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平山的革命及建设思想研究

2021-06-22齐娟

荆楚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齐娟

摘要:谭平山先生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是一位杰出的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爱国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他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新文化运动后,作为三民主义忠实拥护者的谭平山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批判无政府主义,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参与创立了广东共产主义党、团组织;国共合作中,他利用“身份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并发展了爱国主义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他秉持廉洁公正、爱国爱民的理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及实践引领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与价值重塑,开拓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也见证了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光辉历程。

关键词:谭平山;马克思主义;爱国统一战线;革命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1)01-0057-06

“谭平山先生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是一位杰出的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爱国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他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1]815 谭平山(1886—1956)的一生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时期三个历史阶段,他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始终是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的。谭平山的政治思想发端于20世纪初社会的新陈嬗代中,萌生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主思想的追寻中,成形于五四运动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升华于国民革命与土地革命时期对民族独立的探索中,沉淀于新中国成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谭平山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又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激励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最早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后,他十分重视建党工作,对广东共产党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国民革命时期,他发展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和促成南昌起义,使其达到了毕生政治生涯的高峰;大革命失败后,他始终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尽管道路曲折,却矢志不渝,锲而不舍;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他进一步发展抗日民族爱国统一战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积极努力。新中国成立后,他为人民监察工作献出了最后的精力和智慧,也见证了新中国的蓬勃发展。

一、蓄力:建党前后谭平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从理论准备到科学建党,谭平山对民主革命的认识伴随着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深化。建党前后谭平山对民主革命的认识与实践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科学、宗教、哲学之辨,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先声;第二阶段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接受与宣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三阶段是批判无政府主义,建立了广东共产主义党、团组织,践行了民主革命思想。

(一)思想解放的先声:科学、宗教、哲学之辨

早在1918年4月,谭平山在《哲学对于科学宗教之关系论》一文中即对科学、宗教、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明辨。他将科学分为物质科学与精神科学,分析了以往人们对科学之功能的四种认识:搜讨自然界之性质及规体者、群以整理条贯吾人之常识者、明宇宙普追之理、取宇宙中某部分之现象,并进一步指出科学的本质乃是“智力作用之所显著表现者”,是“以发见规律为究竟固矣”。[1] 谭平山认为宗教的起源是“人类之活动,享受心情之满足”,就本质而言,“宗教为感情上之事实”,已然明晰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物质现实的反映。关于哲学,他从哲学之性质、哲学家之性质、哲学史之性质三个角度论证了哲学之于宗教和科学更多是一种调和,是在现象、实在之间,由现象我们转移于实在亦由实在转移于现象之一活动。

谭平山对科学、宗教、哲学三者关系的辨析,集中反映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与哲学观,以《哲学对于科学宗教之关系论》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是他积极与封建思想、落后迷信思想、唯心主义思想划清界限的有力佐证,实有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

(二)人民民主的立场:“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主义”之辨

如果说《哲学对于科学宗教之关系论》体现了谭平山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与哲学观,那么《“德谟克拉西”之四面谈》一文则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他的科学社会主义立场。

“德谟克拉西”即民主,谭平山指出:“‘德谟克拉西之国家,完全依人民而成立,于人民之外,绝不承认另有主权之存在。”[2]38 而这种民主不是某一方面狭义的民主,而是政治的、经济的、精神的、社会的民主。他认为民主的实现以道义公正为前提,以安宁幸福为目的,以自由平等为依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这篇文章中着重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了深入分析,引申出“国家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党”“讲坛社会主义”“社会政策”等核心概念的要旨所在。他提出:“国家社会主义者,于国家政策上容纳社会主义之根本要求,谋产业制度之改革,以解决社会之重大问题。”[2]45 “讲坛社会主义”重在承认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国家对资本主义进行有效控制;国家社会主义与社會主义虽然实行主体、方法不尽相同,但目的是一致的,即“本乎人类欲望,而图谋人类社会之调和”[2]48 。在对各种主义的侧重点进行对比后,谭平山将最多数人的“人民民主、自由平等、公平公正”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各种主义的显著标志,使社会各界对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也为人们接受社会主义,理解社会主义“非为某阶级讲利益之事,乃为世界谋和平,国家策长久,社会图安宁之事。质辞言之,乃为吾人自求多福之事也”[2]50 的本质做了很好的思想动员。

