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2021-06-22卜世潘
卜世潘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落实,成为了时代教育的主题,很多教师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分析,但是由于没有可实践追寻,只有宏观的指导,导致信息化教学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为发挥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本文就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进行了探究分析,旨在通过教学现状的切实探讨,制定优化措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问题以及对策
信息化教学是新时代教育的主题,它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促使教材内容更加直观,还可以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但是,由于信息化教学处于发展阶段,在具体实行和开展的时候,由于缺乏可实践性的指导,导致信息化教学优势难以有效发挥。因此,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使其能够科学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强化课堂效果,本文就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含义
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在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促使教学各个环节得到优化,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可以有效将枯燥的内容以更加直观、形象的形式进行展现,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改变学习方法,促进自主学习探究。因此,为提高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质量,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价值,教师要科学使用、适度使用、合理使用,做到高效教学。
二、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
在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引导,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得到有效发展。但是就目前而言,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信息技术使用过渡的情况,尤其是在课堂讲解的时候,不论是浅层知识点,还是重难点知识,或者是疑惑知识内容,教师都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辅助,而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降低学习体验感。面对这一问题,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做到科学把握教学各个环节,从课前预习、课中难点疑点重点讲解、课后复习巩固等方面进行使用规划,从而做到科学使用、高效教学。
(二)过多依赖信息技术,教师个性难以发挥
在课堂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解惑者、启发者,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基础、信息技术是辅助。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时候,教师要明确认识每一个独显的职责,做到使用适度,指导适度,从而发挥教师的个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但是,现阶段,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期间,出现了过多依赖信息技术的问题,在教学中以求达成任务为目标,而忽视了教学的关键是学生,不是信息技术,更不能让信息技术代替教师进行授课。面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做好教学引导,明确自身职责,明确信息技术的职责,优化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三)过分使用信息技术,语文教材价值被淹没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引用,是为了解惑、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习自信心而展开的教学辅助,最根本点是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在信息技术辅助下,使其认识语文本质,发挥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价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过分使用信息技术,导致语文教材价值被淹没的问题,不仅促使教学中心发生偏移,还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优化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有效实施路径
(一)调整教学环节安排,引导预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预习是整个教学的开端,起到了引导、启发的效果,在这一环节,通过预习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为促进线下高效听课做铺垫。因此,为更好地發挥学生主体作用,可以在此阶段利用信息技术,引导预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做到使用适度、使用有效。例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语文古诗内容时,重点是通过古诗内容的学习,使其感受田园生活意境,使其在古诗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那么,在预习古诗的时候,为促进对古诗的理解,激发古诗学习兴趣。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微课课件,在课件中茅舍、小溪、白发翁媪亲昵交谈、大儿除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等内容,设计田园生活情境图,在真实视频观看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视频中都表现了哪些情境,写下来,引导其在微信群中就微课课件进行预习交流,根据学生对微课课件的了解,优化古诗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结合微课课件和古诗内容,根据场景找出对应的古诗语句,使其对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知道古诗写的是什么,感受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随后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先让学生就预习情况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在表达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检验预习成果,根据预习实际情况,优化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育人价值,促使信息技术应用更加科学、有效。
(二)营造课堂教学氛围,设计情境,深化文章学习印象
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为加深对文章学习印象,使其能够自主进入学习,实现主动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围绕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创造真实情境,以情促思考,在情境引导中,提高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培养审美鉴赏素养。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语文内容时,课文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场景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灭的景象,在对比分析中,表达了作业对祖国灿烂文明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理解文章核心情感的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圆明园辉煌场景和毁灭经过,在视频观看,真实情境对比的过程中,激发情感,引人入境。然后设计开放性话题“假如你有一天去圆明园旅游了,漫步园内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进行自由交流,提高感悟能力。通过教学氛围的营造以及情境设计引导,深化对文章内容的学习印象,提高理解能力,促进文化传承素养,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健康思想情感,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精神。
(三)重難疑点教学解析,精准指导,促进知识理解消化
重难疑点教学解析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核心。因此,在解析重难疑点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资源整合,在分析教材内容、整合资源的过程中,进行精准指导,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学习自信心。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语文内容时,重点是文章阅读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品质,使其认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那么,在解析这一重难点的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围绕“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是爬山虎的脚”这一内容绘制直观图片,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为学生准备红、黄、绿等三只不同颜色的粉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视频观看和文章阅读了解,进行图画绘制,引导其重点理解以下内容:
①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②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蜗牛的触角
③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嫩红的
在理解爬山虎脚的基础上,初步培养观察意识,然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爬山虎爬行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情境的直观观看,阅读文章相关内容分析: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触——( )——( )——( )——( )——(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高效利用,在精准指导的过程中,促进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使其充分掌握文章内容,培养观察习惯。
(四)课后高效教学巩固,提高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课后总结巩固起到了查漏补缺的效果,既可以让学生对自身的不足有一个充分了解,又可以使其形成良好的复习巩固学习习惯。那么,为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语文教学质量,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指引,让学生依据导图自主复习,根据导图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使其掌握复习方法,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语文内容时,旨在让学生能够感受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作者描写人物言行外貌的写作方法,体会我与闰土之间的友谊和怀念之情。那么,在教学完结之后,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就此次文章内容设计思维导图,以少年闰土为核心,以怀念瓜地少年、盼望、相见、相处、相别为分支,引导其根据导图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复习,从相见之处“紫色圆脸、头戴毡帽、颈套项圈”等,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从相处之处“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沙地观鱼”等,认识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活泼可爱;从相别之处“不肯出门、托人待物”理解想念之情。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促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感悟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然后让学生也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绘制自己的复习路线,在复习教学开课的时候,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进行复习交流、点评。通过信息技术在复习教学环节的应用,提高复习学习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语文教材的价值能够有效凸显,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已经成为趋势,对此,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应用的优势,审视其现存问题,然后做好教学编排,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氛围营造、课中解析重难点和课后巩固角度进行努力,做到科学、合理、适度地应用,最终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毛爱国.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3):242.
[2]武晓瑞.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7):165-166.
[3]税红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20(1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