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六位一体”课程思政践行路径

2021-06-22姬晓婷胡君晖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5期
关键词:六位一体协同效应课程思政

姬晓婷 胡君晖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在课堂这个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如何使德育与知识、技能传授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出发,依据德育价值具有的天然属性,立足“金融学”课程及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构筑“六位一体”课程思政践行路径。该路径通过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设置德育目标,搭建顶层设计,探索顶层设计的实践方式与评价模式,形成教学反思。实践成果期望对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 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六位一体;践行路径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金融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2019YB06)

[作者简介] 姬晓婷(1981—),女,山西永济人,硕士,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金融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金融学研究;胡君晖(1972—),女,湖北武汉人,博士,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金融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教授,主要从事金融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5-0013-05  [收稿日期] 2020-12-15

一、引言

在马克思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占据着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類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2]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

近几年国内各高校陆续开展了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关于“金融学”课程思政的研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一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课程思政。有学者从育人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发展出发,研究了专业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并提出了推进思政教育的保障。二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课程思政。有学者从思政实施的成效及问题入手,探索课程思政在“金融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也有学者从思政建设的目标出发,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还有学者罗列了课程每一章节的思政融入点。国内学者的研究为“金融学”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很少对“课程思政”进行界定;二是很少对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践行路径做较为完整的探索。据此,本文立足“金融学”课程本身,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构筑“六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努力实现全方位立德树人。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德育价值具有天然属性

“在教育实践中,所有课程都具有德育价值,无论是德育功能明显的人文课程,还是德育功能有时被忽略的自然科学课程,都具有知识和德育的双重属性,必须把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有机融合”。[4]任何课程都具有德育价值,它是课程具有的天然属性,它可能比较明显地出现在课程中,也可能以隐形价值蕴含在课程中,需要教师去挖掘、发现和设计,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渠道,使德育与知识、技能传授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以学科课程为本位,教师发掘、揭示学科课程内在的德育要素,并以学科课程为载体,通过整个学科教育过程实施的教育活动。”[5]“课程思政是指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和课程资源开发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德育价值和德育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4]课程思政要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方针”“问题”“主线”“任务”贯穿于学科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实施与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将价值观、道德品质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养成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全方位立德树人。

三、课程分析与学情分析

“金融学”是金融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核心课,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为主要依托,全面系统地研究货币、信用与金融的产生、发展、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并最终落脚到宏观经济,探索货币运行与经济运行的关系,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授课对象为国际金融(贯通)专业的大学生,他们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在高职阶段一年级时未满18周岁,心理尚未成熟,他们成长在互联网浪潮下的时代,面临国内外各种诱惑,可能缺乏公正、客观的思辨能力。该课程需要立足高职学生的特点与成长规律,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恰当的时间、合适的知识内容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

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金融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由教师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与解决问题,在不断启发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和创新的金融思想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构筑“六位一体”课程思政践行路径

“六位一体”课程思政践行路径以“德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主要抓手,要求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先进思想,立足学生的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学资源;设置德育目标;搭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建立该顶层设计的分支,形成与之相关的案例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与手段进行课堂实践;形成教学反思,修正实践路径。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者要先受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教师先要“明道”,要先受教育,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自己,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设置德育目标

在教学目标中除了设置知识、技能要求外,还应合理设定德育要求。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上,立足高职学生的特点,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深入挖掘知识中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内涵,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获得情感与价值观的提升。例如,在“货币与货币制度”这一章节中,在引导学生认识货币的同时,设置德育目标: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了解我国的国情及人民在我国的地位;见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货币价值观,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三)搭建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

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课程与学生的特点,搭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形成顶层设计的各分支及次分支,形成与分支相对应的案例集。

1.国家意识。在国家意识教育中,帮助学生通过专业知识进一步了解我国国情,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青年学生深刻了解国家领土和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例如:在讲授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时,启发学生思考与讨论:我国的货币单位名称为什么不是“中国元”?由此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引入“人民”在我国的特殊地位(见图3)。

2.价值导向。(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為习惯。”[3]契合专业知识,在恰当的时间、合适的知识中,自然而然地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总结金融机构体系时,教师指出金融机构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这个家族里,每个金融机构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他们和谐相处、各司其职,才能满足国家、企业及个人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这就像我们的社会只有和谐稳定,人民才能过上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生活。和谐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去营造,社会和谐稳定、繁荣发展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该教学设计鼓励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创造社会的和谐稳定。(2)树立正确的货币价值观。结合本课程的专业特色,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货币价值观。例如,在介绍流通手段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货币是转瞬即逝的,因为它位于商品交换的中间,它只是通过卖商品获得货币,然后马上又要去买商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合理引入货币不是生活的最终目的,货币是表象的东西,从古至今,货币的背后是人们生产的粮食,是人们辛苦盖的房子,是人们辛苦开公司、开工厂所生产的产品出售后赚取的收入。据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货币价值观。

