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干好“指挥员” 做优“作战员”
2016-12-05
20名省领导,20支攻坚队伍,20个极贫乡镇,“一对一”帮扶,“点对点”决战,啃下“硬骨头”……今年9月8日召开的贵州省极贫乡镇定点包干脱贫攻坚启动部署会,确定由省委书记等20名省领导“挂帅出征”,带领20支队伍组成极贫乡镇脱贫攻坚指挥部,坚决打赢贵州“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攻坚战。
近年来,贵州围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党建扶贫的关键作用,着力扶出好班子、好思路、好机制、好作风,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
扶出好班子——
把脱贫攻坚作为“试金石”,建强过硬的队伍
“海嘎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下山。”在“贵州第一屋脊”六盘水市钟山区海嘎村,杨波已经连续6年担任第一书记。到了村里,杨波建立村干部工作日制度,组织集中学习政策文件,培训工作技巧。在他的带动下,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带富能力增强了。依托乡村旅游和产业化种植,乌蒙之巅的海嘎从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人均收入从1600多元增加到7230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干部是决定因素。贵州连续4年选派20万名干部驻村帮扶,覆盖全省9000多个贫困村。近两年来,全省还精挑细选1万多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把扶贫开发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村级后备力量等工作同步抓好。
扶出好思路——
“三个聚焦”抓住“牛鼻子”,推动精准脱贫
贵州有关部门在基层走访时发现,中央和省委脱贫的好政策出现了“中梗阻”,同时,村干部也面临着组织发动群众难、发展集体经济难等现实问题。
解决问题,关键是理清思路。贵州抓住“牛鼻子”,以党建促扶贫。现在,“党的声音进万家、总书记话儿记心上”活动正在乡村掀起。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进村入户,宣讲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宣讲脱贫攻坚的政策,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热情和干劲。
通过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贵州激发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以前只想着单干,现在有了‘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了,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党支部书记李平洲高兴地说。
2015年,台江县以党员为纽带,把10户左右居住相邻、技能相似和产业发展愿望相同的农户捆绑成一个发展主体。每个主体选择1名党员作为“户长”,组织动员群众携手“拔穷根”。
如何壮大集体经济?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贵州“三变”改革,把村集体土地、荒山、房屋和贫困群众自有耕地、林地的承包经营权等,折价入股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入股合作社,盘活沉睡资源,聚集闲散资金,以股权收益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扶出好机制——
“四位一体”环环相扣,压紧压实党建扶贫责任
有约束更得有激励,才能让干部干起来。
贵州制定关于建立工作目标、岗位责任、正向激励保障、负向惩戒约束“四位一体”从严管理干部机制的意见,推动干部在脱贫攻坚中敢作敢为、善作善成。清晰具体的岗位责任清单的建立,将责任细化到岗、落实到人。贵州各地普遍设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工作站、作战室,推动党建扶贫“四级联动”,确保有人办事,推动扶贫工作队伍专业化、精准化管理。
同时,贵州完善负向惩戒约束机制,畅通“下”的渠道,对在脱贫攻坚战中不作为、乱作为、严重失职失责的干部,及时问责处理。
扶出好作风——
干字当头实字为先,用心用情用力赢得民心
8月26日上午,龙里县醒狮镇醒北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位“特殊来客”突然造访。“扶贫安置点在哪里?”“搬下来,增加的开支怎么办?”“来客”不露声色地向工作人员和群众了解搬迁情况。
“不速之客”正是省委书记陈敏尔。没有部门领导陪同,没有给州县领导打招呼,没有新闻记者随同,陈敏尔随机选取路线,通过手机导航,先后到龙里、贵定等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行暗访调研。
脱贫攻坚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下深水、摸实情、出实招。省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给贵州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表率。
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贵州广大党员干部正以“弱鸟先飞”意识、“滴水穿石”精神、“马上就办”作风,凝聚起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强大力量,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