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名工程”的上海体育名师培养及启示
2021-06-23董翠香郑继超施利娟马德浩
董翠香 郑继超 施利娟 马德浩
关键词:上海市;双名工程;体育名师培养;启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中国特色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核心是培养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和时代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教师,更需要涌现出大批好老师、名教师。可见,新时代教师的教育和培养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放在极度重要的位置来落实。
建设国际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而发展一流教育则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上海市历来重视对教师尤其是教育领军人才的培养,为了造就大批高素质专业化学校体育骨干教师,推动全市体育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上海市教委根据国办发[2016]27号等国家政策文件要求,充分发挥高校知名体育专家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在全市设立了“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计划、三个“学校体育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上海市体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即“双名工程”,它是上海市基础教育名师培养最具代表性的政策举措之一;三大基地包括侧重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方向的华东师范大学季浏基地、侧重于学校体育科研方向的上海体育学院陈佩杰基地和侧重于大学公共体育方向的上海交通大学孙麒麟基地;上海市体育学科德育实训徐阿根基地主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开展体育学科的德育研究,探索体育学科德育的规律及育人功能。本文将重点对基于“双名工程”的上海基础教育体育名师培养进行探讨。
“双名工程”凭借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上海市基础教育领域培养了大批杰出校长和教师,有力提升了上海市基础教育的内涵和质量,是上海基础教育享誉世界的秘密,也是未来上海教育现代化的动力引擎。那么,上海市“双名工程”项目缘何开展?有何内涵?取得了哪些成效?又是如何作用于体育名师培养的?我们从中又能得到什么启示?本文将重点围绕这几个问题来展开探讨,以期为国内其他地区体育名师培养提供经验借鉴。
一、上海市“双名工程”发展概况
“双名工程”是培养上海市基础教育系统领军人才的品牌项目,是教育高端领军人才科学化、规模化、制度化培养的实践探索,涵盖基础教育各个学科,聚焦专业成长期的青年教师,该项目所培养的领军人才为引领上海市中小幼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05年正式启动至今,该项目已经走过了十余个年头,现在已进入到第四个“双名”培养周期。为了使大家能够对上海市“双名工程”项目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总体且清晰的认知,下面主要从“双名工程”的缘起、发展历程及成效、内涵体系等方面进行阐析。
(一)“双名工程”的缘起
上海教育及其教师教育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早在20世纪末,上海市就率先开始了名师培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上海特色的“微笑模式”。该模式强调“抓两头、带中间”,一头是针对新教师培养的“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项目”,另一头则是针对名教师培养的“双名工程”,这就为2007年“双名工程”的正式推行和实践启动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实际上,“双名工程”的缘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1)进入新世纪,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相应地就对中国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当时流行着“教育家在哪里”的社会之问,中央领导也提出“要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由此,“教育家办教育”成为新的教育戰略(3)由于一批名校长、教师退休,上海基础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师资队伍“青黄不接”、新的领军型校长和教师后继乏人的困顿局面。如何实现上海名师、名校长的代际传承成为摆在上海教育面前的一道紧迫课题。此外,“国际上对中国教师文化的重新认可”及“学生学业成就的差距的根源在于教师工作的差距”也是“双名工程”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双名工程”的发展历程及成效
上海“双名工程”从启动至今历时十余年,已完成3期,第4期于2018年开始,目前正在进行中。总的来说,每一期“双名工程”的培养时间长短不一,做法各异且处在不断的探索进步中。前三期共培养了近3000名学员,从中产生了158名上海市特级教师、105名特级校长,共培养主持人221人。所有参与者(包括基地主持人在内)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都处在学习与成长中。
具体而言(表1):第一期“双名工程”(2005-2006年),共历时2年,基地总数31个,其中名校长基地8个,名师基地23个,主持人共32位,培养学员419位;第二期“双名工程”
(2009-2012年),共历时3年,基地总数56个,其中名校长基地11个,名师基地45个,主持人84位,培养学员693位;第三期“双名工程”(2012-2017年),共历时5年,基地总数63个,其中名校长基地13个,名师基地50个,主持人共105位,培养学员818位:第四期“双名工程”(2018-2020年),在赓续前三期优势的基础上,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创新拓展,包括“高峰计划”。攻关计划”和“种子计划”三类,培养学员逾千人。其中“高峰计划”37人,“攻关计划”109人,攻关后备人员1047人,“种子计划”有16个区在区域展开。另外,前三期“双名工程”还举办了高级研修班,包括名校长班和名师班,累计培养学员655人。
