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2021-06-22夏明星
夏明星
作为一代名将,粟裕谙熟《孙子兵法》,时刻以“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自警。作为指挥员,他积极进取不求扬名立万,主动“退”守却敢担抗命之责,确保部队生存第一,捍卫党的根本利益,成为我军“国宝级”将才。
作为一代名将,粟裕谙熟《孙子兵法》,经常玩味其中的一句话:“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在长期战争岁月中,粟裕时刻以此自警,并赋予这句话以新的时代意义:根据战场实际情形,有必胜把握的仗,即使上级命令不要出击,前线指挥员也应该坚决出击;无取胜把握的仗,即使上级命令坚决出击,前线指挥员也应坚持不出击。
作为指挥员,积极进取不求扬名立万,主动“退”守却敢担抗命之责,确保部队生存第一,捍卫党的根本利益,这才是合格的指挥员。粟裕在军旅生涯中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成为我军“国宝级”将才。
力主撤攻福州,避免红7军团覆灭
1934年7月初,红7军团奉命从福建连城地区调回到江西瑞金休整补充。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领导人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接見了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并交代任务:由红7军团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立即向闽、浙、赣、皖等省出动,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发展,最后到达地域为皖南,要求在1个半月内赶到。
7月30日,红7军团离开瑞金,一路斩关夺隘,从闽江下游南岸樟湖坂(镇名)胜利渡过闽江,进入白区(国民党控制的地区),准备进行下一步计划。可是,中革军委忽然改变计划,于7月31日电令红7军团东进,占领古田县水口镇(闽江边),威胁并相机袭取福州。红7军团横渡闽江时,寻淮洲坠马负伤,军事指挥重任落到了粟裕身上。
8月7日深夜11时左右,粟裕下令攻击,直扑福州北关外围小北岭一线。由于红7军团不熟悉近迫作业(在敌人直瞄火力威胁下构筑掩体),又缺乏攻城器材,几度强攻都未奏效。8日下午,粟裕指挥红7军团再次向福州外围发动猛攻,仍然无功,部队损失很大。
面对严峻的局势,粟裕迅速打定主意:为了保存实力,避免过大伤亡,必须趁夜晚迅速撤出战斗。他反复向中共中央代表曾洪易、军团政委乐少华进言:中革军委的命令是要红7军团“相机袭取福州”,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机”可“相”了。即使不顾一切代价攻进城去,也解决不了城内敌人,权衡轻重,还是以撤退为上。
粟裕也深知,撤攻福州是退却之举,但他敢于承担风险。他向曾洪易、乐少华坦诚表示:中央如有追责,愿意承担罪责!最终,曾洪易、乐少华表示同意。
当年红7军团的老同志都说,若无粟裕“退不避罪”,力主撤攻福州,抗日先遣队会全军覆灭于福州城下。
反对南进,坚持“退”守中原打大仗
1948年1月22日,粟裕在“不知道中共中央已经作出分兵渡江南进的战略决策”的情况下,将他的立足中原地区歼敌战略构想以及相应的建议报告给中央军委和刘伯承、邓小平。显然,相对渡江南进,粟裕主张华野主力留在中原地区打大仗,自然是“退”。
然而,中共中央经过复议,坚持既定决策。粟裕绞尽脑汁:究竟采取何种战略行动,才能确有把握地实现战略目标——扭转中原战局,发动战略进攻?经过几天的缜密思考,粟裕决定“退不避罪”,写出一份长达2000字的电报,于1月31日上报中央军委。电报内容还是反对南进,坚持“退”守中原打大仗。
接到粟裕的电报,毛泽东特意把原定于2月1日动身返回部队的陈毅留下来一起研究,结果仍然是坚持渡江南进。后来,情况发生变化,中央军委将渡江作战时间调整到5月15日以后。
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次斗胆直陈“退不避罪”,向中央军委建议,“退”守中原打大仗。
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城南庄举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听了粟裕的汇报,当即研究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同意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留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不求名,推荐陈邓统一指挥
1948年9月24日,粟裕建议中央军委发起淮海战役,得到批准。10月31日,粟裕发电报给中央军委,表示遵令于11月8日晚发起淮海战役,同时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陈毅)军长、邓(邓小平)政委统一指挥。”
决战在即,能统一指挥此战,必将名垂青史。粟裕提议发起这一进攻作战,却“进不求名”。11月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复电指示:“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就这样,淮海战役的统一指挥问题,在短时间内顺利解决了。
“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认为,粟裕的建议帮助中央军委解决了当时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初期参加淮海战役的部队,有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15个纵队以及暂归粟裕指挥的中野第11纵队,陈毅、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4个纵队。中原野战军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按照惯例,在一次战役中,几支部队联合作战,一般是主要方向上的指挥员指挥次要方向上的指挥员,先打响的部队指挥员指挥后打响的部队指挥员,兵员多的指挥员指挥兵员少的指挥员。在中央军委尚未作出由谁统一指挥的决定之前,粟裕主动提出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的建议,对于顺利解决指挥权问题作出重要贡献,彰显了他大公无私、进不求名的高尚品德。
(《党史博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