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信息系统的构建
2021-06-23葛帅帅姚西龙栗继祖韩云菲
葛帅帅,姚西龙,栗继祖,韩云菲
(太原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太原030027)
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煤矿安全生产检查体系,在防范煤矿安全事故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1]。但是,由于安监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监察监管工作不到位及安检执法过程中的“权力寻租”等原因[2-3],导致现有的煤矿安全监管体系存在局部“失灵”问题。针对煤矿安全监管体系的“失灵”问题,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徐礼余提出引进“第三方”机构,解决安检执法过程中的“权力寻租”的问题[4];李祥春和蒋星星等将大数据技术引用于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中,解决了煤矿安全监管的数据“孤岛”及监管时效性差等问题;通过“互联网+”模式提高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模式执法效率、执法人员专业匹配度及效果[5-10]。但是,这些方案未能有效根治煤矿安全生产检查的“权力寻租”的问题。项目构建煤矿安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信息系统,尝试解决现有煤矿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制度“失灵”问题。
1 “双随机一公开”信息系统构建思路
1.1 “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内涵
“双随机”中的第1个随机,是指煤矿和监管项目的随机抽取。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分区域建立辖区监管煤矿的数据库,在监管煤矿抽取方面,结合煤矿各类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情况,按照“放管服”改革的原则,构建相应的监管等级评价和重点监管策略;在监管项目抽取方面,根据“重点任务库”存储的矿井安全监管历史信息,实现“闭合监管”和“回头看”等功能,破解煤矿安全监管“人员数量少”、分类监管不准确、盲目加大监管频次等问题。
“双随机”中的第2个随机,是指“专家库”监管执法人员的随机抽取。各级监管部门分区域建立辖区监管执法“专家库”,构建专家“入库-评价-出库”的全过程评价策略,根据监管任务内容和工作量,分专业随机抽取“专家库”中的专家,组成监督检查组,进行监督检查,通过监管人员“随机抽取”、“跨区监察”、“反向考评”等机制的建立,破解煤矿安全监管人员专业性不足、权力寻租及消极畏难等问题。
“一公开”,即监管部门将监管单位的范围、抽取概率、任务量及具体抽取单位名称等信息通过管理平台,向社会及时公布监管结果和意见,利用信息化平台提升监管的“及时性”和“公正性”。
1.2 监管平台的构建思路
结合“任务区域确定→矿井库抽取→任务库抽取→专家区域确定→专家库抽取→监察结果录入”的系统运转流程,以“专家库”、“任务库”和“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构建“区域库”、“专家库”、“监管单位库”、“矿井库”、“项目库”、“任务库”、“重点任务库”、“技术资料库”、“模型库”。严格按照分层设计、上下支撑的设计思想,系统构建包括基础数据层、应用层、表现层和访问层4个层级和10大功能模块。
2 煤矿安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系统功能架构
2.1 系统的逻辑架构
基于系统的建设目标和思路,建立煤矿安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系统功能架构,包含基础数据层、应用层、表现层和访问层4个层级。
1)基础数据层基于平台建设初期的基础资料以及平台维护部门、监管部门、专家及煤矿动态更新数据构建,整合为监管单位基本信息库、煤矿基本信息库、区域库、专家库、项目库、任务库、重点任务库、模型库和技术资料库,构成整个系统运行的数据支撑。
2)应用层基于系统集成及模型库定义的算法对基础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包含数据收集、模型选择、数据分析计算、监管任务抽取、矿井分类处理、安全生产及监管情况纵横向对比、专家全生命周期管理、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安全防护等核心板块,保障数据处理、视图化和功能扩展能力。