谭平山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与实践过程就是他结合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他对《共产党宣言》的宣传与阐释始终是基于对中国现实的关照,而非晦涩难懂的空谈,便是很好的例证。

(三)民主革命的实践:批判无政府主义,建立广东共产主义党、团组织

广东是继上海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最早建立地方组织的六个地区之一,谭平山是广东共产主义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广东共产主义党、团组织的创立过程比起其他五个地区具有更大的复杂性。谭平山和陈独秀等创立共产主义小组之前,在广东占据主流思想的是“无政府主义”(安那其主义)。这从《广东共产党的报告》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去年,这里没有任何组织,也不可能找到能在广州做组织工作的人。我们回到广州的时候,创办了《社会主义者》[социалист]日报,但不能说《社会主义者》就是某种组织,它是一个宣传机构。……去年年底,B和佩斯林[Пэйслин]来到广州,建立了俄国通讯社,对组织工会采取了措施,并在《劳动世界》[Миртруда]周刊上发表了文章。黄凌霜同志把他们引荐给广州革命界,这样一来,他们就被无政府主义者包围了。尽管组织了共产党,但是与其称作共产党,不如称作无政府主义的共产党。党执行委员会的九个委员当中,七个是无政府主义者,只有米诺尔[Минор]和佩斯林同志是共产主义者。由于观点不一致,谭平山、谭植棠和我[陈公博]拒绝加入这个小组。他们出版的报纸叫《劳动世界》,印数为三千份……月,陈独秀同志来到广州,与他同时来的还有B同志。他们进行过非常热烈的争论,认为必须摆脱无政府主义者,也就在这时,无政府主义者退出了党。于是,我们开始成立真正的共产党,并宣布《社会主义者》日报为从事党的宣传工作的正式机关报。党员共有九人,包括陈独秀、米諾尔和佩斯林在内。[3]20-21

《广东共产党的报告》很清晰地描述了当时广东的组织情况,在谭平山与陈独秀等创建共产党小组前,广东的无政府主义影响巨大,一开始广州党执行委员会的九个委员当中,七个是无政府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主张反对一切权威,强调人人享有无限制的自由。这种主张因为其“空想”的美好性在政治、社会领域迅速得以传播。

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陈独秀、谭平山等与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一系列论战,论战的主阵地是《广东群报》。谭平山从中国的阶级分析出发,一方面强调“我中国的工人所受资本家的压制,固教欧各国更甚,而一般平民直接或者间接接受资本家压迫的痛苦”[2]190 ,另一方面号召劳动界形成自觉,知识分子要“快快地与劳动界携手,共资本家决场胜负”[2]191 。他揭示了资本家压迫的严重性与顽固性,这就反映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强调这种压迫在社会各阶层存在广泛性,实际上是对无政府主义所提倡的狭隘的、部分团体自由的有力反驳,从而表明没有无产阶级专政就不能保证无产阶级革命成果的观点。

谭平山与陈独秀、陈公博、包惠僧、周佛海等携手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这场论战,基本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界限,宣传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使不少深受无政府主义影响的进步青年逐步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为广东共产党、团组织的建立扫清了思想障碍。基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1920年下半年,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人应约在广州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建立了广东共产党。

二、发展:两次国共合作中谭平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谭平山是两次国共合作的桥梁,理解他在两次国共合作中的突出作用,可从三个维度进行考察:他何以成为桥梁、他如何发挥桥梁作用、桥梁作用的效果如何。

(一)谭平山能够成为两次国共合作桥梁的原因

谭平山能够成为两次国共合作的桥梁,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谭平山既是同盟会的老会员,又是中共广东地方党组织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这赋予了他身份上的优势;其次,国共两党具有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他成为桥梁的必要条件;最后,国共两党具有强烈的合作意愿是他成为桥梁充分条件。

第一次国共合作能够实现的原因有很多,“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1922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发表宣言称:“国际帝国主义和本国军阀也是我们的敌人。”[4] 而国民党也明确了民族任务是“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5]118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及社会各阶级的性质,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真正民主主义革命格外迅速成功”,提出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3]112-115 。与此同时,1924 年 1月 20—30 日,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三民主义“为中国唯一生路”,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5]118-120 。显然新三民主义的主张与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高度契合,这就使得两党合作成为可能。

