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

2021-06-22高慧敏

文理导航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高慧敏

【摘 要】传统的小学体育运动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体育关键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同时,在教学中要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渗透体育精神,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育部针对体育学科的教育特色,向学生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指出教师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应当关注学生体育品德、体育精神,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很难在课堂中找到落脚点,造成学生综合体育素质发展情况不佳。所以,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对体育核心素养的理念进行深入分析,真正地从学生的发展目标出发,進行体育运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通过媒体技术,塑造生动情境

体育文化博大精深,体育学科当中涉及的运动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但是,在实际开展体育运动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场所常在室外,所以,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大多都放在动作技巧上,以至于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由来和发展历程缺乏应有的认知,也不利于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发展。而在体育核心素养中要求,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体育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学科的魅力。所以,教师可以增添室内教学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等形式,认知体育运动的起源等内容,实现体育文化意识的形成。

例如,在开展足球运动中动作技巧的教学前,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开室内教学,完成对学生体育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室内教学中,教师先利用视听技术,向学生播放国际足球运动竞赛的视频,让学生通过激烈的足球运动场景,迅速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之后,教师利用图文并行的方式,向学生简要介绍在足球运动当中包含颠球、传球等多种基本技术,以及古代足球运动最初起源于中国,而现代足球运动来源于英格兰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足球运动的发展和起源。随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现代足球运动中的规则,以及足球运动所指代的精神等,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足球文化意识。最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室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现代足球运动中的每一个动作,以及足球运动的规则,让学生进一步内化足球文化,落实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多媒体技术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体育技能。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相关体育教学课件,将深奥的运动原理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把对动作的认识由感性提高到理性。比如,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短跑“摆臂”的动作要领,教师准备了课件“短跑中如何摆臂”,学生们通过观看课件图片和短视频,模仿短跑运动员的正确跑姿,再通过动画效果,让学生理解肌肉构造和动作的生理原理、摆臂时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最佳运动角度等等,由浅入深,由表入里,从理论到实践,给学生答疑解惑。当学生明白了某个体育技能动作的来龙去脉时,他们会自觉的去理解和体会老师的动作讲解,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模仿,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变,让学生们提高了体位感觉能力,体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二、开展双向互动,渗透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的整体面貌,也是体育运动中的信念和节操,在对学生进行基础动作教学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体育精神的内容,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中的灵魂,萌生出不懈奋斗的意志。而课堂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方式,教师能够通过互动的形式,向学生渗透体育知识。所以,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中,教师应当抓住课堂互动的机会,使用问题、谈话、讨论学习等方式,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渠道,落实体育精神的渗透。

比如,在排球运动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认知到排球运动中包含的“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等体育精神,教师就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提出“你们认识排球运动吗?”“是否看过有关我国的女排比赛呢?”的问题,在得到学生的肯定答复后,教师继续向学生提出“通过你以往观看中国女排的竞赛活动,有什么感触呢?是否可以通过实例进行说明呢?”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回忆,回答教师的问题,向教师和其他同伴表述自己的认知效果。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得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逐步加强对中国女排精神的认识,促进自身体育精神素养的发展。同时,使用问题的方式,也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探索、思考的欲望,从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中,强化自身在排球课堂中的参与性。

体育精神对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引意义,学生只有具备了体育精神,才能够坚持不懈地完成练习的任务,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所以,当教师紧抓互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时,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体育精神,提升训练实效。

三、实现趣味教学,建立终身意识

在体育核心素养中指出了“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学生真正地对体育运动产生积极性,重视体育运动,并且掌握了进行体育运动的技巧,才能够养成练习体育运动的习惯,将体育运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所以,教师可以将现下流行的游戏形式,融入到体育运动的教学中,设定游戏化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体育锻炼,从而基于积极的情绪,自主参与到体育运动的练习中,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以耐力跑这一运动的教学来说,教师就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身体协调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进行耐力跑动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进行耐力跑的动作技巧。之后,教师结合课堂中观察的结果,将学生进行分组,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当中思考一个游戏形式,达到练习耐力的效果。紧接着,在学生思考出游戏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体能的锻炼和耐力的发展。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自身的课堂主体地位,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能够意识到游戏与耐力跑运动之间的关联,建立参与耐力跑运动练习的积极性。

体育游戏、竞技比赛、情境式体育活动等都是学生们喜欢的活动方式,当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游戏情境,进行体育运动教学形式的优化时,能够促进游戏与体育运动的有效整合,使得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中的趣味性,激发了他们运动的兴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学习,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的练习中,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总而言之,传统的体育运动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体育关键能力的发展,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担负起对学生体育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的练习中,通过不断地训练和学习,实现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侯春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1):85-86.

[2]刘磊.体育教学融合游戏元素以发展小学生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20(11):16+20.

[3]曹艳.坚持素质教育,培养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J].黑河教育,2020(04):77-78.

猜你喜欢

小学体育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