3.民族自信。以专业知识为契机,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坚持把继承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例如,在讲授货币形式的演变时,教师带领学生认识货币的前世今生,在货币之旅结束后,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通过了解货币的发展史,见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另外,在讲授金融机构体系时,教师结合案例,向学生讲解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该教学设计恰当融入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人格培养。在人格培养上,旨在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工匠精神”,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与力量的新时代有志青年。(1)提高安全意识,防范安全风险。引导学生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具有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态度,并学会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例如:在学习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时,教师提出问题:商业银行吸收到存款后第一时间会干什么?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与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商业银行不会首先进行贷款,而是第一时间建立自己的流动性资产,以保证存款人取款和借款人贷款。所以,商业银行和我们人类一样,把自己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时刻保持警惕性:注意生命安全,注重身心健康,警惕网络诈骗,保证财产资金的安全。(2)勇担时代责任,做新时代的有志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3]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例如,在讲授“现值的应用”时,教师利用“理财要从娃娃做起”的小案例,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好人生规划,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3)发扬“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3]提炼“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例如在银行监管中,教师指出因金融机构员工操作不当,会引起操作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引导学生在未来的金融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做事认真严谨的态度,发扬善于钻研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创新“教学设计”,践行“顶层设计”

创新教学设计,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使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自然融合。教师以“启发式教学”贯穿课程始终,利用类比、比喻、故事、案例、动画视频等教学手段,通过小组讨论及展示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润物无声地传递思政教育[6]。例如,在讲授“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时,价值尺度的贡献之一是规定了价格标准,一般是“国名”+货币单位“元”,组织学生讨论:我国的貨币名称为什么不是“中国元”,以此为契机,在思政中融入“人民”在我国始终处于最高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见图3)。

(五)构建顶层设计评价模式

如何在课程评价中融入德育考核是值得探究的。考核的依据为课程标准中德育目标的设定,主要是对德育目标的完成程度、学生对顶层设计(国家意识、价值导向、民族自信、人格养成)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变化做出价值判断。育人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过程,因而对德育效果的评价难度较高。鉴于此,对学生德育目标的考核将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两种方式:过程考核以在课堂讨论、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为评价依据;结果考核以专业知识为依托,设置开放式考题。

(六)教学反思

以专业知识为依托,采取隐形、间接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在教学实践中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仍有问题亟待进一步探索。(1)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与身心成长的规律,创新与之符合的教学方式;如何构筑具有时代特征、满足国家教育要求,并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思政践行路径。(2)融入德育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对课程教学中德育目标的完成程度的评价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过程,评价难度较高。如何建立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变化发展的评价方法,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入具体量化指标有待进一步探索。

六、结语

“立德树人”永无止境,必须坚持探索,发现规律性,提高科学性。本文立足“金融学”课程以及新时代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构筑“六位一体”课程思政践行路径,该路径通过对思政资源的深入挖掘,搭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并对顶层设计如何进行实践与评价进行了探索,形成教学反思。本文所构筑的“六位一体”践行路径,期望对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1]顾相伟.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当代发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翁铁慧.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整体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5]何晓文.学科德育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盖庆武,贺星岳.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9.

“Six-in-O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Pat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aking the Course of Finance as an Example

JI Xiao-ting, HU Jun-hui

(School of Finance, Beijing College of Finance and Commerce, Beijing 101101,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e main posi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how to make moral education, knowledge teaching and skills teaching go hand in hand and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is a focu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Starting from def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attribute of the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of Finance and the vocational stud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this course and constructs a “six-in-o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path. This path can help us to form teaching reflection by excav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setting up goals of moral education, building up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exploring the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model of this top-level design. The practice results can provide useful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ynergistic effe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ix-in-one; practice path

猜你喜欢

六位一体协同效应课程思政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学语文“六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刍议
民办高校“六位一体”学生工作机制探究
“六位一体”课程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矿区老年群体健身方式的协同效应分析
共同配送协同效应评价体系构建
火山岩气藏体积压裂多裂缝协同效应及控制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