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平凡到超越

2021-06-22杨帆

关键词:中学语文

杨帆

关键词:中学语文;原生态阅读;思辨式阅读;拓展式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1-0060-05

教学设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阅读整本书、大部头,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师生都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品读重要名著节选,贴近文本细致分析,层层递进深入阅读,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本课教学设计旨在立足原生态阅读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思辨式阅读中把握人物形象,在拓展式阅读中丰富阅读体验,进而帮助学生增进对整部作品主题的把握。

本课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烽火岁月”中的一篇小说节选。选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

一、导入新课

师:这张照片上的四个人是谁,大家知道吗?这张照片拍摄于1987年,在山东高密也就是莫言的家乡拍摄电影《红高粱》。拍摄间隙,莫言作为东道主请张艺谋、巩俐、姜文去他家吃饼。在莫言家的院子里,三位男士和巩俐一起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据说吃饭当天姜文一不小心把莫言家里唯一一个暖水壶踢爆了。莫言情商很高,赶忙打趣说道:“这电影肯定会爆!”果不其然,这个电影火爆至极,获得了1988年柏林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熊奖!那一年,电影在国内公映卖出票房4000万,你可要知道,当时的电影票四毛五一张,1988年的4000万是什么概念?大约相当于电影观影人次超过了4亿!那么我们不禁想问,电影、著作《红高粱》为什么如此吸引人呢?百闻不如一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原著《红高粱》,体验文字的力量,感受作品的魅力。

二、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原生态阅读

(一)初读体验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红高粱》这部作品的内容梗概。从内容梗概中我们得知整部作品是围绕“我爷爷、我奶奶”来写的,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节选部分却是围绕“罗汉大爷”来写的。大家来说一说读完作品后,你眼中的罗汉大爷是什么形象?罗汉大爷是谁?罗汉大爷的结局如何?

课堂任务一:你眼中的“罗汉大爷”是什么样子?

生:罗汉大爷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他胆小、懦弱、忠厚老实。

师:从文章哪里能读出罗汉大爷的胆小懦弱、忠厚老实?

生:依據来自于课本上“他保护骡子、挨打也不敢反抗”。

生:罗汉大爷是“我家”的一个长工,他生活作风不好。”依据来自于陶罐头老太太说的话,“你们家那个老长工跟你奶奶可不清白咧”。

生:罗汉大爷是个普通农民,但是在与日军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品质,是一个勇敢的不惧死亡的人。依据来自于县志记载中的“罗汉大爷铲骡”表现。

师(总结):虽然这三位同学说法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从文章中找到了依据,这说明作者在塑造“罗汉大爷”这个人物形象时给了他多面性的描写,“罗汉大爷”这个人物形象有缺点也有优点,不是扁平化的而是立体的、真实的形象。

(二)再读梳理

文章一开头就告诉我们罗汉大爷被日本鬼子剥皮零割示众的结局,这种叙事手法叫做倒叙。告诉结局的同时也设置了悬念。罗汉大爷一个普通农民为什么会被日军剥皮零割示众,这中间一定发生了什么,如何解开这个悬念呢?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史。这句话给了我们提示,要把握人物的性格就要从情节入手分析。接下来我们用三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罗汉大爷的性格是怎样随着情节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完成四项任务:梳理情节、划分出文章的情节结构、概括情节内容、总结人物性格。

课堂任务二: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请一个小组代表发言。

请一个小组代表在黑板上以笔记的形式呈现四项任务。

生板书:

板书呈现

师:这一组情节概括很准确,大家同意这样的分析吗?

生:我们组在概括情节时使用了一个线索。

师:不错,这个思路非常好,说说看。

生: 我们想以“骡子”为线索来梳理小说情节。

师:这个思路很新颖,用骡子作为线索串联起整篇文章,很好!正如高尔基所言,在情节的变化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变再变的刘罗汉。罗汉大爷是一个普通农民,他懦弱胆小,逆来顺受,实在算不上一个有血性有骨气的爷们,但他却是最本色、最真实的人。他的懦弱、服软正是我们每个正常人都会有的自然情绪,但他懦弱服软后义无反顾的反抗又是那么的振奋人心。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他的性格变化。

(三)三读细节

师:通过这番梳理,我们明白人物的性格是随着情节发展而变化的,不是突然转变也不是瞬间完成的。一个人的性格发生变化一定是有原因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老实顺从的农民走上奋勇反抗的道路呢?我们一起试着从细节描写中来寻找答案。

课堂任务三:请大家从文章的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生:我注意到文章中有提到“罗汉大爷的四次被打”。罗汉大爷无辜被打却不敢反抗,身心受损,忍无可忍才会想到逃跑。之前咱们学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也是被逼到绝境,忍无可忍才反抗的。

师:非常好,把林冲和罗汉大爷联系到一起来分析, 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受外因逼迫,人物性格发生变化!