3)表现层是系统功能和成果的展示窗口,通过文字、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实现对安全监察部门、煤炭生产单位及专家基本信息,各区域煤矿安全生产及区域间对比情况,各监管部门安全监察监管工作推进及同级部门间对比情况,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推进、隐患整改及矿井评级情况,各区域专家分布及评级情况,各专家基础资料及动态评分情况,分区域、分部门、分项目隐患统计分析结果等资料和数据的集中展示。
4)访问层是平台对外交互的窗口,各级管理员和用户通过网页和APP等方式实现根据用户权限对系统信息数据进行读取、修改、更新以及系统维护升级等功能。
2.2 系统的功能架构
煤矿安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系统平台功能架如图1。
图1 煤矿安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平台功能架构Fig.1 The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Double random one open”platform for coal m ine safety supervision
煤矿安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平台,可实现10个大的功能模块。其中,综合集成门户是指平台通过对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相关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以文字、图、表、动画等形式建立了监管单位、煤矿、专家和社会公众的综合门户;监管单位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对各监管单位及其辖区基本情况和动态监管情况进行管理,可对各区域监管工作情况和辖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评价;煤矿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实现对煤矿企业基础信息和相应的安全生产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管理,结合动态监管评分进行企业分级管理;区域管理模块实现对专家和企业区域划分数据的管理,主要实现本区域监察和跨区域监察功能及区域监管和安全生产数据统计分析;专家管理模块实现对专家基础资料和动态评分信息的管理,结合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实现专家动态评价;监管项目管理模块实现对各级部门“双随机一公开”中项目数据的管理,可实现分区域分项目隐患信息的统计分析;监管任务管理模块对每次“双随机一公开”监察的信息资料进行管理,是整个“双随机一公开”平台链接其他功能模块的核心;重点任务管理模块实现对各矿隐患和重点监管信息的管理,为系统实现对各煤矿分级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模型管理模块对各功能实现的算法进行分类存储,为后续软件功能扩展以及大数据、智能化升级提供方便;技术资料管理模块实现对煤矿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事故案例及其他技术资料的分类存储,为人员素质提升和平台知识积累提供支撑。
3 煤矿安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系统运行机制
3.1 结合煤矿分类监管的煤矿抽取机制
3.1.1 运行逻辑
结合《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煤矿分类监管监察工作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将监管的煤矿分为A、B、C、D类,把安全保障程度较低的C类煤矿作为重点监管对象,设置较大的抽检概率,加大检查频次;对安全保障程度一般的B类煤矿,设置中等的抽检概率,保持一定的检查频次;对安全保障程度较高的A类煤矿,设置较低的抽检概率,适当降低检查频次;因对长期停产停工的D类煤矿要安排驻矿盯守或定期巡查,系统中不进行随机抽取。
3.1.2 实现方法
采用等级加权及期末兜底的运行逻辑,A、B、C类监管概率按照40%递增,使用区间随机数抽取法进行抽取,具体如下:
假定A、B、C类矿井分别有Na、Nb、Nc个且已进行队内编号排序,对A、B、C类矿井分别赋值为100、140、196。
则对总数Nt=100Na+140Nb+196Nc进行区间随机整数抽取,假定结果Nr,则,若Nr<100Na,则抽到的是A类矿井,然后根据队内排序确定具体矿井名称;同理若100Na<Nr<100Na+140Nb,则抽到的是B类矿井若100Na+140Nb<Nr<100Na+140Nb+196Nc,则抽到的是C类矿井,然后根据队内排序确定具体矿井名称。
