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教会、勤练、常赛”的着力点

2021-06-23刘俊凯赵超君

体育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会

刘俊凯 赵超君

关键词:教会;勤练;常赛;教学有法;追求实效;全员参与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教会、勤练、常赛”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具体要求和重点工作,也是评价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和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尽管我们可以从教学、训练、竞赛等不同方面来理解和实施“教会、勤练、常赛”,但毋庸置疑的是,体育课堂教学在师资、场地、器材、内容等方面最具有保障性,应成为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重要阵地和实施平台,只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才能真正做到让全体学生会技能、勤锻炼、常竞赛,才能使全体学生从“教、练、赛”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找准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着力点,是每一个体育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也只有找准“教会、勤练、常赛”的着力点,才能精准发力,提升效率。

一、“教会”的着力点是教学有法

“教会”是指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适应终身体育锻炼和个体发展需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实现“教会”目标涉及教材内容衔接、教学课时分配、教师专业水平等多方面问题,但从课堂教学的视角来看,“教会”的关键在于“会教”和“善教”,其着力点应放在教学有法上。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活动有其自身规律和基本原理,存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原理、效率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随心所欲。这是教学活动内在规定性的体现。“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活动不能生搬硬套、一成不变和僵死固化,要追求灵活、创新和发展。而“贵在得法”指的是教学方法要高度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特点,符合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定性,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只有“得法”,才能更好地体现“有法”,因此是难能可贵的。

体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运动技能,勤练和常赛也离不开运动技能,因此,体育教学方法除了要遵循一般的、共性的学生认知和教学规律之外,还应遵循动作发展规律、技能形成规律、运动项目特征及运动技能類型等重要因素。如果不考虑运动技能学习的自身规律,把其他学科的方式方法生搬硬套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其教学效果一定难遂人愿。

例如,体育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动作发展规律,小学生体育课上应当教什么和怎样教?高中生的体育课又应当教什么和怎样教?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在不同学段的比重如何?其教学方法有何差异?如何判断与制订不同学段学生“学会”的标准?这些问题都需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规律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和实施。

再如,不同项目的运动技能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只有根据运动项目特征及其运动技能类型,针对性设计与实施体育教学活动,才能突显项目和技能特征,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取得良好的体育学习效果。用统一的教学方式方法教授所有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技能,虽然不一定会产生不良后果,但却一定不会取得最佳效果。当我们对不同类型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及其特点有了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就可以准确把握哪些运动技能可以直接让学生尝试体验,探究学习,先练后教,哪些运动技能必须强调示范,注重模仿,加强领做;哪些运动技能必须诱导先行,由易到难,保护帮助,哪些运动技能应该创设情境,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加强对不同类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及其针对性教学方法的研究,准确把握运动技能教学的内在规律,“教会”才能得以实现而不只是停滞在愿景上。

二、“勤练”的着力点是增强实效

“勤练”是指尽力地、不断地练习,是对练习的全力投入和坚持不懈。因为无论是运动技能的形成、体能素质的增强,还是运动成绩的提高,都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才能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勤练”的着力点应放在增强实效上。

增强实效的含义是要提高锻炼质量,增强锻炼效果,而不是走过场和摆形式。无论是运动员的课余训练还是全体学生的健身锻炼,都是一个涉及生物学、生理学、训练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儿的虚假和盲目。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直接影响到练习的质量和效果。就体育课上全体学生的体能锻炼而言,在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的当下,利用体育教学的课课练时间,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体能锻炼,是落实“勤练”要求、增强学生体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堂体育课的课课练时间一般只有5~10分钟,怎样在短暂的时间内组织学生进行高质量有实效的体能锻炼,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常常在一些公开课上,看到教师在课课练时采用接力的形式组织学生锻炼,虽然练习场面热烈,学生情绪也比较高涨,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每个学生只有一到两次的练习机会,练习密度很低,锻炼实效不高。而有的教师采用全班集体同时练习的形式组织体能锻炼,练习密度很高,练习次数充足,学生身体能承受足够的运动负荷刺激,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这足以提醒我们,课课练的练习方法与形式直接影响练习的密度,进而影响到锻炼的实际效果。在体育课堂上发现、提炼和推广那些练习密度高、锻炼效果好的课课练方法与形式,应成为提高锻炼质量、增强锻炼实效的重要切入点。

