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探讨
2021-06-22范莉莉刘继才
范莉莉 刘继才
[摘 要]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在系统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探讨了工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优势和重要性,提出了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不仅应该着重于工程实施阶段的施工技术、组织计划、概预算、项目管理等工程建设层次,还要拓展专业课的新领域,以满足社会不断出现的新需求,同时还提出了工程项目管理大学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等培养模式的一些设想,以期为相关专业完善培养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工程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0年度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教学实践类)“‘一带一路背景下特色鲜明的工程管理国家级一流专业教育培养体系研究”(20201043)
[作者简介] 范莉莉(1957—),女,湖北武汉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刘继才(1976—),男,湖北汉川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程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6-0185-04 [收稿日期] 2021-01-10
工程管理是我国工程技术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极富生命力,结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本文探讨并提出了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定位及其人才培养的设想。
一、工程管理专业特征
(一)长久性
工程管理教育领域基本与人类的出现同步,发展至今,仍然是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人才发展基础。未来几十年将是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对工程管理人才需求巨大。从发展的眼光看,工程管理会伴随人类长久存在下去。
(二)稳定性
工程管理专业既不是时髦专业,也不是夕阳专业。随着经济与科技发展,工程管理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但专业知识创新的速度相对较慢,即知识老化速度缓慢,在知识创新方面,其竞争的激烈程度远不如IT等新兴行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经验价值非常高。所以,工程管理领域的知识不容易过时,其人才一般不会因知识老化而被淘汰。
(三)发展性
科技与环境变化使工程管理领域新增知识日益增多,但这些新知识相对老知识来说并不具有爆炸性创新效果,原有知识的淘汰率相对较低,只是知识的总量在不断扩大。与新兴专业领域知识创新替代旧知识不同,工程管理专业新增的知识并不是以替代原有知识为更新条件,而是派生出了该专业领域的新学科方向。以建筑业为例,以前由一人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建造……全过程工作,发展到现在,形成城市规划、建筑学、给排水、建筑设备、工程地质、施工与安装、工程造价等多专业细分,统一而系统的工程管理专业群,并需要多人形成团队共同合作完成。因此,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工程管理专业会出现很多相关专业方向来承担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增量,以适应新环境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有长久生命力;其发展是不断形成细分的专业群,但不会完全替代原有知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和就业的岗位相对稳定。这些特征使得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具有特殊性。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调整
1978年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由计划经济开始转入市场经济,建筑业属于最先改革的行业之一。特别是以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的房地产业为标志的建筑行业的变革,打破了原来的产业结构格局。中国为了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接轨,行业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转向市场,引发了建筑业一连串的产业结构调整[1]。由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单独投资的局面变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行业单一靠政府一家进行管理变成由政府和市场共同进行管理。这就要求营造基于市场规则的法律环境,以便形成新的多元化产业结构格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项目建设基本以甲方乙方的模式进行运作,改革开放后的工程项目建设由原来的甲方乙方模式变为投资方、业主、中介、承包、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模式,从而使建筑业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的职业应运而生,这对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内涵、专业方向外延、人才结构需求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发展影响较大。工程管理领域的技术职业结构内涵、各专业方向之间的关系、各专业方向地位的深刻变化,也对工程管理领域人才培养的理念和趋势产生重大影响。
(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变化
产业结构变革必然会造成知识结构的更新,使专业方向的细分与定位等产生变化,这就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结构产生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层次划分导致同一专业知识结构性调整,也会使专业方向的设计从横向划分向纵向划分发展。例如,铁道工程和建筑工程属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不同专业方向,其划分是依据专业服务领域和专业特点,属于专业方向的横向划分;同属于建筑工程,可以按教学研究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的不同要求设置专业方向,其划分依据是专业技术性质和项目实施阶段内容,属于专业方向的纵向划分。这两种划分方式都是为了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受社会需求影响较大,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有着截然不同的思路,对工程管理高等教育的专业模式、专业方向和专业层次设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具有決定意义。
三、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
