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个丰盈而自由的『陪跑』也没什么不好

2021-06-23王钟的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1年6期
关键词:鸡娃鸡血清华北大

王钟的

对于没有孩子的人来说,要理解“鸡娃”一词多少有些困难。首先要佩服第一个说出这个词的人,创造性地将“鸡”字当成动词使用,意为“给孩子打鸡血”。汉语真是博大精深,不过,外国人学习汉语又多了一个难以理解的新词。

我不理解“鸡娃”,不仅因为没有孩子,也因为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鸡娃”式教育。我没有上过补习班,在上高中以前,几乎没有完成作业迟于晚上8点的经历。即使在迎接高考的那段日子里,我也因为住在学校,要遵守学校作息规定,晚上10点前就熄灯睡觉了。所以,我很难想象有怎样的学习需求,可以挤占学生几乎所有的闲暇时间,以那种一刻也不能浪费的心态进行学习。

当然,“鸡娃”家长的心态或许不难理解。据说,越是在大城市,“鸡娃”的表现越是突出。“鸡娃”的家长们当年也是娃,千辛万苦考上大学,又留在大城市生活,肯定不想下一代比自己差。尤其是有些家长还有名牌大学的背景,只有拼命给孩子打鸡血,才能让他们超过自己。

“鸡娃”的父母,无疑是见证“教育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跃升的一代。一代比一代强,一代比一代好,是很多中国人的朴素希望。他们也因此以为,阶层跃升是存在惯性的,自己考上了清华北大,子女就要把读清华北大视为保底,这种“惯性心态”构成了“鸡娃”现象的思想根源。

“鸡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知识面广,还拥有可以在亲友面前露一两手的特长。然而,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开局跑得飞快的人,也可能很快耗尽了体力,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无奈的是,“鸡娃”家长们并非不知道“内卷”的存在,他们正是“内卷”的亲历者和受害者,却义无反顾地让孩子陷入“内卷”的泥潭。如果问一句为什么,他们也许会说:“顾不了那么多,先上车再说。”

中国人对“大器晚成”始终有一种复杂心态,“年少有为”是更多人向往的目标。这本身未必是错,但我们是否也应该问一句:孩子按照正常时间点成才,有那么不堪吗?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深受国内读者喜爱,很多人认为他具有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实力。可是,在冲击诺奖的征程上,他却落入了“万年陪跑”的尴尬,这让喜欢村上春树的人感叹不已。不过,回溯村上春树的成长史,不难发现他本身就是个慢热的人:高中毕业后报考法律系落榜;复读一年后考上早稻田大學,花了七年才修完大学学分;上大学期间,他有一搭没一搭地上课,还开了间爵士乐酒吧,怎么看都不像是“正经大学生”的样子;29岁那年,他发表了处女作《且听风吟》,这才开始了文学路上的长跑。

村上春树的经历,并非个例,无论是人文艺术领域,还是科学创造领域,很多有杰出贡献的人早年都有过一段“离经叛道”的人生。群星荟萃的西南联大,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但在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中,他把西南联大的成绩归功于“自由散漫的作风”。

或许很多家长要说,他们并不希望孩子成为文学家、科学家,只希望下一代过上不比自己差的生活,既然如此,为何不能“退一步海阔天空”呢?

或许,做一个丰盈而自由的“陪跑”也没什么不好。

猜你喜欢

鸡娃鸡血清华北大
快来吐槽
快来吐槽
“鸡娃”神话和1900位中产家长
“鸡娃”教育:一场面向学生的残酷“内卷”
别把孩子变成“鸡娃”
“放弃清华北大”见证考生认知理性
深职院:高职中的“清华北大”
制造鸡娃
考上清华北大的大神和你分享人生经验
“鸡血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