生:我觉得罗汉大爷的反抗不仅因为外因,除了忍受不了监工的殴打之外还有内因的作用,他内心深处渴望自由,才想要逃跑的。文章里说他想念那个充满酒香的小院子,他渴望回到安宁的生活,所以他才逃跑的。

师: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普通老百姓都是老实巴交的,一般不会主动跟敌人发生冲突,是外因胁迫、内因驱动促使他由逆来顺受转为反抗,因为不反抗必死无疑,反抗了还有生的可能。所以他选择了逃跑。还有没有发现其他细节描写?

生:我找到的细节是“罗汉大爷的三次骂”。

师:非常好,我在阅读的时候也注意到这个细节了,这“三次骂”是不一样的,语气不同、情感不同、对象不同,你来仔细说说看。

生: 一骂是骂伪军、日军强拉硬拽,欺负人抢牲口!二骂那俩大骡子不识好歹,不认主、不领情!三骂监工吃里扒外做汉奸!其中第一次是委屈的骂、第二次是生气的骂、第三次是愤恨的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三骂,设身处地感受一下罗汉大爷的情绪变化。这三次骂一次比一次强烈、一次比一次痛快、一次比一次肆无忌惮!也就是说罗汉大爷在面对死亡绝境时,他的性格变化达到了顶峰,不再老实巴交、不再隐忍顺从,而是嫉恶如仇、以死抗争。文章说“他自由自在,不自由都是因为怕”,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下,此时的罗汉大爷已经无所畏惧。

(课件展示:是在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下,罗汉大爷从一个顺从隐忍的农民变成了一个反抗无畏的斗士,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压迫。咱们常说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因此罗汉大爷是被逼到绝境忍无可忍才不惜以死抗争!)

第二部分:思辨式阅读

罗汉大爷死了,可压迫依然存在,他的死对敌人无法造成任何伤害,他的死还有意义吗?并且我们知道,他已经成功逃走,因为心理还惦记着东家的骡子又返回救骡,骡子不跟他走,他怒而杀骡的同时也把自己推向了死地。因为别人家的骡子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这样的死岂不是太愚蠢了?罗汉大爷的死有意义吗?

生:没有意义,我认为他就不应该回去救骡子,反正也不是自己的,即使是自己的也没必要去救,什么都不如自己的生命宝贵,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就应该跑回家躲起来养好伤,有机会再跟敌人战斗。

生:我反对,罗汉大爷即使跑回家也再回不到过去安宁的生活了。敌人入侵带来了动荡不安,不是今天被刺刀杀死,就是明天被炸弹炸死,这都由不得他自己了。与其死的窝囊,不如死个痛快!

生:我同意王同学的观点,为自由而死是值得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认为罗汉大爷为追求自由而死,是有意义的。

师:我想为你们鼓掌!这个观点太棒了!为尊严而活,为自由而战!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抗争!

生:我觉得罗汉大爷的死是有意义的,他虽然死了,可是还有其他乡亲们活着,他的死激起了乡亲们的反抗,咱们看的电影中就是这样。

师:看来同学们对此还是有分歧的。那么我们一起回到原著,看看原著中如何描写罗汉大爷的死。

(课件展示著作原文:

行刑前:人群悄悄地聚缩,所有的人都变矮了,有的面如黄土,有的面如黑土。

行刑中:罗汉大爷破口大骂,所有的人在罗汉大爷的骂声中昂起了头。

行刑后:人群里的女人们全都跪到地上,哭声震野。当天夜里,天降大雨,把骡马场上的血迹冲洗得干干净净,罗汉大爷的尸体和皮肤无影无踪。村里流传着罗汉大爷尸体失踪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竟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课堂任务四:读完以上这些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罗汉大爷的死特别有震撼力,在日本人面前,如果他哭泣求饶只会让日本人看笑话,瞧不起中国人。他的怒骂不休代表的是中国人的骨气和无畏,并且人们在目睹了罗汉大爷的惨死后变得勇敢起来,所有的人在罗汉大爷的骂声中昂起了头。

师:非常好,看到了罗汉大爷这一个人体现出整个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并且感受到了个体的死亡给群体带来的震撼!

(课件展示著作原文:日本鬼子逼乡亲们砍倒高粱修公路,又将罗汉大爷剥皮示众。当晚我奶奶搬出十八里红,伙计们喝完酒,准备打鬼子报仇。第二天黄昏我奶奶给我爷爷他们送饭,倒在鬼子的机枪下。我爷爷他们疯一样冲向日本军车,一声巨响,伙计们全死了。九岁的我爹,找到了已经痴呆的爷爷,站在我奶奶的尸体旁。夕阳如血,高粱如血,我爹唱起来《送魂曲》:“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小结】刘罗汉死了,他的死并不能直接给侵略者们带来多大伤害,但是他的死亡却唤醒了人们的民族仇恨,人们在罗汉大爷的叫骂声中抬起了头,在他的召唤下成长为一个又一个英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从这个角度来看,罗汉大爷和乡亲们都是真的猛士!