我国的工程行业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由传统粗放型转向高质量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工程行业对高校大学生项目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调,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理论知识灌输难以培养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因此,培养适合于工程管理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复合人才定位非常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一是着重于工程实施阶段的施工技术、组织计划、概预算、项目管理等工程建设层次,在现有本科教育的模式下,将专业内涵软化,以适应工程建设程序中的中后期各阶段技术职业需求。二是根据社会需求,对还未形成专业方向的技术与管理领域,开办特色专业方向,即在专业方向相近的基础上,拓展专业课的新领域,满足社会不断出现的新需求。如乡村建设与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城市交通工程、建筑装饰工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环境工程、工程检测、工程防灾减灾等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都是以传统工程管理为基本教育平台,系统地与相关专业相交叉,形成新的方向,目前社会需求较旺盛,可以根据社会近期和中期发展需求设置[2]。此类专业方向基础课程较固定,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较灵活,可以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
从长期发展来看,在上述互补的基础上规范化、正规化,最终形成与传统本科专业的融合,形成广义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体系。在具体实施中,还应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基于层次互补和方向互补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问题,二是基于社会需求和學分制要求的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计划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从规范化和正规化建设来看,首先在管理上要接轨,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造出空间和时间上的选择余地,以满足学生对专业方向和层次上的偏好;同时,为了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要有充分的灵活性,主干课程和课程内容的安排还要保证系统性和可持续性,使学生既能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又能保证具有应变性。
四、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的思考
对于人才培养计划可分为培养目标的设定、人才知识结构的设定、课程体系的构成设计以及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设计。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目标确定首先必须进行专业定位,明确层次互补还是方向互补,充分分析专业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条件,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明确社会服务的市场细分,掌握社会显在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利用各种有利的机会,避免冲突。新专业建设要充分考虑竞争因素和风险因素。对工科大学来说,利用工程管理传统本科专业的优势,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利用现有的学科优势、业界口碑、人才市场优势等无形资产,考虑现有条件制定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以某工科大学工程造价专业方向为例,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管理技术和经济、管理、法律基础知识结构,具有较宽广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受到造价师、工程师以及项目经理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在胜任工程管理设计和施工组织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能熟练地从事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工作,并能够适应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所有其他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德、智、体、美综合素质良好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毕业生能够在铁路、交通、房地产、建设监理、设计、咨询、金融等行业的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从事设计、施工、咨询、经营管理、技术管理工作。
该目标的制定考虑了某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传统优势,在专业方向上形成互补,从毕业生就职首先面向的交通行业,借助传统专业面向的行业,在保证毕业生就业的前提下,向社会其他领域发展,同时面向国家注册工程技术执业资格考试,人才的应用型定位很明确,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也很明确,为进一步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确立了方向。
(二)人才培养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具体落实,其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是:不仅要考虑专业层次、专业方向的规律性要求,而且要考虑社会不断变化的要求,同时还要满足学校学分制的教学管理要求。基于这些原则,在设计课程体系时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主干课程的稳定性、专业课程的适应性、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1.主干课程的稳定性。主干课程是关乎专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必须具有稳定性,是学生培养模式形成的基础,要求扎实,依靠现有工程管理教学平台,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稳固发展,注重积累沉淀,形成学科先导,同时满足土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要求,围绕主干课程建立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和实验教学手段,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可持续发展,建成自己的办学风格。
2.专业课程的适应性。专业课程的变数较大,是专业内涵和外延的体现,面对市场和社会,对拓展人才就业领域至关重要,必须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要求,是形成专业特色的核心。在专业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社会潜在的需求,专业课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建立与工程界有效的沟通渠道,不断分析研究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对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式敏感,迅速更新,以变求变,力求站在领域的前沿。对教师来说要一专多能,要求具有研究型的工程师和工程型的研究型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充分利用选修课的教学空间,使专业具有朝气。
