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vlog丰富行进式报道的出镜表达
2021-06-24◎郝滢
◎郝 滢
行进式报道是媒体围绕某一重大报道选题和某一备受关注的新闻现象,借助于各种运行的工具,在有限的时间、明晰的行进路程、不同的空间,在各类节目形态中完成的具有明确主题思想和连续性,多种节目形式参与并循序渐进的报道方式。近年来,行进式报道被越来越地用在了脱贫攻坚、环境保护、转型发展等等各种大型主题式报道当中。而“Vlog平实、简明,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记录真实场景、传达拍摄者情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作品中。把Vlog运用到行进式报道的表达中,不仅能提升记者出镜表达的感染力,重塑主流媒体生产者和接受者间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而且能形成“娓娓道来讲故事”、“循循善诱说成就”的传播效果。本文所指的行进式报道,多指基于音视频文本、包括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载体在内的融媒报道。
一、用vlog丰富行进式报道的出镜表达的现实意义
1.报道的行进式要求记者表达随时“在线”
行进或运动状态是行进式报道的主要特征之一。传统意义上的前期采访,后期写稿、剪辑的报道方式,不能满足行进式报道的快节奏、高频次的运动特征。由于时间有限,空间跨度较大,行进式报道往往在策划方案设计上,就要求记者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定空间的跨越。记者在马不停蹄的完成路程奔波的同时,也需要一到达目的地甚至是路途中就开展报道组织。尤其在融媒体传播的时代要求下,记者要集“策划组织、观察采访、即时生产、随时传播”能力于一身,随时随地展开新闻生产。与传统按岗位分工——“写稿、摄影、摄像”等多岗位需要多人协作相比,一组两人(出镜记者和摄像)用简洁、生动的现场表达描述行动,也自然而然成为了行进式报道中最方便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2.报道的伴随式要求记者表达即时“在场”
包括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元素的不断变化,是行进式报道的特征之一。融媒体时代,当这种变化通过技术手段(如网络直播)同时呈现在新闻当事人、新闻生产者和受众面前时,“伴随式”体验随即产生了。这时,处于新闻生产者的记者表达,绝不在是“我说你听”的传统填鸭式,而是因环境地点、采访场景、受众反馈而随时切换的伴随式方式。2020年6月,湖北广播电视台组织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行进式报道《大山的回答》主题活动。在恩施鹤峰,采访组拍摄的行进式新闻《主播进大山 变身村播扶贫带货》当中,主持人需要与“村播”一同到乡间收货、称重、谈价、网上卖货,体验“电商扫村”的全过程。主持人不仅需要完成vlog拍摄,也需要参与到线下采访体验、线上电商卖货的各种场景。这就要求主持人根据不同场景随时切换角色,和乡亲们交谈多用家常话,对网友用网络直播的表达方式,面对镜头又需要回归记者角色。扎实的基本功,造就了毫无违和感的表达“随场切换”。
3.vlog的人格化表达重塑身份认同
Vlog多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展现不同的场景,通过自己的所思所看所感来生产内容,鲜明的人格化表达更接近于人际交流的亲切感。而近年来,“主流媒体在vlog中的语态也体现着从居庙堂之高转向亲民众之心,由以往的严肃说教转向亲和明快。”表达和语态的变化,也带来了新闻生产传播者和受众在身份认同上的变化。在行进式报道中,主持人或记者借鉴vlog的人格化表述,如向导般亲切、如领队般平实,减少了“高高在上自说自话”的尴尬,让受众能感同身受,才愿意关注报道并参与互动、反馈。如湖北经视2021年新春推出的行进式报道《坐着城铁看湖北·武仙城际篇》,记者体验武仙城铁与公交无缝转乘,记者不禁感叹“太方便啦,武汉通在这边直接可以刷卡!我们在这边选一个阳光充足的位置,出发!”;记者品鉴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沔阳三蒸,感叹“我不忍心把它戳破!”“那个肥肉太到位了,恰到好处,鲜甜!”。这些表达直接用老百姓的语言,不仅鲜活了现场,而且一下子把拉进了与观众的距离,让主题报道接地气、冒热气。
二、行进式报道出镜如何灵活运用vlog表达
