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响堂山石窟艺术探析

2021-06-23张紫璇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天工 2021年5期
关键词:石窟佛像纹样

张紫璇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一、响堂山石窟艺术概述

石窟艺术是佛教的重要文化形式之一,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装饰为一体,是研究古代社会发展、宗教历史、文化艺术、中外交流的重要媒介。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鼓山(响堂山),现有南北石窟两处,因洞窟内回声洪亮,故得名响堂山石窟。现存16 个洞窟,450 余龛摩崖石刻,共5000 余尊佛教造像。

南响堂山石窟位于鼓山南麓,北响堂山石窟坐落在鼓山北,南北石窟相距15 千米。响堂山下有常乐寺废址,仅存殿宇建筑和佛像、碑刻残迹,佛像残躯在此地驻足守护多年,不闻梵音缭绕,显得格外寂寥空旷。遗存宋代石经幢两座,形制优美,为八角形五层高塔造型。响堂山下还有新建响堂寺,建筑风格与山体相融洽。

上鼓山要攀爬700 多个台阶才可到达主要石窟的位置。主要石窟皆位于山腰之上,石窟形制古朴,历史风貌犹存,装饰纹样大都保存完好,刻经同样非常精美,佛像多有损毁,但依然让人叹为观止。石窟是依据当时的政治情况和宗教发展建造的,洞窟的形态往往由使用功能所决定,响堂山石窟形制有三种,即中心方柱塔庙窟、三壁三龛佛殿窟、四壁设坛窟。北响堂石窟主要位于山腰处,由左至右共9 个石窟,每个石窟中的石刻造像皆不相同。石刻虽被破坏,但进入其中依然会感到宗教的神圣之感,刻经洞内外壁侧面上满刻经文,可较近距离观摩经文,经文保存较为完好,字迹优美有力。

二、响堂山石窟佛像样式与刻经

响堂山石窟的佛像是我国石窟艺术中重要的一环,在响堂山石窟中我们已经看不到北魏时期“细腰宽肩,瘦骨清相”的风格特点,而是以形象温和、面型圆润、造型健壮、肌肉丰满、厚重敦实为其石窟造像的风格(如图1、图2)。佛像服饰显得轻柔光滑、轻薄适体。响堂山石窟造像雕镂技法继往开来,既担当了北魏的气概,又缔造了新的风姿。北魏造像多为直平刀法,响堂山石窟在此基础上用圆刀法加以处理,使造像的整体形象更圆润,衣着轻柔适体。肌体的雕刻多为圆刀法,使得造像更加真实,并拥有鲜明的个性。

其中大佛洞佛像给人印象最为深刻,它也是响堂山石窟造像尺寸与规模最大的。石窟正面龛中央坐像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坐像高约3.5 米,佛龛内大佛给予世人一种庄重敦睦的感觉,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此洞窟雕刻精美,其主体背面有浮雕,纹饰华丽精美,并与彩绘相融合,更凸显其雕工细腻精湛。火焰、忍冬纹等与七条火龙互相穿插的浮雕,堪称北齐时期石雕艺术的上乘之作。佛像左右各一座菩萨像,均有残缺,现仅存有躯干和腿部,但依然感觉体态婀娜多姿。其中保存较好的为左侧的菩萨,菩萨头部和手部残缺,上身形态微曲,袒露胸部,仅饰以璎珞项环,单条璎珞斜跨胸前从双臂自然下垂于左右手上,左脚踮起脚尖着地,整个身体的重心放于右腿上,这种造型、动作已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造诣。

响堂山石窟早期的菩萨雕像具有真实的质感,曲线动态优美而雅致,佛教人物更加写实、更加贴近生活形象,使菩萨更具有女性的优美和亲和力,具有“东方维纳斯之称”,这种风格影响了中国隋、唐以后的造像风格,唐代“浓艳丰满、带项圈,下饰花坠,下身双腿微曲,着裹体长裙,裙衣贴体”,有“曹衣出水”之感。

