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课堂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路径

2021-06-22刘志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5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第二课堂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第二课堂开展和建设的重要基础。不断优化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哈尔滨工程大学为此进行了探索实践,通过定期更新硬件、制定先进制度、打造特色文化、构建双创体系、善用红色资源等措施,助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落实,值得借鉴参考。

[关键词] 第二课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路径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和实践”(SJGY20190139)

[作者简介] 刘志军(1980—),男,河南卫辉人,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5-0005-04   [收稿日期] 2021-01-27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举,为第一课堂提供了有力补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学校内部的一切事物,即物质的和精神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多种因素制约,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要素[1]。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路径,有助于促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高质量实施,进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工作实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第二课堂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营造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更新少——影响第二课堂开展的物质基础

高校物质环境包括校园楼宇雕塑、环境绿化、教学科研设施设备、体育运动场馆器械、文体或会议活动场馆及配套设备等。校园物质环境不仅是高校第一课堂教书育人的基本条件,而且是高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吸引优秀学生拓展才干的物质保障和重要资源[2]。目前来看,一些高校在校园物质条件提升发展上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教学科研设备更新换代速度慢、各类学生活动场馆空间不足、配套设备老旧等。这些各类硬件设施跟不上学生发展需要的状况严重影响了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急需进一步改善。

(二)政策扶持少——影响第二课堂开展的制度基础

目前,一些高校对第二课堂建设缺乏顶层设计,相关的扶持政策不配套,制度文件不成体系,导致学校层面对下设院系的扶持力度明显不够。有些高校存在诸如上级决策部署与下设院系具体执行中间信息传达不通畅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第二课堂的建设工作。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执行力的下降,而且直接影响第二课堂的实施效果。

(三)文化交流少——影响第二课堂开展的文化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3]高校作为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华文化的熏陶对大学生的培养是必要的,校园文化的发展繁荣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内在要求。目前一些高校内部存在文化交流交融氛围不浓厚、第二课堂文体活动开展数量少、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了第二课堂活动的育人效果,削弱了第二课堂制度开展的文化基础。

(四)平台搭建少——影響第二课堂开展的实践基础

学生的创新创业及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的两个重要抓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高校学生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平台搭建少,主要表现为校企合作、地校合作方面的工作开展不顺利,缺少高质量的实践平台供学生锻炼成长和展示自己。高校实践资源的匮乏直接影响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基础。

(五)红色资源少——影响第二课堂开展的精神基础

红色资源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文化力量,具有丰富的育人功能[4]。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红色资源的支持。但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红色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上还存在问题,主要是红色资源分布不均,获取难度大,同时对红色资源的内在本质和思想内涵挖掘不深,体现的精神属性与现实生活的亲近度不够,情感共振力不强,削弱了红色资源的感染力。

二、第二课堂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路径

(一)加快硬件换代,先进硬件打造先进课堂

1.从教学科研所必须的硬件设施设备入手,高校要将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更新那些科研所急需的先进硬件设备。

2.充分发挥资源整合能力,从校园楼宇布局、雕塑主题、道路规划、文体活动空间利用等方面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统筹规划校园的各类资源,最大限度地改善校园环境,助力第二课堂学生活动高效、顺利的开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优秀制度保障优秀业绩

第二课堂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要求我们从实现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入手:一是增强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加大学生参与学校制度制定的力度[5]。二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第二课堂的各项政策扶持。学校加大对下设院系的各项投入,给予更好的政策支持。在制度运行过程中,及时废除不合理的制度,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三是要打通信息传递渠道,既保证校内各类意见建议及时了解,也保证重要政策举措及时传达。

(三)鼓励文化交流,多元文化营造多彩校园

高校为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总结提炼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文化。二是打造文化交流舞台,加强各民族学生文化交流交融,通过举办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各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力。三是开展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的精品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贯穿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提升活动的参与度,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5]。

(四)搭建实践平台,一流平台展现一流水平

第二课堂建设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水平,为了改善高校实践平台匮乏的问题,可以通过深化高校和地方、高校和优秀企业的合作,促进双向协同发展、重点培养,使高校优质学生资源与地方政府、企业人才需要互补,通过优质企业和地方政府给予的高平台,展示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工作能力,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推出校园、推向社会,通过工作环境的磨炼成长、成才。

(五)挖掘红色资源,优质资源传承优良品质

为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突出价值引领,提高学生的精神追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高校红色资源开发和利用:一是充分挖掘并积极整合红色文化资源,重点是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进行深入发掘和整合,对客观条件受限的高校开通网上红色基地学习。二是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方法,在引导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鲜活实例和生动事迹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三是与第一课堂相结合,学科教师更应在专业课中融入红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有意识地将专业课程与红色文化相结合。

三、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营造探索实践

(一)一流硬件支撑一流人才培育

1.抢抓发展机遇,争取多方支持,积极拓展学校发展空间和提高办学硬件水平。学校于2007年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海军共建,又于2019年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四方共建的“双一流”高校。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哈尔滨工程大学本部办学空间得到极大扩展,先后建成了启航活动中心、图书馆、新体育馆、21B教学楼、61号楼、国际交流中心、学生公寓等一批建筑,其中图书馆单体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阅览座位近6000个,启航活动中心、新体育馆为学生提供各项文体、科创活动服务。与此同时,在“双一流”建设计划、“211工程”,以及学校自筹的支持下,各学科专业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得到了及时的同步更新,科研设备设施先进,办学硬件水平达到一流水平,为一流人才的培育奠定了硬件基础。