抗日战争时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两党的共同目标,并且苏、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国的国际力量也共同推动了二者之间的合作。1936年10月15日,中共在《关于停战抗日之谈话》中称:“一切红军部队停止对国民党军之任何攻击行动……如南京政府诚能顾念国难停止内战出兵抗日,苏维埃愿以全力援助,并愿军主力为先锋,与日寇决一死战。”[6]190-191 面对中共的诚意合作,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向全国播发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国际方面,苏、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国基于本国的利益与当时的局势,同样希望国共合作,从而对法西斯联盟进行有效牵制。这就为两党合作提供了客观必要条件。

(二)谭平山在两次国共合作中积极发挥桥梁作用

谭平山在中共广东地方组织创建后便积极促进国共两党的合作。这一时期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广东群报》《劳动与妇女》等报纸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宣传孙中山及国民党的系列政治主张。1923年11月25日,谭平山对国民党改组中国民党的阶级成分进行分析时指出:“依理论上说来,国民党目前的工作,是民主革命的工作。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故国民党在理论上应该是资产阶级的党。但从实际上说来,现在国民党的分子,有十分之七八,是劳动阶级;其余十分之二三,也是中小产阶级占多数;资产阶级,少之又少。故现在的国民党,绝对不能说是资产阶级的党,而又非完全无产阶级的党,故断定国民党不是‘阶级的党。”“国民革命,不是一阶级的革命,是全国国民因受压迫之困苦,起而向现在治者阶级出死力以抵抗所起之革命。”[2]253 既然国民党内存在的阶级具有广泛性,那么国民革命就需要联合广泛社会力量,这就从现实需要的角度为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做了说明。而后,他忠实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政策,积极促成国共两党的合作,尤其是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他进一步强调了扶助农工的重要性,指出:“真正为国民革命而奋斗的国民党员明白的知道中国现在最革命的而又对于革命的要求最急切的就是工人与农民”[2]278 。谭平山的伟大不仅体现在他对真理的坚持,更体现在他能于谬误丛生和逆境环绕的情况下仍然逆流而上,与错误思想作斗争。“中山舰事件”后,谭平山旗帜鲜明地反对国民党右派的分共反动势力,他强调:“除国民党之外,还有进步的农工分子组织的党——共产党,所以中国国民革命当中,工农群众对于国民党,应当要拥护,对于共产党亦是要拥护。这就是党的问题关系革命的重要,简单是如此。”[2]364 此后,他在不同场合以不同身份为国共合作与民族统一事业而努力。

谭平山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的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他成立“第三党”,积极促成国共合作并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建立“第三党”之前,谭平山遭受了一系列挫折,1927年,由于中共党内“左”倾盲动主义占据主导地位,“谭平山被不完全正确地开除了党籍”。他虽然感到痛苦,但是“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接续探索实现民族独立的新道路。1928年3月,他成立了“组织劳动阶级,建立劳动阶级政权,由劳动阶级的民主专政”的中华革命党民党,并坚持以“劳动平民阶级”为特点的“科学三民主义”。1937年,他从海外回到武汉,见到了周恩来同志和董老,时相过从,他表示坚决接受共产党领导,积极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1943年,他与陈铭枢、杨杰、王昆仑等同志发起组织了“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并任主要负责人,广泛团结国民党爱国民主分子,为争取民主和团结抗战而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在促成国共合作中鞏固了爱国统一战线

就第一次国共合作而言,谭平山分析了各阶级之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并将这一思想用于促成国共合作的实践活动中。1926年,他在《全国政治与社会状况报告》中强调:“中国革命需要一个包括一切革命阶层的反帝反封建参与的民族统一战线。一方面,我们必须保证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我们要保持和巩固民族革命运动的统一战线。”[2]376 之后他对这个统一战线中各个阶级力量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不仅厘清了各阶级的具体角色定位,更有效地解决了国共双方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谭平山在积极促成国共合作过程中,积极联合社会广泛力量争取民族独立,使得统一战线的力量不断积蓄,这种积蓄势能在面对民族危机或社会危机时便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体现出巨大效力。如果说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谭平山对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贡献在于对联合各种社会阶级重要性的强调,那么第二次国共合作中,谭平山的主要贡献则主要在于抗日战争中他以“第三党”领导人的身份对社会民主力量进行凝聚,极大地激发了爱国统一战线中各阶级参与热情。“三民主义同盟会”所提出的诸多主张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就表明抗日战争中爱国统一战线的根基已然牢固,而且坚不可摧,直至今日仍在不断发展。

