地市级媒体参与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路径
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虽然存在诸多“先天不足”,但可以引进地市级媒体参与共建,利用其优势,弥补自身缺陷,在内容生产、人才技术、资源设备方面得到充实,促进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真正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市区媒体一体化格局。地市级媒体参与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可以在体制机制、平台技术、内容生产、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尝试。
1.在体制机制上融合,“两家”变“一家”。地市级媒体与区级融媒体中心共同组建融媒体工作站或实体公司,将资源、技术、平台、人员融为一体。融媒体工作站实行双重管理,地市级媒体为工作站派驻融媒体新闻宣传专业人才,既为地市级媒体提供内容,又为区级融媒体中心服务,既是地市级媒体的组成部分,又是区级融媒体中心的核心团队。地市级媒体的人才支持,是全方位、全媒体式的服务,如文字、图片、视频、设计、技术,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丰富内容表现形式。如组建实体公司,还可享受区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本区域服务,为区级融媒体中心缓解资金投入压力,以服务养机构,发挥自身造血功能,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2.在平台建设中互通有无,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地市级媒体在自身新闻客户端和采编系统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区级融媒体中心平台建设,在技术开发的过程中为后者预留接入的端口,形成“一平台多用户”的平台共享模式。区级融媒体中心既可少花钱建平台,又可共享地市级媒体平台用户资源。在采编系统平台上发挥优势,统一调度内容策划、内容生产,区级融媒体中心依托地市级媒体的稿件数据库,利用其融媒体采编力量,实现内容生产质的提升。
3.在资源共享方面,打通向上对外发布渠道。区级融媒体中心在对接中央、省级媒体和商业媒体的渠道不够通畅,并且成本高,传播效果不理想。地市级媒体与中央、省级媒体对接程度深,合作力度大,是中央、省级媒体与区级融媒体中心的枢纽站、连心桥,是上下无法轻易跨越的关键节点。地市级媒体可为区级融媒体中心策划适合对上对外宣传的内容,制作相关产品,让内容以最合适的方式在最适合的平台呈现。
以黄石日报社参与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例。2018年,黄石日报社与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成立黄石日报社驻开发区外宣传播中心。黄石日报社派驻采编人员,开发区购买服务。作为地市级党报和县市区加深合作的试点之一,外宣传播中心确立依托平台、移动优先、内容为王的运营思路,建成运营一报(手机报)、一微(微信公众号)、一端(头条号)三大平台,由开发区宣传部门统一指挥,形成了“策采编发”无缝衔接、有机联动的工作机制,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2020年疫情期间,外宣传播中心全员上阵,微信公众号共推送708条;手机报共推送52期,主要栏目包括时政要闻、防疫工作、典型事迹、通知通报和生活服务等,并根据疫情防控工作推进情况适时推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疫情防控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 防疫生产两不误》《信心不改共赢未来》《就业不用去远方 家乡就是好地方》等栏目。其中,《警示!多起新冠肺炎感染案例被通报》被湖北日报、荆楚网、东楚网、黄石发布等新媒体平台转发,全网阅读量超20W+。针对用户阅读习惯,还制作了15条短视频,《开发区·铁山区:上交麻将奖励口罩等物资》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新浪网、北京时间、凤凰网、湖北新闻、湖北日报等平台转载,全网点击量300万,微博阅读169万。除了增强开发区宣传的内容生产力量,黄石日报社还针对性制定通讯员培训计划,作为不断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培训方式包括研学、实训、培训班等,形式灵活。
2020年10月,黄石日报社下陆全媒体工作站在下陆区正式揭牌,成为黄石日报社首个区级全媒体工作站。黄石日报社派驻全媒体采编骨干力量,在下陆区委宣传部蹲点,由下陆区提供办公设备,共同生产内容。工作站成立后,紧紧围绕下陆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深化主题策划报道,先后在《黄石日报》、《东楚晚报》推出了《黄石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开工》《下陆传统工业企业插上互联网翅膀》《下陆助推传统制造业“触”网上“云”》《消费扶贫助力枫林脱贫攻坚》等报道,并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黄石发布、人民号等平台同步推广,社会反响很好。
结语
在当下媒体融合背景下,建设融媒体已成共识,但是建设路径各地还在探索。区级融媒体中心媒体要素区别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更多创新尝试,在体制机制上打破现有陈规。地市级媒体参与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有天然的贴近性,可以充分发挥平台、人才、资源优势,使两者平台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改善区级融媒体中心“无经验、无人才、无平台、无团队”的窘境,是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可行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