1.叙述式(陈述/点评):在叙述式表达中,记者直面镜头(或自拍),进行陈述、过渡或者总结。Vlog叙述式表达既可以是对报道概况、背景资料、行动方案等内容进行开篇(转场过渡)介绍,又可以是对此次(集)行进式报道的意义宗旨、感触启发等进行结尾点评。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的是借vlog的形式消弭传统新闻出镜“套路式”、“缺温度”的问题,不是全套照搬一些私人vlog日记流水账式的介绍。出镜主持的基本功加上扎实的内容,更是做好行进式报道出镜的重点。如在湖北广播电视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行进式报道《大山的回答》恩施鹤峰采访中,报道小组第四天进入石龙洞村,探访当地的旅游扶贫。报道开场主持人用叙述式vlog出镜:“……虽然很充实,但确实把人累的够呛。今天好不容易放松一天,我带大家去一个风景怡人的地方,我们看看那到底有怎样的商机和生机。”在看似“吐槽”当中,这段叙述性表达直接点明了此行的主题。主持人在探访后又用叙述性表达总结道:“生态农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让这里的村民尝到了甜头……虽然是好山好水但也是好无奈,现在随着观念的转变、视野的开阔以及交通的发展,这里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简单点评提炼了主题要义,并且直接呼应了这则行进式报道的标题《青山绿水藏金银》。
2.体验式:区别于传统的播报式,vlog的体验式表达更契合行进式报道的实际。由于行进式报道的运动性和变化性,如果没有深入调研,记者报道容易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记者身体力行参与某些实践环节,真正融入到当地生活、此时事件,不仅是践行记者“四力”的具体要求,挖掘好新闻、寻找好故事的重要方式,而且能够避免了“只说不做”、“只看不动”的流于表面的报道尴尬。如《主播变身土家农夫 端午深山采箬叶》,主持人带上草帽体验采摘箬叶,一边劳动一边表达此时此刻自己的体验感受(vlog):“怎么采呢?我试试!”“有没有更快的办法?”“我想用新方法把它们薅在一起,我发现薅不了”“所以干什么事都有学问、都有讲究。”这段表达配合上现场记录画面和音效,直接将观众带入到了端午土家族的真实劳动场景中。
3.对话式:对话式出镜,是指记者和采访对象以轻松的、拉家常等方式,围绕泛主题进行现场交流和对话。运用对话式表达,记者与采访对象不仅“同框”——两者在同一画面中出现,展现出平等性、现场统一性,而且“同场”——记者、采访对象和观看者(受众)在同一个场景当中,传递出正在发生的真实感和零距离传播的代入感。对话式表达区别于传统访谈式采访的最大不同点是,前者更接近于日常的人际交流,可信程度更高。例如《一根悬锁滑出大山未来》,主持人和被访问者在悬锁的吊篮上,随着吊篮滑动进行对话——“天哪!这个高度我已经有了心理建设,没想到是这么高!下面那个河是有多宽?(十几米)十几米宽,那从这个高度看起来就像一条线啊!我们这个索道是哪年建的呢(1997年)一根吗?(对一根)那还是很危险的!风大一点晃动比较严重……”一问一答的对话交流间,不仅讲述了悬锁的特点、历史,还传递出主持人真实的体验感受。
4.(被)纪录式:(被)纪录式表达,指的是记者在行进式报道当中没有刻意准备的,自然而然发生的行为、表情、举动,完全由摄像师纪录下来的人物出镜画面。例如走路、观察、沉思。(被)纪录式出镜的画面可以用于行进式报道的转场、过渡、环境交代等,是构成行进式视频报道画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真人秀,(被)纪录式表达一定是真实的、不做作的,是因记者采访新闻性的而自然发生的,是行进式视频报道“行进”的直接体现。例如湖北经视《新春走基层:大别山深处的高铁人》,记者随着高铁护路工人在大别山中巡线,走进高铁连接桥梁中,在山里巡视铁路护坡旁每一块带编号的危石……“手和脚要配合,要不哪一个下慢了,就会摔倒”。这些记录式表现和表达,鲜活、真实,直接展示了高铁护路工人艰辛工作的平凡而伟大。
三、行进式报道中运用vlog的原则
1.新闻事实为先
真实客观和新闻事实是行进式报道的成篇之本。践行记者“四力”,要求在行进式报道中,多用到“脑力、笔力、眼里、脚力”来挖掘好新闻。运用vlog是在记者实践“四力”基础上的一种表达方式,或者说是记者在行进式报道中用vlog的表达方式进行新闻生产,坚决杜绝把记者做vlog当成行进式报道本身,坚决杜绝报道变成记者“真人秀”。
2.服务内容为本
形式永远为内容服务。在行进式报道中,记者用vlog出镜是锦上添花,不是说记者vlog式出镜越多越好,更不是说行进式报道一定要做成vlog。另外,该用镜头表达的交给镜头,该适合用配音、旁白等画外音的地方就去使用。有时候记者隐于画面之外,给报道适当“留白”,更能提升作品的张力。
3.灵活运用为实
如果使用到了vlog丰富出镜,那么叙述式、体验式、对话式和(被)纪录式等不是全部都需要才合格。切忌一种方式从头用到尾,如叙述式过多显得絮叨、浮于表面、不接地气,体验式过多显得主题缺失、个人印记过浓,对话式偏重像访谈、新闻性较弱,(被)纪录式过多则像纪录片风格了。四种表达方式是根据主题内容需要,有选择有取舍地分别使用,不刻意不造作,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用vlog丰富行进式报道的出镜表达,不仅仅是融媒体时代对行进式报道增强传播力、感染力的要求,更是传统出镜记者(主持人)业务理念和技能的转型尝试。vlog只是各种表达方式的一种,更多的经验和方法有待新闻从业者在实践中予以摸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