在响堂山除了精美的石窟造像与壁画,还有艺术欣赏价值极高的石窟摩崖凿壁刻经。调查发现,我国最早开始进行大面积开凿摩崖造像刻经的石窟寺就是开凿于东魏、北齐时期的响堂山石窟。人们走进洞内视觉感官会产生一种对于宗教的敬畏心理,从而将由视觉感官的刺激上升到宗教思维的觉悟。响堂山石窟刻经书法最大的特点是以楷法写隶,间以篆意,用笔方圆兼顾,无较大起伏,撇捺的重按之笔意含蕴藉,笔势稳健极少开张,其书貌瘦不显枯、肥不丰腴,显然是楷、隶、篆相融合的精神实质。[1]刻经字体数量大、字数多,篆刻文字中有些文字与现代文字相同,响堂山敦煌石窟中的刻经也和其他的造像一样,篆刻艺术刀法更为精湛,给观者带来一种视觉享受,使人感叹于古人书法的优美与端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一书中说,“南北朝之碑,无体不备。唐人名家皆从此出,得其本也”,肯定了北碑的魅力。古籍《集古求真》认为,响堂山石窟中的《唐邕写经碑》“书兼隶笔,然圆腴道厚,实导唐贤先路”。此碑结字平稳,不尚奇险,字虽丰腴,却没有所谓的“火气”。[2]

由此可见,响堂山摩崖石窟北朝时代刻经的名人书法从古至今深受历代学人的推崇与欣赏,是当代人们研究中国石窟书法史不可或缺的优秀历史实物影像资料,其中的刻经对其他领域同样具有其重要性和影响。

三、石窟装饰艺术

响堂山石窟采用大量植物纹样装饰(如图3),其装饰艺术内容丰富、独特。在北齐时期佛教被奉为国教,皇室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在响堂山开凿洞窟,之后历经持续营建,因此其石窟装饰艺术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南、北响堂山石窟的装饰图案分布较广,主要在门楣、石窟顶、佛像背光源、塔柱基坛和地面纹样等处。响堂山石窟装饰纹样风格受到不同地域、时期的文化影响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

一种是承继汉代风格,其保留了部分传统原有风格。由于佛教历史文化问题,佛教文化工程也随之分散为南北东西魏的建筑风格,主要特点偏向东魏、北齐。从石窟壁装饰纹样造型来看,石窟的主体形制上仍保留有部分魏末的艺术传统。在纹样构件造型方面,纹饰的线条优美、流畅,造型简练,柱础兽的形象生动写实,将野生动物的威猛气势塑造得惟妙惟肖,可以说石窟装饰艺术的总体发展更自然、更和谐写实。

另一种是有大批异域风格的纹样。在响堂山大佛洞内佛像上方的浮雕图案、石窟兽形柱上的图案、束莲柱、须弥座、莲座等都保留部分传统异域佛教样式的艺术特征。其中忍冬纹、卷草纹更为精美丰富,实为响堂山石窟纹样的代表,直至现在都保留着浓郁的民族汉化佛教特点和部分传统异域佛教样式的艺术特征。南、北响堂山壁龛纹样复杂华丽,与石窟入口处雕刻的卷草图案相得益彰,这一阶段的装饰纹样继承与借鉴融为一体。

图1 响堂山石窟佛像

图2 响堂山石窟佛像

图3 响堂山石窟纹样

通过响堂山的装饰艺术纹样变化揭示了佛教的装饰发展趋势,响堂山石窟装饰艺术在保留其独特文化的同时吸收了大量其他文化的佛教装饰艺术精华,赋予了佛教装饰艺术新生命、新趋势。[3]响堂山佛教艺术承前启后、融会贯通,包含了佛教各时期的风格特点,是当之无愧的佛教艺术装饰宝库。

四、结语

响堂山石窟艺术表现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的绚烂篇章,以一种残缺的美彰显着响堂山石窟的特有个性与原创气质,它是石窟艺术史上不可替代的艺术遗存,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正如赵立春先生所说,虽然那些被破坏得七零八落的遗迹让人感叹,但那残缺之美才更让人心灵激荡。且行且珍惜,这份珍贵的艺术瑰宝需要我们用心、用情去呵护。

猜你喜欢

石窟佛像纹样
蒙古族图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山嘴沟石窟二号窟壁画性质初探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佛像面前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