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型理论”在湘绣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2021-06-23廖安琪

天工 2021年5期
关键词:湘绣肌理原型

王 贞 廖安琪

湖南师范大学

一、中国传统湘绣现状分析

湘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指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南刺绣的总称[1]。湘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湖湘文化重要的代表之一。从色彩层面来说,湘绣起源于民间,不是宫廷绣种, 因此带有鲜明的民间特色。湖湘女子素以火辣、热烈、霸得蛮、耐得烦的性格特点著称,由此湖湘女子手下的湘绣色彩也具有鲜艳、浓烈的特色;从针法层面来说,湘绣拥有五大类别七十二种针法的强大体系。19 世纪70年代,湖南平江的名门绣女李仪徽大胆突破传统,创造出为湘绣奠定不俗地位的“掺针绣”:“长短纵横交织、因景施针敷色”。[2]掺针的技法是先铺一层细密、参差留有规律空隙的线,铺第二层线时将线掺入第一层预留的空隙之中,从而形成同一色彩由深到浅或者是由浅到深的过渡,使色彩充满柔和的变化且极具质感;从图案层面来说,湘绣起源于民间,因此图案也多源于民间生活。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动植物为主, 如梅、兰、竹、菊、虎、蝴蝶、鸟等,其图案注重于表现大自然中的生命韵律。

就湘绣的经济价值而言,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就曾创下年出口额500 余万美元的辉煌。但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湘绣行业呈现萎缩之态,苏绣的年销售值已达20 亿元,而湘绣的年销售产值仅有2 亿元左右[3]。因此对湘绣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推动地域经济发展,拓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路径。而湘绣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湖湘人心中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的同时,“非遗”的标签又让其内心感到惋叹,因为“非遗”的标签就代表这项令无数湖湘人自豪的伟大技艺正在逐渐流失、正在被人们淡忘且逐步淡出大众生活的视线。因此,为了不让湘绣成为真正的“遗产”,年轻一代需要通过设计创新让湘绣重新焕发生机,融入当下日常生活。

二、原型理论在湘绣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思维

(一)原型理论介绍

原型,意为原始方式、原始模型,其本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它不仅在时间上有原始、初起的意义,也在性质上决定着事物后来的发展,是一种具有永久规范性的开端[4]。1922 年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他认为,人们的内心深处积淀着从古至今所有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是集体性的,它源于同一种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是通过大脑遗传下来的先天的心理模式,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5]。荣格指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因此组成了一个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6]。荣格将原型比喻为“河床”,汇集了“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或悲哀的残迹”,它连接过去与未来,将个体生命的足迹汇聚为奔腾的大江,它是生命的原型,具有永恒的魅力[7]。心理学家则把原型理解为人们心里最初的无意识的印象[8]。从设计的角度简易分析,原型就是大众集体对事物无意识的理解。因此,探索用户人群的“原型”特征,通过设计学的专业设计方法把原型转换成大众能够感知和真实存在的产品形式,同时将用户的原型偏好与产品融合,以迎合大众的喜好和认同感。

如图1 所示,基于设计角度,从形态、材质、结构、文化、色彩、特质、情感等方面作为介入角度来分析研究事物原型,因此总结出从外在、中间、内在三个层面来寻找设计产品的原型特征。从三个层面去定义产品特征分类,外在层面:形态、材质、色彩、图案、肌理;中间层面:产品的使用方式和结构功能;内在层面:产品带来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象征。对事物原型深入探究后,设计师们在设计文化创意产品时可以列出目标产品和所选择的原型特征属性并进行一一对应的研究,然后从外部、中间和内部三个层面进行特征联动分析,过滤出有潜质的原型特征进行创意设计开发。

图1 原型特征图

(二)使用原型理论建立湘绣创新思维框架

1.原型理论模式下的传统湘绣产品分析

我们从传统湘绣产品的外、中、内三个层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传统湘绣外在层面的形态主要是由其载体决定的,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湘绣产品多为衣物、抱枕、丝巾等,其材质因刺绣的特性,多为布面制品或根据产品需求与其他材质相结合,其色彩风格多数偏向浓烈鲜艳,其图案多为体现自然生命韵律的动植物写实图案,其艺术效果是由湘绣特色针线和针法所综合呈现的织物肌理。传统湘绣中间层面的使用方式也是根据载体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目前主流湘绣产品的使用方式多为服饰穿戴、家居摆件等。结构功能多以体现湘绣的画面为主,比较注重观赏性而功能性偏弱。例如,一些有刺绣的衣物和丝巾在日常穿戴中容易摩擦起球、脱线勾丝等,比较容易损坏且难以清洗从而缺乏耐用性。传统湘绣的内在层面为人们带来的情感体验源于对传统手工艺的支持、文人雅士的象征和视觉感官上的满足。

图2 原型理论在湘绣中的创新探索思维图

2.原型理论模式下的湘绣产品创新探索

湘绣外在层面的产品形态,考虑突破传统湘绣产品载体,寻找更多载体的可能性以对湘绣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呈现和应用方式进行拓展与创新。在材质方面,考虑承载与湘绣的布料材质更和谐的搭配方式;在颜色方面,对当代社会语境下人们的色彩偏好进行研究,同时在色彩的设计上突出体现湘绣中“掺针”的特色,使用渐变过渡色,合理搭配色彩,形成新颖的视觉风格;在图案方面,首先要考虑图案题材本身所代表的原型象征,如竹带给人高洁的价值感受,鸟带给人自由的价值感受等;其次要体现湘绣的针法特色,例如湘绣针法对动物毛发质感的表现颇具优势;在肌理方面,湘绣的掺针、鬣毛针法等所带来的肌理效果是湘绣的特色,因此在湘绣文创产品创新设计中可以对绣面肌理进行传承。中间层面的使用方式我们可以根据载体的创新协作进行使用方式的创新。在结构功能方面,刺绣的原材料是较为脆弱的棉线等,不宜过多摩擦,这是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体验痛点。因此,在功能和湘绣载体的选择方面就需要考虑对湘绣绣面的保护以及增强其功能性,让它不仅是观赏品而且更具有实用性。内在层面的情感体验方面,我们要对目标用户的情感需求进行原型探究。通过以上探究,建立原型理论在湘绣中的创新探索思维图,如图2 所示。