三、深化:新中国成立前谭平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抗战胜利后,举国欢庆鼓舞,人民对和平与稳定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然而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奉行“卖国、内战和独裁”的政策,这一举动为国人所愤恨。广大民主进步人士掀起了“反卖国、反内战和反独裁”的爱国运动,谭平山及其领导的“民联”成员在这一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谭平山的爱国斗争主要是从理论动员、粉碎美蒋和平阴谋、团结民主力量三个方面展开的。

(一)理论动员

在1945年10月28日召开的“三民主义同志会”上,谭平山被推举为常务干事,会议通过了《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政治主张》《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组织总章》《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第一次全体大会决议案》三个文件,宗旨是反对独裁、内战、要求和平,在国民党内积极推进民主运动。在坚持这一宗旨的前提下,谭平山与“民联”其他成员在上海、南京、成都等全国各个省市开展反内战、反独裁的斗争。1946年1月,重庆协商会议召开,刚成立不久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也在会外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特别是在国民党内部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1947年2月,“民联”发表的《我们的认识、态度、主张和立场》一文对于蒋介石独裁政权的面目直接进行了披露,指出他的统治是亲美而反人民的,更是不道义的,这个反动政权唯恐人民势力的发展,推翻自己法西斯化的独裁政权,他们不惜完全投入美国的怀抱,作为美国的奴才,他们甘心引狼入室,假借美国的力量,屠杀中国的人民。谭平山的反独裁斗争在理论动员的程度上是渐次激烈的,直指独裁本质之要害,动员效果甚好。

(二)粉碎美蒋和平阴谋

动荡往往孕育着新思想,这些新思想的萌动有时候是正确的,有时候则是错误的。抗战后,在蒋介石反动政权摇摇欲坠之际,一些人对蒋介石的统治仍然心存侥幸,企图通过“和平运动”,走“第三条道路”的方式实现“妥协式”的发展。就在论战焦灼之际,美国也前来“凑热闹”,1938年2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发表《告中国人民书》,鼓吹中国可以走“第三条道路”。在对蒋介石政权实力的错误估判、美国的恶意引导、资产阶级信念的不坚定等因素的合力影响下,“第三条道路”“和平运动”等社会思潮一度甚嚣尘上。在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谭平山依然决然地站出来,指出了这种“妥协式”幻想的不切实际性,揭露了“美蒋和作”的阴谋。他直指杜鲁门的援蒋和平计划的实质是“企图使蒋朝在精神上获得一个喘息的机会”[2]493 ,又指出“美蒋的整套阴谋,实则是‘美帝救蒋……我们不仅要洞悉其阴谋,接破其阴谋,还要与他们作坚决的斗争” [2]494 。谭平山对“美蒋合作”虚伪本质的批判,使那些思想摇摆不定的人士认清了所谓的“和平”阴谋。事实证明谭平山的判断既是准确的亦是进步的,民盟的被迫解散便是最好的印证。自民盟在蒋管区被迫由其一部分领导人接受国民党的命令自行宣布解散后 ,全国性的第三大党运动已经失败,第三条道路的想法已经破产。

(三)团结民主力量

在充分揭露了蒋介石政权的反动性,批判了“第三条道路”的虚幻性后,谭平山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光明方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可以团结民主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蒋管区城市群众的“反饥饿,反迫害运动”中,更体现在建国前各民主党派对新中国成立的热情参与中。1948年4月12日,谭平山在《支援革命的第二战线》一文中称“反饥饿、反迫害”为“自发地配合人民解放军进行争取解放的第二条线路”,且认为这一统一战线可以争取生存空间。同年,谭平山与“民革”“民盟”等其他领导人一起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并再次强调民主团结的重要性。不久,他从香港来到东北解放区,并转赴北京,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工作。

四、升华:新中国成立后谭平山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谭平山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秉持廉洁思想理念,在完善人民监察制度、拥护法律制度和探索第一个五年计划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谭平山的人民监察思想