经过十几年的双名人才培养实践,上海市“双名工程”发展成效可圈可点。一方面是培养了数千名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其中包括数百位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另一方面是取得了较为丰厚的学术研究成果。“双名工程”主持人与学员公开出版学术著作约350部,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0多篇,整体上提升了上海基础教育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可见,“双名工程”在促进教师、校长专业提升,引导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上海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双名工程”孕育下的研究成果也构建起了一座上海基础教育的学术资源宝库,丰富了上海教育意蕴,巩固了上海教育的“高地”地位,引领新时代上海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双名工程”的内涵体系
“双名工程”以政府为主导,充分整合了各方资源,为名校长、名师的成长打造了一个好平台。在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上海市“双名工程”已逐渐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内涵体系,即:以培养上海基础教育领军人才为目标,在上海市教委人事处领导下采取“市一区一校”自上而下的三级联动组织运行机制,从专业素养和师德修养并重的双重维度构建了“通识培训+学科培训+自主研修”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确立了“自愿报名十层级筛选”的常态化学员遴选机制,形成了教研并重的评价理念,建立了“基地主持人带队+基地培养”的人才培养方式,其结构如图1所示。该图是依据《“双名工程”:上海教育现代化的动力引擎》一文中的部分内容提炼、加工、升华所得。
二、基于“双名工程”的上海体育名师培养实践
体育名师指那些具有很高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效果好,工作业绩突出,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在其所在地区和系统中为同仁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认可、有相当名气和威望的体育教师。一名体育教师要想成为学科名师不仅需要自身不懈努力,也需要外力助推。培养大批体育学科名师是上海市“双名工程”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体育名师培养概况
上海市“双名工程”体育学科名师培养基地至今已经有四期。事实上,第一期体育学科名师基地称之为“高研班”,还不是实际意义上的体育名师基地项目。前三期的基地主持人有李华丰、徐阿根、沈建华等体育名特优校长及高校知名教授,共培养体育名师60位左右。第四期分为“高峰”“攻关”“种子”三大计划,且每个计划的培养目标也不相同(表2)。
(二)体育名师培养过程举例
可以说,每一期体育学科名师培训内容都很丰富多样,每一年的体育学科名师培训安排也都科学充实。下面以第三期“双名工程”体育学科二组沈建华教授基地2012年培训小结为例,对体育名师培养过程进行介绍,可以点窥面。本案例源自2013年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汇编的《第三期“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2012年基地培训小结汇编》(表3)。
三、启示
上海市“双名工程”立足于“名师后备”培养,搭建起了一个出名师、建高地的好平台。该项目基于名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旨在培养大批基础扎实、理念先进、视野宽广、德才兼备的教育领军人才,为上海教育奠定坚实的学科和人才基础。于体育学科而言,该项目具有以体育名师培养基地方式打造“体育名师学习共同体”的“上海经验”,为上海市基础教育体育学科名师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具有创新意义与推广价值。
(一)建立健全体育名师培养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名师培养,制度先行。上海市“双名工程”体育学科名师培养工作由市、区、校三级合作配合共同实施,其中包括上海市教委及相关直属单位、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学院)以及各相关学校等部门,层级分明,分工明确,从而建立了自上而下三级联动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为体育名师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可见,基于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体育名师培养的组织、管理及运行制度,才能为本地区的体育名师培养提供前提性服务和保障。
(二)基于“名师引领,师徒带教”打造体育名师学习共同体
基地主持人是基地培养中的关键因素“师徒带教”是体育名师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据统计,几乎所有荣获“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的普教系统名师、名校长都曾担任过“双名工程”基地主持人。比如“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上海市“双特”(特级校长、体育特级教师)徐阿根老师等。这些德业双馨的基地主持人为学员集中研修、实现教育资源优配、呵护名优教师养成提供了丰富的给养,也提升了双名培养基地的含金量。可以说,基地主持人不仅在学研上带教,其个人浓厚的教育情怀和育人风范也时刻影响、感染着每一位基地学员。因此,在体育名师培养工作中要突出“名师效应”,以名师育名师,召集一批本地区德高望重、功成名就的名师(含已退休者)担当基地主持人,充分发挥主持人的积极影响力和引领、辐射、示范作用,基于“名师引领,师徒带教”打造体育名师学习共同体,更好地提升学员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
(三)畅通体育名师基地学员遴选渠道,凸显人本思想
上海市“双名工程”在遴选学员方面,采取教师自愿报名和层级筛选相结合的方式,由此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基地学员,并逐步成长为名师。事实上,“双名工程”基地学员遴选方式一直处在不断的创新变革中。比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基地就采用了双向互选的方式,即学员可以选基地,基地也可以选学员,更科学合理,更具人性化。如此才能“大浪淘金”,照顾到更宽的面,掘取更宝贵的金。
(四)基于“理论+实践”模块,丰富体育名师培养内容
上海市“双名工程”基地学员研修不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更多地强调实践。从第三期“双名工程”体育学科二组沈建华基地2012年培训小结中可以看出,体育名师培养主要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更注重实践育人。学员研修内容主要包括听课、看课、教学实战等多个实践环节,促使学员在做中学,不断提高学员自身专业技艺和业务能力。可见,在体育名师培养过程中注重实践导向,既符合体育学科本身属性,也更有利于体育名師的培育和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