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敬!衣食住行背后的院士天团

2021-06-22

新传奇 2021年22期
关键词:锦纶中国工程院甜瓜

“甜瓜院士”只为岁岁瓜果飘香;“锦纶院士”为百姓“织衣”;“油菜院士”让百姓的锅里从此不缺油;“辣椒院士”让“辣文化”走出国门……因为有这些院士不断奋斗,我们的衣食住行才得以保障。

随着“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相继离世,院士群体再度引发人们关注。“甜瓜院士”只为岁岁瓜果飘香;“锦纶院士”为百姓“织衣”……因为有这些院士不断奋斗,我们的衣食住行才得以保障。

“锦纶院士”:为百姓“织衣”

去年4月12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郁铭芳因病医治无效,于当日12时3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

郁铭芳是我国的化学纤维专家、中国合成纤维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参与研制并纺出我国第一根合成纤维锦纶,之后又纺出第一根国产军用降落伞用锦纶长丝。

60多年来,郁铭芳率领团队攻克难关、填补空白,为百姓“织衣”,为国防战略作出了贡献。作为“锦纶院士”,他推动中国实现了从“化纤大国”到“化纤强国”的跨越。

“甜瓜院士”:把一切獻给了“吃瓜群众”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这背后蕴藏了一位老人毕生的心血,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人称“甜瓜院士”。

1962年底,吴明珠和同事收集了新疆吐鲁番所有的甜瓜品种,从中选育出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等品种。其中,红心脆品质最佳,在市场上长盛不衰。数十年来,吴明珠培育了30多个品种,包括西瓜中的“王牌”——8424西瓜,把一切献给了“吃瓜群众”。

如今,91岁的吴明珠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已经认不出人了,但与种瓜相关的事还时常被她提起。

“辣椒院士”:让“辣文化”走出国门

20世纪80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和他的团队在湖南率先开展了辣椒种质资源研究。几十年来,他们收集和保存国内外辣椒种质资源3000多份,建立了我国数量最多的辣椒种质资源库,邹学校也因此被称为“辣椒院士”。

20世纪80年代末,邹学校培育出了风味独特的微辣型辣椒,并推广到了全国。有人形容,湖南的“辣文化”在全国蔓延,完全是从这个品种开始的。此外,他研发的辣椒品种还在乌干达等国广泛种植。

“油菜院士”:锅里从此不缺油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专注杂交油菜育种数十年,带领团队培育出近60个油菜品种,让百姓的锅里从此不缺油。他也被称为“世界杂交油菜之父”“油菜院士”。

1999年,傅廷栋开始在甘肃省和政县研究麦后复种饲料油菜。自此,秋闲时种饲料油菜,逐渐成为西北、东北多地的选择。这不但缓解了西北、东北秋冬青饲料不足的难题,而且增加了绿色覆盖。22年来,和政县油菜种植面积从2.5万亩扩大到16万亩,亩产从100公斤增至200公斤,品种全部实现优质化,杂交种全面普及。

如今,年过八旬的傅廷栋依然围着油菜田地转。他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科研就要围着农民打转!”

“养猪院士”:从此餐桌上不缺肉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位养猪学院士熊远著长期从事猪遗传育种技术研究,为我国畜牧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诸多贡献。

20世纪80年代,熊远著带领团队培育出我国自己选育的第一个高瘦肉型母本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又优选出瘦肉率高、质优味美的“杜湖猪”,并推广到全国各地,形成年产百万头商品瘦肉猪的生产规模,从此百姓餐桌上不缺肉。

在成功面前,熊远著和他的团队并未止步。他们跟踪世界猪育种研究前沿开展攻关,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

“亲鱼院士”:让鱼儿“游”进千家万户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淡水鱼价格不高,在为人们提供鱼类优质蛋白质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说。他的父亲是已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淡水鱼繁殖生理学家刘筠,父子二人被称为“亲鱼院士”。

刘筠是我国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方法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四大家鱼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带领团队较早取得了草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还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异源四倍体鲫鲤,并利用其繁殖了湘云鲫、湘云鲤,比普通的鲤鱼、鲫鱼体型肥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特别是谷氨酸(人体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含量高,味道鲜美。

刘少军追随父亲的脚步,几十年来专注于研究淡水鱼人工繁殖方法。他培育的杂交翘嘴鲂、合方鲫等,也“游”进了千家万户。

“水泥院士”:“绿色水泥”的革命者

提起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龙,水泥行业几乎无人不知。他常说:“第一个螃蟹不好吃,但是必须吃。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水泥是重要的建材产品,但每生产1吨水泥熟料会排放约1吨的二氧化碳。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实际上,在此之前,徐德龙已经为水泥工艺变革做好了充分的技术准备。早在1983年,他经过反复的热力学理论研究,首次创立了高固气比悬浮预热预分解理论。研究成果出来后,徐德龙一直苦苦寻找试验的机会。2010年,他终于将该理论应用于水泥熟料生产线。结果表明,电耗降低15%以上,二氧化硫减排了约80%,氮氧化物减排了50%以上,各项指标均居国际领先水平。徐德龙也因此被称为“水泥院士”。

2018年9月21日,徐德龙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一句空话,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作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高铁院士”:“希望其他国家的人一提到高铁,就会想到中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的人生,与中国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密不可分。他的研究改变了中国近百年的隧道设计施工方法,使长大隧道修建技术有了重大突破。此外,他还主持设计了大瑶山隧道、秦岭隧道等。

王梦恕最广为人知的称号是“高铁院士”,他曾参与高铁的研发。曾有人说中国高铁不安全,王梦恕却力挺高铁建设。不过,他也指出,高铁并非越快越好,铁路运营要求安全、可靠、实用、经济。他打了一个比方,就像人吃饭一样,八分饱最健康。

针对旅客提出的高铁开通无线网络、盒饭价格高等热点问题,王梦恕曾多次直言不讳,只为让中国高铁早日成为代表中国实力的一张名片。他曾说:“希望有一天,其他国家的人一提到高铁,就会想到中国。”

2018年9月20日,王梦恕逝世,享年80岁。

“科”之大者,为国为民!感谢院士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

(《生活报》等)

猜你喜欢

锦纶中国工程院甜瓜
华润锦纶:打造最富活力的特种纤维供应商
记录院士人生,展现院士风范,传承科学精神
守护 就是不管你需不需要 我一直都在
守护 就是不管你需不需要 我一直都在
氯化钙/甲醇溶解法测定锦纶混纺织物成分含量的研究
棉锦交织双层布生产实践
我喜欢吃甜瓜
甜瓜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