1.“三反五反”运动中秉持廉洁公正原则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谭平山被推选为政务院政务委员,担任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他任职期间(1949—1954),正值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三反五反”运动,谭平山始终秉持廉洁公正理念,认为这次运动是为着洗清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毒的一次伟大的群众运动。在他任职期间,最为轰动的事件便是对张子善、刘青山的惩治处理。张、刘二人曾是为党和国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革命家,但是后期思想腐化变质,滋生了腐败。基于处理的两难处境,谭平山毅然选择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积极推进此案件的公正审理过程。这一举动体现了作为新生国家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的使命与担当,展现了伟大革命家一贯的勇毅与果敢,推进了严肃党纪与党风的进程,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谭平山在秉公处理以“刘青山、张子善”为代表的诸多案件中,不断推进新中国的人民监察制度趋于完善。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谭平山对中国监察制度的改革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从他在1952年9月20日所作的《三年来的人民监察工作》报告中有很好的体现。他肯定了人民监察工作在三个方面取得的成绩:“坚持了人民立场、坚持了监察工作的群众路线、坚持了监督纠举与改进工作相结合及教育改造与纪律制裁相结合的方针”,但也毫不讳言地指出了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部分领导者经验缺乏,以及一部分国家工作人员中,有的原来旧思想旧作风还没有加以彻底改造,有的在入城之后受到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以致发生违法乱纪、贪污、浪费与官僚主义的严重现象,给国家与人民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2]552-555 这些认识表明谭平山在实际监察工作中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这对推进监察制度的有序完善大有裨益。

(二)谭平山的法治思想

谭平山的法治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性动员各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积极参与司法改革运动和以实际行动为宪法草案献礼两个方面。

1.理性动员监察委员会积极参与司法改革运动

自1952年6月起,全国司法系统内开展了一场批判旧司法观点和旧司法作风、清理旧司法人员的司法改革运动。一方面,这场运动清理了人民法院各级机关存在的组织涣散、思想腐化、作风不良等问题;另一方面,这次运动中也存在一些形势判断失当、斗争方法过火、思想批判片面、打击面过大等问题。但是从1952年10月24日谭平发表的《各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要积极参与司法改革运动》一文看,他对于委员会的动员是较为理性的,并非片面强调监察机关的种种问题。他指出,从总体上讲我们的人民机关“在配备干部时并注意了政治力量,因此,各地人民监察委员会的组织一般说是纯洁的”,而“在‘三反运动中暴露了极少数的人民监察委员会有组织不纯的现象”[2]557 。他对当时司法运动改革中存在问题的把握是相对客观的,整个动员总体效果也是好的。

2.谭平山以实际行动为宪法草案献礼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决议。它是中国自有历史以来第一部人民的宪法,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宪法,也是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大道的宪法。对于这一伟大法典,谭平山于1954年发表演讲,号召人们以实际行动作为宪法草案的献礼,他对孙中山先生制定的“临时约法”和“三大政策”以及蒋介石的反动政策进行了对比梳理,证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来之不易。对《宪法草案》的社会主义性质、《宪法草案》中规定的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做了进一步阐发,从而说明《宪法草案》总结了我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果实,记录了我国在各个领域的新胜利,照亮了全国人民努力的道路。从宪法颁布之日起,谭平山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宪法草案》的相关精神。

(三)谭平山的经济建设思想

谭平山的经济建设思想可以从他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意义、重点领域、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的见解得以洞见。

1955年7月14日,谭平山发表了《为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斗争》一文,指出了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意义,认为它是建成社会主义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步骤。在内容方面,他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固然要集中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但是也要重视农业的发展,还要与一切破坏社会主义生产的“反革命”作斗争。与此同时,谭平山注意到了资金和技术在工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故而提出“增产节约”、发展和平使用原子能等建议。

五、结语

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历史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完成民主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谭平山对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见证了近代以来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回顾谭平山的一生,我们发现他在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三个历史阶段中,都能跟随着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不断前进,始终坚守初心,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尽管他的很多思想还不成熟,有的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空想性,但是总体而言他不愧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一个杰出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当铭记谭平山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汲取他们深邃的思想、伟大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中蕴藏的力量,不忘革命初心、牢记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谭平山研究史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2]  谭平山.谭平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  民国日报[N],1922-06-08.

[5]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 9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  文献和研究(一九八五年汇编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責任编辑:卢红学]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警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隐性”误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整体性研究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