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创新策略
2021-06-23陈国凤
陈国凤
摘 要:语文学习要“慧于心,乐其事,勤于思,敏于行”。从这方面说,提问无异于课堂教学活力的源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经过多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实践经验积累,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语文教材的深度学习,笔者提出以下四项创新策略,它们分别是“以词语为抓手,于关键处设疑”“深入品味细节,于无形处设疑”“把握矛盾冲突,于对立处设疑”“关注留白想象,于虚无处设疑”。以上四项创新策略均是课堂提问的综合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创新策略
课堂提问对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可能产生积极意义,中外教育思想及理论对此进行的相关论述均表明了这一点。但无论是建构主义对师生于教学地位的论述,还是可理解性输入理论以及互动理论对有关方面的阐述,均说明了课堂提问应采取科学、全面的策略。在当代教育环境下,课堂提问更应本着“精准”的策略创新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突破表层现象开展深度逻辑思维,在确保其思维品质的前提下,构建高效课堂。笔者在此提出几条策略,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反思的结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以词语为抓手,于关键处设疑
学生在字词方面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语文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其他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字词学习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通常情况下,字词的学习通常是以一定的文本为载体。为保证语文能力的培养,并同时拉动包括语文积累在内的其他方面素养的提高,在引导学生品读相关文本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留心那些具有高度概括性,且能揭示文章主题、表达中心思想的关键词语,并以此为抓手,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同时,深入思考。
例如,在学习《北京的春节》时,通过深入研读教材可以发现,该文章主要在于呈现关于北京的民俗。为突出主题,老舍先生先后于文中、文末着重描写了“热闹”。无疑,这是该文的关键所在。对此,可对学生提问:“为突出热闹,作者按顺序写了哪些事情?又有哪些事情最能体现春节期间的‘热闹呢?”事实证明,在如此提问的激发下,有的学生按时间找出了与“热闹”对应的节日,如“腊八”“小年”等。有的学生则找出与“热闹”对应的风俗习惯,如“熬腊八粥”等。至于最能突出春节期间“热闹”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文章撷取相应的信息,例如“做年夜饭”等。
实际上,“以词语为抓手,于关键处设疑”是通过宏微结合,引导学生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形式理解语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与此同时,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把书中描写与个人生活体验相结合、与个人体验相对比,不但从整体上深入理解了文本,而且升华了个人情感。
二、深入品味细节,于无形处设疑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所以,即使在小学阶段,课堂活动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围绕文本阅读进行。为全面推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近年兴起了语文文本教学理论。按此理论而言,教学实施需要特别关注文本细节。否则,便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尤其是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及审美感受。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把握此类细节,并设以提问,则可相应地激发学生想象,使其通过个人体验,把看似平淡、貌似无奇的语言联想为鲜活的形象。
同样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虽然从手法上来看,该文章主要在于描写场景,但其中却不乏细节描写,例如,作者对“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的描写均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细节描写。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设置疑问:“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北京春节的系列节日,有哪些是进行细节描写的,又有哪些是进行简略概述的,为什么会这么安排?”
得此疑问,学生通过仔细研读,均能发现“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得到了作者的重点关注,而其他则一笔带过。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对文章进行了进一步研读,结果发现,腊八恰好在腊月的开始,自此之后,人们便开始备年货,进入了热闹的节奏中。“除夕”与“正月初一”是春节期间最主要的节日,自然是热闹的鼎盛。而正月十五则是春节的尾端。春节作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节日,自然而然在热闹中结束,所以正月十五也因此得到了作者的重点照顾。而这种发现自然也与作者的描写“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保持一致。
三、把握矛盾冲突,于对立处设疑
语言文字是一种表象,通过这种表象表达思想感情才是真谛。也因此真正的思想情感通常需要在矛盾冲突中才能得到实现。为此,为增强提问效果,教师要善于把握矛盾冲突,利用文本中的对立面设置疑问,以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与意蕴。
再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在描写元宵节时,有这样一句:“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出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按二十四节气,元宵节前后虽然可能已经立春,但气温尚寒,麦苗的颜色一般是灰绿色,而不是碧绿色。通常情况下,春暖花开季节,小麦才会呈现碧绿色。鉴于这种矛盾冲突,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提到‘用麦苗作出一两条碧绿的长龙,这是违背常理呢,还是作者刻意而为之?”
得此疑问,学生立刻对文章进行品读。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不但是干果店招徕生意的手段,更是作者以此表达“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更有一部分学生就元宵节时的麦苗到底能否是碧绿的展开了激烈讨论,并于课后运用网络等资源进行探讨。由此学生的语言能力及思维不但得到了培养,探究学习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
四、关注留白想象,于虚无处设疑
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通常为书画艺术常用。但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其身影。收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也多采取如此手法,以激发学生想象,提高其理解与感悟能力。但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利用,设置一定的疑问,引导学生与文本开展深度对话。同时,这也利于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增加语言积累,并培养其他核心素养。
在《北京的春节》中,在刻画元宵节的灯时,作者这样写:“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对此,可设以疑问:“这些灯有可能是哪些形状,又有可能会是哪些颜色,有哪些红楼梦、水浒传的故事会被彩绘?”
虽然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提问,并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因此创造了一种相对自由、开放的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在当前的教育情境下,小学语文教育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更应有人文性,要呈多元化方向发展。构建课堂提问的创新策略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因学识及能力有限,以上所述课堂提问策略难免存有不足之处。所以,正如当代语文教学方法、方式、手段一样,需要在实践中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钱兵,张典兵.课堂提问观察指标体系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8(13).
[2]赵永攀.在课堂提问中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教学与管理,2018(11).
[3]邓承敏,徐曼琦,宋萍.小学生网络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基于眼动实验的考察[J].中国教育学刊,2020(05).
[4]靳庆华.小学语文儿童诗的文本解读[J].教学与管理,20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