2.以“百年校园”为目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着力校园自然景观的打造。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目前已形成以“春有杏花飘香、夏有碧波莲影、秋有红叶似火、冬有白雪红柱”为代表的校园自然风景,再加上飞檐碧瓦的校园建筑,全国最大的风雨操场,带有哈军工印记和船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漫步校园可谓移步换景,总能给人“景色如此动人”的惊喜,被广大网友评为最美校园之一。

3.以哈军工文化园建设为载体,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系统构建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学校哈军工文化园目前已经形成历史景观区、文化景观区、船海特色区和哈军工纪念馆的“三区一馆”格局,并于2014年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历史景观区主要包括哈军工时期的大楼、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等来校视察地、“共和国第一”诞生地等哈军工历史上的原址原貌等;文化景观区主要包括军工大操场、陈赓院长铜像、受命群雕、奥列霍夫铜像、郑和铜像、邓世昌铜像等继承哈军工历史与反映海防特色的原有和新建景观;船海特色区主要包括中国“十大名船”展、船舶博物馆和海洋文化馆,以及哈军工纪念馆。每年清明,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群团组织都会自发组织学生到陈赓院长铜像前和受命群雕前敬献鲜花、缅怀先辈,哈军工文化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不断孕育和播撒。

(二)先进制度护航一流人才培育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育人初心,牢记树人使命,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精神和部署,并结合学校实际与时俱进地出台系列制度和举措,不断提高“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能力和水平。如学校于2016年出台《哈尔滨工程大学全员育人工作实施办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根据该办法,包括任课教师、实验教师、科研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党政干部、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均有义务担任本科生导师,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2017年设立“学生校务参事”参与学校管理和建设,给学生“参政议政”的权利,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综合素质。2020年出台《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学生社团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支持学生社团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特色文化烙印一流人才培育

1.打造哈军工及船海特色校园文化。学校以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学校特色相关的著名历史人物和与“海”字、“水”字相关,体现学校特色和师生高远追求与精神境界的词对校园道路、广场、楼宇、园林等进行了命名,如兴海路、智水路、陈赓路、居英路、奥列霍夫广场、工学广场、水声楼、济海湾等。学校一直沿用从哈军工创建伊始就使用的军号声作为学生上、下课的铃声信号。学校50周年校庆前夕,一位远在上海的校友给母校的老师打电话,正巧赶上下课铃响,当他从电话听筒里依稀听到母校那熟悉的军号声时,激动得声音哽咽,说不出话来。

2.打造冰雪文化。学校充分发挥地处北国的地理优势,从2009年起,每年冬季都会举办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和校园雪雕大赛,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生冬季品牌活动。通过比赛,促进了国内外大学生的交流学习,锻炼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也给冬天的校园增添了魅力。

3.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学校每年举办“十佳歌手”大赛、高雅艺术进校园、国际文化节、民族文化节等文艺演出,组织校园辩论大赛、阳光论坛、学子论坛、实验室安全技能大賽等多项活动,为学生搭建才艺展示、文化交融、思想碰撞的平台,并按照品牌化进行打造,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双创体系助力一流人才培育

1.依托启航活动中心,学校打造了跨越5个楼层,面积达5000平方米,融创意、创新和创业于一体的共享式多学科融合培养平台——创立方·大学生创客工场,每年孵化学生创新创业团队140余个,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服务学生近万人次。

2.學校积极整合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资源,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围绕“创立方”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对接。已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7个。其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16年围绕“三海一核”特色成立了哈船众创生态园,全方位为大学生双创提供场地和服务支持。

3.学校从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四个方面进行保障,构建全面覆盖、体系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从院系、教师、学生三个方面进行激励政策创新,形成了以个性化推免政策为代表的激励机制,每年约100名本科生由于创新创业成绩优异而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资格。

(五)红色资源浸润一流人才培育

1.系统总结凝练哈军工精神文化。在着力修缮、打造哈军工物质文化的同时,学校对哈军工精神文化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凝练,如以“一切为了学生”为根本宗旨的学生工作思想,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最高准则的办学宗旨,以“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为根本的办学观念,“严谨、严密、严格”的作风,“忠诚奉献、坚韧拼搏、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求实创新”的校风,等等,这些思想、理念和作风构成了哈军工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广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哈军工纪念馆已被批准为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军工文化教育基地。

2.利用好所在城市的红色教育资源。哈尔滨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东北烈士纪念馆、哈尔滨烈士陵园、东北抗联纪念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等,通过组织学生集体参观、当志愿讲解员、邀请相关人士来校作报告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岁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综上所述,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有助于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设和开展,进而提升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充实大学生活,锻炼过硬本领,掌握科研技巧,拥有健康体魄,陶冶高尚情操,锤炼思想品格,做有理想、有担当、有信仰、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山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EB/OL].(2013-12-16)[2020-12-27]http://theory.people.com.cn/n/

2013/1216/c40531-23849634.html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新华社.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1).

[4]王家荣,杨宇光,朱小理.转化:“红色资源”从育人困境中突围的关键[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6-19.

[5]宋传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53-55.

On the Path of Optimiz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Construction

LIU Zhi-jun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antly optimizing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crucial measure to fulfill the directive spirit of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put forwar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s carried out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rough regularly updating hardware, developing advanced systems, creating characteristic culture, build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ystem, making good use of red resources and other measures, so as to hel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transcript system, which is worthy of reference.

Key words: second classro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ptimizing path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实践观对第二课堂建设的启示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高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课堂的设计与开发策略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