1)兜底机制。为满足各类矿井年内最少监察次数,如假定A类矿井年度监察不低于1次,B类矿井年度监察不低于2次,C类矿井年度监察不低于3次,则年末兜底总数N=Na+2Nb+3Nc,系统自动计算剩余未达最低监察次数的总数Ns,根据平均每月监察次数,当年末剩余监察次数Nr<1.5Ns时启动兜底程序,将剩余未完成指标矿井编码进行随机抽取,直到全部达标。
2)降级机制。系统根据监察机构制定的评分办法,对A、B、C类矿井实行降级管理机制,当A类和B类矿井安全监察过程中存在问题达到一定标准后,系统将其自动调整为B类和C类矿井,加大监管力度。
3.2 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任务抽取机制
3.2.1 运行逻辑
针对日常监察中管理水平差、安全隐患突出的矿井,在系统中设计重点监察机制,以实现“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监管目标,即根据隐患分级,增加矿井的抽检概率,构建“重点监察策略”、“重复隐患翻倍”策略和“增二退一”策略,进一步加大对重点矿井的监管力度。
3.2.2 实现方法
1)重点监察策略。设计“重点任务库”存储监察的隐患信息,将重点任务库中的项目纳入任务库,即抽检到A矿时,同时对重点任务库中A矿重点监管项目进行监管。同时在矿井抽取环节,考虑重大隐患增加1倍,一般隐患增加0.4倍的加强监管策略,即当某矿监察过程中发现a条重大隐患和b条一般隐患时,将此a+b条信息录入“重点任务库”进行监管,同时在随机抽取区间Nt的基础上增加该矿a根长100个单位和b根长40个单位的延长段,增加其抽检概率。
2)重复隐患翻倍策略。出现第2次同类隐患时,重大隐患作为独立事件延长200个单位,一般隐患作为独立事件延长80个单位,以此类推,出现第3次同类隐患时,重大隐患作为一个独立事件延长400个单位,一般隐患作为独立事件延长160个单位。
3)增二退一策略。即在重点监察策略下,每次监察A矿,都会对该矿在重点项目库内的任务进行监察,若某次监察合格,则对该项目前期重点任务库内事件权值核减50%,即若A矿出现2次同类重大隐患,则会在重点任务库中出现2个A矿该类重点任务,长度分别是100个单位和200个单位,若第3次监察是该隐患已整改,未出现该类隐患,则该矿此2项重点任务的长度核减为50个单位和100个单位,当某一重点任务长度核减为0时撤销该任务,“重复隐患翻倍”策略清零。
3.3 专家评级机制
3.3.1 运行逻辑
在监管过程中,专家的专业性和公正性将直接影响监察结果,因此需要对专家进行反评价,从专家入库的能力评价、监察过程的专业水平和公正性评价、专家工作适应性评价及出库等方面,系统构建专家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实现对专家库人员的遴选、调整和动态优化。
3.3.2 实现方法
1)入库评价。专家的入库应根据管理办法,对专家的个人资历指标(包含学历学位、职称、从业年限等)、学术指标(包含论文、研究课题、著作、专利等)、学术成就指标(包含获奖情况、人才称号等)以及年度理论基础测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估,得出专家的的综合基础得分(百分制),评分指标及参考分值见表1。
表1 专家综合基础评价分值分布表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table of expert com prehensive basic evaluation scores
2)综合评分。以入库时综合基础得分为基础,结合专家对随机监管参与度、有效性、专业性和公正性对专家实施自动化动态评分,评分指标和参考分值见表2。
表2 专家动态评价分值分布表Table 2 Distribution of expert dynam ic evaluation scores
3)出库机制。根据专家动态评分结果、年龄和自愿申请等情况,制定专家出库的机制。其中实时评分结果最低参考分值60分,即专家动态得分小于60时,则启动专家出库机制,同时设立申述机制,对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启动申述复核流程。
4 结 语
分析了煤矿安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系统中重点监管、问题追踪和监管专家3项核心运行机制,利用区间随机抽取构建了煤矿分级抽取及“兜底”、“降级”机制;利用“重点任务库”实现了“重点监察”、“重复隐患翻倍”和“进二退一”处罚机制;结合层次分析理论构建了专家全过程管理体系,实现对监管专家的遴选、调整和动态优化;构建了煤矿安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运行模式和监管平台“基础数据层、应用层、表现层、访问层”4层逻辑架构,论述了平台10项功能实现,为监管平台的设计开发及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在煤矿安全监管领域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