图3 原型理论在湘绣中的创新思维导图

三、原型理论在湘绣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一)产品载体及目标人群的确立

在湘绣产品载体的确立上,考虑到绣线有易脏、易勾丝、清洗困难等缺点,决定以时钟为载体进行湘绣创新产品设计。湘绣钟面点缀时钟让时钟更为精致,而时钟的透明外壳又可以对绣面进行很好的保护,防止绣品被摩擦、刮花、落灰等。时钟又是居家必备的生活用品,人们对其有着刚性的需求,因此可以让湘绣自然而然地走进大众的生活之中。主题设定为爱情插画风格,从而呼应产品的设计定位,精准设计面向年轻人群的湘绣产品。

(二)“彩羽流莺”系列湘绣时钟

如图3,在形态的设计上选择了东方美学中的精神原型——圆形。古人就有天圆地方的世界观,圆形亲和温润,给人一种温和自在的感觉。因此,采用圆形为基础形态以突出钟面的湘绣。在材质的选择方面,一是在湘绣时钟设计中布料主要考虑它的实用性,丝、绸等材料需要更高的工艺和成本,而此次湘绣时钟文创产品定位为亲民的、能走进大众生活的家居生活用品,销售价格不宜过高;二是布料需要有一定的覆盖度以遮盖时钟板的底色;三是布料需要有一定的厚度和硬度以便于粘贴到时钟底板上,因此选用了结实且有一定厚度的涤纶布料。时钟外框的材质选择了木质材料。人们对木质材料的原型印象是自然、天然、亲和。素色的原木在保留质感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衬托钟面的湘绣,因此最终采用了圆形原木钟框。在颜色的选择上,选取了心理原型中最为经典的粉蓝爱情象征色为主色,再点缀一些过渡色,多颜色过渡和混色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表现湘绣掺针的特色。在两幅作品中对颜色进行一些风格上的变化,以供对颜色喜好不同的人们选择,一幅采用接近传统湘绣偏向明亮鲜艳的风格,另一幅颜色则更为清新淡雅。

图4 “彩羽流莺”时钟设计图与湘绣细节图

在图案的选择方面,湘绣善于表现动物羽毛的质感,因此选定动物题材以利于呈现湘绣的特色与优势。基于表现爱情的主题,由此联想到比翼鸟。鸟儿本身小巧、可爱,具有亲和力,更有自由、幸福、和平、爱情等多种美好的象征意义,符合当代年轻人渴望幸福生活的意向。在湘绣图案针法的选择与表现方面,以原有的“重工”演变为“小绣”。即更注重细节刻画,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营造轻松愉悦的空间氛围,让绣品“小而精致”。“适当的留白”的表现手法,不仅能降低手工成本,还能在传统湘绣的版式上进行优化,带来更符合现代潮流的美感[9]。在图案设计中,对图案进行一定程度的平面化和抽象化处理,将其整体的形态“Q 化”,达到一种现代年轻女性喜欢的“萌化”美感。如图4,对其眼睛、嘴巴、羽毛等部位运用了现代漫画语言的表现形式,将其卡通化,使整个画面更活泼、生动、年轻化。在产品的肌理方面,保留了湘绣本身针线交织的特色肌理以及布纹肌理,摒弃繁乱的肌理设计,让产品突出湘绣的独特美学特性。内在层面设定“彩羽流莺”系列产品的情感寓意为“鸟之乐,不为青之空,不为森之灵,愿乘清风,比翼同行”,是伴侣们为了生活努力奋斗、并肩作战的画面缩影。

如图5,木质钟框与钟面里可爱的小鸟形成一种自然的和谐呼应,产品整体给人以小巧、精致、轻松、自然、亲和的印象,打破了传统湘绣给人的华丽、奢华的距离感,同时“小绣”让产品整体造价更具性价比,从而在价格上也让湘绣产品更贴近大众。对于图案设计的平面化、卡通化也让湘绣图案更符合当下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让他们更好地接受湘绣产品,激发传统湘绣手工艺的新活力。

图5 “彩羽流莺”时钟展示

四、结语

传统湘绣的产业化创新之路需要多元的探索,本文中只是做了一些尝试突破与创意设计。研究的核心目的是利用原型理论的理论视角来进行湘绣创意产品的创新探索,同时拓展湘绣创意产品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宽度和深度。寻找用户心理“偏向”和“原型”,是在人、自然、历史、社会等视角的启发下挖掘原型、提炼原型、以人为本,使湘绣产品更符合当代社会语境下用户的喜好,实现真正的市场对接。传统手工艺只有真正满足当下大众的日常需求,提升大众生活的幸福感,才能让更多的人体会到湘绣的美,重新激起大众对传统湘绣的喜爱与购买欲望。湘绣手工艺具有更多的应用可能性,创新设计出符合时代审美潮流的、承载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湘绣产品,促进我国湘绣艺术的可持续性和多元化发展正是当代设计师的使命。

猜你喜欢

湘绣肌理原型
“非遗×N”活态传承商业模式探索
——以湘绣为例
湘绣艺术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非遗传承+创意文化”视域下的现代湘绣设计创新分析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的创新研究
包裹的一切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与奢侈品说不——绘创动物中的“肌理”美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