(课件展示:他们未必预先怀着悲壮感投入战争,却以本色的行动完成了悲壮;他们未必是清醒的抗争者、理智的爱国者,却以自己的热血和牺牲维护了民族的尊严。

《紅高粱》这部作品塑造了这些平凡普通而又伟大悲壮的人物,他们勤劳朴实、安分守己,但为了自由安宁的生活、为了自己的尊严,在国家危难之时,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哪怕流血牺牲也绝不屈服。所以当我们看到电影里一个又一个倒在血泊中的抗争者才会倍感震撼。)

师:我们都知道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说过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个体对群体的影响力而言,罗汉大爷的死是有意义的,是比泰山还要重的。那么对于罗汉大爷自己而言,他的死又有什么意义呢?

课堂任务五:罗汉大爷的死于他个人而言,有什么意义呢?

生:他从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变成了一个被载入县志的英雄。

师:对,他的形象有了本质改变。他以生命为代价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完成了自身由懦弱到奋争的成长。这是一次人格在危难中的精神洗礼,是一个人从平凡到超越的升华!也正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主题所在:从平凡到超越。

第三部分:拓展式阅读

(一)沧海一粟、人格不朽

师: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渺小卑微如沧海一粟,但人性却可能是伟大不朽的。像罗汉大爷这样的平民英雄能被我们记住,是因为他们从平凡到超越的人格升华让我们懂得了英雄并不是天生如此,并不是“高大全”式的标准模样,英雄可以是有缺点的、不完美的、真实的。我们生活当中有没有这样的英雄呢?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英雄。

课堂任务六:我所知道的英雄

生:刚才老师提到的司马迁就是英雄,他忍受宫刑发愤著书,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写成了《史记》流传后世。

生:我看过电影《银河补习班》,我认为邓超扮演的父亲马皓文也算是从平凡到超越的英雄。他有过牢狱之灾,出狱后也是落魄不堪,他是不完美的,可他始终没有放弃努力,在他的鼓励下儿子成功逆袭,实现梦想。马皓文是平凡的,可他培养出成功的儿子,他也算从平凡到超越了。

师:有点意思,这个观点很新颖,马皓文以他不懈努力的影响力帮助儿子实现了梦想。从这个角度讲,他是英雄。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在孩子的心中,再平凡的爸爸,也可以是英雄。听过了同学们的发言,我对“英雄”这个词的定义产生了新的认识:能够被称为“英雄”是从行为、品质、影响力三方面来认定的。“英雄”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完美的,如司马迁、罗汉大爷、马皓文等,无论是历史上的英雄,还是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他们的平凡和普通,使我们感受到真正的英雄其实是与我们一样的,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正如罗大爷一样,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最后成为一个英勇无畏的有尊严的人,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人的形象。此时此刻,作为读者,感动之余,我们可否用文字为罗汉大爷写点什么?

课堂任务七:写一副对联,记录你对罗汉大爷的认识

生:平凡罗汉升华成英雄,千万国人昂头勇抗争。

生:隐忍逼迫抗争成罗汉,英勇不屈震撼百姓心。

生:凡胎肉骨抗敌人,平凡超越成英雄。

生:爱情事业皆未有,隐忍反抗要自由。

师:此刻,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了,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情节、分析细节,全面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结合时代背景、故事情节挖掘了人物性格变化的深层原因;讨论了罗汉大爷悲壮之死的个体和群体意义;丰富了我们对英雄的认识。随着我们阅读、思考、讨论的不断深入,我们的体验也随之丰富起来。结合读书体验,我有这样一种认识,要把一本书读薄,需要抓住一本书最精华的部分,还要把一本书读厚,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丰富对著作的认识。

那么读一篇好文章与读一本完整意义上的好书相比有什么区别呢?从逻辑结构和思维角度来看或许有相似之处,但一本完整的书,无论从内容广度还是思维深度上都要宏大和深邃许多。聚焦到这篇文章,我们感受到了罗汉大爷这个平凡人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但对于原著作品《红高粱》而言,这样的感受僅仅是管中窥豹。原著里那个广阔的世界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探索。

(二)走进原著、开启阅读

正如2012年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后发表的一段受奖演说中提到的:“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

师:咱们现场做个调查,读过《红高粱》原著的同学请举手。看来还有许多同学要补上这一课了,以老师的阅读经验来告诉大家,这本书值得一读,让我们一起读书吧,走进原著,体会更多不一样的感受。今天的课后作业是比较电影《红高粱》里的罗汉大爷和本篇原著节选里的罗汉大爷有何不同?写出不少于500字的人物形象分析。今天就到这里,下课。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写作·勤于修改
人教版七下第一单元写作·叙事要完整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口语教学改革初探
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能力训练的重要成果
关于《中学语文》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