运动训练学有很多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成果,如核心部位力量练习、高强度间歇训练等,同时还不断涌现出新型的力量练习器材,如牛角包、水袋、弹力带等。这些方法和器材早已进入社会上的健身房和体育俱乐部,成为广大锻炼者喜爱的健身手段。遗憾的是学校体育发展相对滞后,这些新的理论、方法和器材还没有被体育教师广泛接受和大面积进入体育课堂。值得欣慰的是,核心区力量练习、高强度间歇训练等新的训练理论与方法,已经写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尤其是高强度间歇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为利用短暂的课课练时间增强学生体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支持。相信这些新颖、高效的锻炼内容与方法,将很快被广大体育教师所接纳,成为体育课课练的重要内容,成为提高锻炼质量,增强锻炼效果的重要手段。

三、“常赛”的着力点是全員参与

“常赛”是指经常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促使学生在竞赛活动中运用技能、增强体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全面发展。“常赛”的着力点应放在全员参与上。

全员参与的含义是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体育竞赛活动,不能让参与竞赛变成少数学生的专利,更不能让观赛助威喊加油成为多数学生对体育竞赛的唯一体验。全员参与是落实“常赛”的难点,正是因为其难,所以才要把它作为着力点。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活动,当学校体育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便失去了体育在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常说体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学会遵守规则、懂得责任担当,可以提高情绪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细心体察,可以发现体育的这些育人价值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发生的,没有竞赛中的相互合作、奋勇拼争、规则约束等因素的作用,体育的育人价值便会大打折扣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怎样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经常参加体育竞赛活动,便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常赛”是经常参加比赛的意思,多长时间参加一次竞赛算是经常?一年两次运动会?每学期一次班级联赛?这恐怕都不能算是“常赛”。但如果要求学校每周都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却又很不现实,极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每周两到三节的体育课就成了落实“常赛”要求的重要平台。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和考量,河南省在“打造四有体育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题教研和实践活动中,主张把“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作为体育课“四有”内容之一,并把“竞赛活动”的含义拓展为广义的竞争性活动,要求每节体育课都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学习进度以及竞赛目的等因素,组织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经常参加竞赛活动,都能在充满竞争与合作、冲突与服从、胜利与失败、欣喜与懊丧等情境与情感的交织中获得身心发展,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意志坚强、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体育课组织竞赛活动,尤其是课课都有竞赛活动是一个新课题。我们过去只把竞赛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巩固提高运动技能的情境和手段,而相对忽略了竞赛活动独特的育人价值。当体育课成为落实“常赛”要求的重要平台,成为实现“全员参与”目标的有效渠道,竞赛活动将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新切口和体育课堂新亮点,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组织竞赛活动,也将成为体育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河南省开展“打造四有体育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主题教研与实践活动以来,体育教师充分发挥了创造性和想象力,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了许多适合课堂开展的竞赛活动,使体育课堂更加生动活泼,精彩纷呈,涌现出了不少优秀课例。这些课例足以证明,体育课组织实施竞赛活动是完全可行的,关键在于体育教师要开动脑筋,结合实际,牢牢抓住竞赛活动的核心特征,开发设计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竞赛内容与形式。我们坚信,通过每课都有、全员参与、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一定可以充分彰显体育的独特育人价值,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猜你喜欢

教会
奥本大学:一个教会你热爱生活的地方
画与理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德国年轻人越来越不相信宗教
对别人说“您好”
浅析16—18世纪巴西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冰雪奇峰
What I've Learned So Far
爱她,就教会她独立
教师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