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河沿大街147号民政部机关老院的历史深处

2021-06-23王克俭

福利中国 2021年2期
关键词:号院院落民政部

• 王克俭

根据国务院的安排,民政部机关从北河沿大街147号院,搬迁到建国门南大街6号院新址办公,并于2021年元旦揭牌。尽管新址比老院的生活和办公条件都好了许多,但我的心情对老院依然是念念不忘,爱恋不舍。根据档案馆提供的历史资料表明,147号院曾经是宫廷御膳制作之坊,是近代官方教育学府圣地,是学界大示威的策源之地,是新中国一些部委的办公重地,是见证民政部42年艰苦创业和巨大发展之地,更是地杰人灵、人才辈出,让人永远怀念的历史院落。

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院落

北河沿大街147号院,地处紫禁城以东、王府井西北侧、东皇城根西侧的一个院落,明清年代属光禄寺所辖,是掌管宫廷膳食、料理祭祀供品的场所。

北京大学的原址和前身(京师大学堂),散落在北京内城故宫的东北侧一带。1902年,京师大学堂在此辟为培养翻译人才的译学馆。译学馆从京师大学堂学生中选择略通外文者入学,学制5年,以分别学习英、俄、法、德、日语言文字为主,兼学文、理一般课程及法律,毕业后在涉外机构任职,或到外省学堂充任外文教师。

1913年,北京大学停办译学馆,改为北大预科,不久预科停办,法科迁入此院。1919年初,北大废去文、理、法各科名目,改成一、二、三院,这里成为北大三院所在地。

北大三院的礼堂,是一个校内外爱国师生经常聚会的地方。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1000多名学生在三院礼堂开会,出席的还有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代表,大会决定5月4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爆发后,14所高校师生于5月5日下午在此开会,决定罢课并营救被捕学生。6月3日,军警将外出演讲被捕的部分学生关押于此。6月5日,2000余名爱国学生到此抗争,迫使军警撤退、被捕学生获释。这个普通的院落,就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是民国中央警官学校第4分校、北平高等警官学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院曾先后在此办公。1963年为农业机械工业部(后改称第八机械工业部)办公院。1970年6月,第八机械工业部撤销,在此设立留守处,院落大部分由修建北京地铁的基建工程兵借驻。1974至1977年,测绘科学研究所也曾在此办公。由此可见,147号院是一个具有极其重要历史意义的院落。

开创发展民政事业的院落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5月民政部正式恢复设立,内设机构有:办公厅、政治部、优抚局、农村社会救济司、城市社会福利司、民政司、政府机关人事局和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干部职工100余人,任务十分艰巨繁重。

国务院决定,民政部办公地点设在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院,院内有3栋砖木结构和两栋青砖结构的两层楼房,由于年久失修,破旧简陋。

我是1978年9月初,从总参石家庄高级步校转业到民政部农村社会救济司工作的。起初我想,身为中央国家机关的民政部,一定会是个环境优美的豪华大院。没料到第一天报到,进门一看维修房屋的砖瓦沙石和建筑垃圾比比皆是,四处望去是一个老旧破落的院落。农救司办公的两层小木楼,走在地板上嘎嘎作响,摇摇晃晃。办公用的木桌和方凳都十分简陋,办公只有文件和纸张,办公用笔都要自备。

生活上更是困难重重,工作人员报到后,用钱和粮票兑换成饭票,每人发两个粗瓷饭碗和一双筷子,吃饭都是排队买饭就餐。餐桌坐位较少,去晚了只能蹲在地上就餐,或者回办公室就餐。饭菜也十分简单,主食通常是米饭、馒头、窝头,菜有一荤两素,供大家选择。

出差调研也十分艰苦,由于那个时候出差没有对口部门接待,用现在的话说出差调研常常是“四不两直”。记得我第一次出差,是1978年的冬天,我带着办公厅开的介绍信,一个人到北京郊区房山县调查贫困户和五保户的生活情况。自己从北京站上火车到达十渡,找到乡政府出示介绍信、说明来意,在一位乡助理员的引领下深入各村各户调查。白天走村串户,夜里同助理员睡在乡村的土炕上。每天吃的都是稀粥、窝头、咸菜或白菜汤,都要按规定交钱和粮票。我从十渡到张房,顺着拒马河顶风冒雪走了一个星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第一手资料。我在民政部工作的20年间,走访调研去过29个省市自治区、420个县市、1230个乡镇、2480个村和敬老院。

让我难忘的是,1979年9、10月间,在74岁高龄的程子华部长带领下,赴浙江省桐乡县进行基层选举试点工作。程部长尽管战争年代造成手严重残疾,依然同我们一样与乡村群众同住、同吃、同劳动、同工作,带领我们圆满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给的选举试点任务。还让我难忘的是,1990年1月4~14日,随年轻的副部长张德江赴内蒙走访慰问民政对象。10天时间,顶风冒雪行程2500多公里,走访慰问了13个旗、县、市,14个苏木、乡、镇,14个嘎查、村,79户灾民、特困户、五保户、优抚户和13个福利院、敬老院、孤儿院、精神病院、福利厂等福利企事业单位。40多年来,从部领导到每一个干部职工,都是克服千难万苦,紧跟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贫困百姓、优抚对象、残疾人、老年人等民政对象解愁,创造了民政事业沧桑巨变的辉煌成就。

2018年3月,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民政部代管的中国老龄协会改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代管;将民政部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职责整合,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将民政部的救灾减灾职责整合,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将民政部的医疗救助职责整合,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医疗保障局;将民政部的组织实施战略和应急储备物资收储、轮换和日常管理职责整合,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这次机构改革,民政部设立办公厅(国际合作司)、政策法规司、规划财务司、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社会救助司、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区划地名司、社会事务司、养老服务司、儿童福利司、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机关党委(人事司)、离退休干部局,共13个厅司局,机关总编制333人,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地杰人灵人才辈出的院落

147号院,也是早期中国共产党和一些进步社团活动的场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代表李大钊、陈独秀曾在这里为学生授课并从事革命活动。1920年1月,当时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的毛泽东,曾来到这里拜会过陈独秀。《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也曾经在北大三院旁听和参加活动,留下了青春的足迹。

擅长外语、长于学术的严复在任教北洋水师学堂20年后,来到译学馆授课,为许多学生的心里播下了进化论的种子。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此讲授国文和西洋史。被周恩来总理尊称为“朱桂老”的朱启钤,曾担任译学馆监督,期间他广延名师,为译学馆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仅在民政部恢复设立以后的42年间,147号院就有40多位省部级以上干部在这里工作,或从这里走上重要岗位。老一代的革命家程子华、王国权、陈光、张凯、刘景范、张邦英、史怀壁、黄庆熙、卓雄、熊天荆、李金德、袁血卒、岳嵩、潘友哥等,都在这里工作过。曾任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张德江,39岁任民政部副部长,曾在民政部工作5年。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也曾在救灾救济司挂职工作。现任省部级干部的孙绍骋、戴均良、邹铭、詹成付、王建军、张卫星等,也是从这里走上重要岗位的。可见,147号院真是一个地杰人灵、人才辈出的圣地,又怎能不让人久久深切怀念呢?!

猜你喜欢

号院院落民政部
八一作品
院落春秋
院落春秋
民政部未批准任何带有“一带一路”字样的社会组织
民政部公布《基金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晴日梦里听雨声
离奇的凶宅案
院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