3.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课程设置指导原则是:为了适应学分制管理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有充分的灵活性,满足学生的偏好和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在学生专业发展上留出多元化的选择空间,在具体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也给学生留出自由安排的时间,兼顾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减轻学生的压力,释放个性。具体做法有两点:一是将专业课分成专业方向课和专业课,既满足基本要求,又体现专业特色,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二是将课程按其规律划分成单元或模块,每个单元或模块设置一定的学分,使学生在选择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课程单元或模块考虑,形成课程设置的菜单化,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给学生以时间上的选择自由。
由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人才需求结构调整,为新的专业方向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新的专业方向发展空间很大。还是以某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为例,该专业要求涵盖交通土木、建筑工程两大方面,而交通土木又包含铁道工程和公路交通工程两个方向,细分还可以有桥梁、隧道及地下工程,建筑工程还可以细分为工业与民用建筑、城乡建设与管理、建筑装饰工程等方向,其共同的特点是基于工程管理平台,但又有自己的特点,专业课的内容广泛,交叉性强,同时,这些专业方向都要面对各种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课既要有统一性,又要考虑方向特点。因此,可将专业课中应用领域较强的特色部分划分为专业方向课,目标是针对就业产业领域,如我国的高铁系统、高速公路系统,或者一般建筑行业、装修行业以及城镇建设与管理部门等,课程性质为选修课,如工程造价专业偏重交通工程管理方向的学生可以选择“铁道工程”“桥梁”“隧道”“路基路面工程”“选线”等课程,偏重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可以选择“房屋建筑学”“建筑设备”“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具有通用性的专业课,如“造价管理”“概预算”“施工组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作为必修课。
在考虑具体课程的设计时,按内容和该课程的学习规律,可以分为几个单元,按0.5个学分为单位计算,如对于基本要求部分设计为必修单元,考虑学生自身发展比如考研究生,其深化部分可作为选修单元,满足学生深造的需求,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课程学时,以满足不同水平和偏好的學生,同时也把教学纳入学分制管理的轨道。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设计
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如何安排好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是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实践就是培养运用所学技术知识的能力,能够在教学实践环节解决工程问题。
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完全在现场进行实践教学是不可能的,而利用专业化的实训基地是解决实践环节薄弱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专业方向的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基地的模式从使用对象可以分为公共实训基地与专业实训基地,前者面对整个专业,如测量、地质、建材等,后者针对本专业方向,如装饰工程、铁道工程等。考虑实训基地的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尽可能使实训基地具有开放性,比如,工程造价实训基地不仅要满足本专业方向和其他专业训练工程造价管理能力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对外开放,满足各种继续教育和岗前培训的需求,使实训基地更接近现场要求,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可以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利用业界资源和师资,实现实训、就业、岗位培训一体化。
从课程学时与学分之间的关系分析,实践课的学分比例低,从机制上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组织好实践教学很难。对于工程管理教育来说,将实践环节最大化地引入理论教学,广泛聘请有专业经验的工程界专家参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中来,利用他们的丰富实践经验和工程案例,将课堂教学有机地实践化。除了特定的基础课外,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课力求淡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线,比如,“概预算”课程中,将课堂作业设计成为一项工程项目,围绕该虚拟项目分成若干个单元,结合课程进度分次完成,课程中可以请工程专家讲授项目完成的技巧和经验,变单纯的课堂教学为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从而充实实践环节,避免单纯实践环节的机制性缺陷。
参考文献
[1]李云龙.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2(2):86-90.
[2]李晓娟,刘科,赖芨宇.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27(8):125-128.
Discussion on the Training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FAN Li-li, LIU Ji-ca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n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alents, and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import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combined with the change of n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n the demand of talents. Then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al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levels such a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planning, budget estimate and project management, but also expand the new field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o meet the new needs of the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about the training model of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such as the training goal, th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e teaching links design,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majors to perfect their training models.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higher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