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诵读法”让语文背诵轻而易举
2021-06-22吴梅花
吴梅花
摘 要:“背诵”对语文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关系着考试成绩和学生的语感及语言积累,更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为缓解师生对背诵产生的畏难情绪,可以用三步背诵法,即慢读、速读和美读,达到提升学生背诵兴趣,最终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三步背诵法;语文背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1-0011-03
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学生,大多都明白背诵对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性。往浅里说,中高考语文试卷都会考默写题,虽然分数是五六分,但看到“一分压千人”的惨烈局面,有追求的师生都不会轻易放弃这些分数。往深里说,“背诵”是提高学生语感,增强语言积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宋代学者陈亮云曾说过:“童子以记诵为能。”著名理学大家朱熹也说过:“读书须成诵,方精熟。”
回顾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最常见的就是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虽机械呆板,但绵延千年,总有其道理在。语言学科,必须要有大量的阅读背诵作为根基,然后在理解贯通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方能成一家之言。如果放弃背诵,也就放弃了深厚的语言积累,即使天纵奇才,也难免后继乏力,终成仲永之流,令人慨嘆。
古人读书背书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看几个例子:
第一个是大才子苏轼。陈鹄在《西塘集耆旧续闻》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苏轼被贬黄州,结识了朱载。朱载发现苏轼每天有日课,而这个日课就是抄录80万字的《汉书》。他说自己读《汉书》,经过了三次手抄,最初一段时间抄三个字做标题,后来只要抄两个字,现在只要抄一个字了。朱载不信,列举了所抄录的一个字,苏轼应声就背了几百个字,一字不缺,令朱载心悦诚服,赞叹不已。
第二个是李清照。她和丈夫赵明诚留下了一个“赌书泼茶”的美丽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背书的态度。夫妻两个都热爱读书,于是饭后一起烹茶享用时,就玩一个游戏,指着书房中堆积如山的书,说出某个典故记录在哪本书哪一卷第几页第几行,用猜中与否决定输赢,作为饮茶的先后顺序。而赢的人因为太过高兴,经常将茶水倾洒而出,反而喝不到茶了。纳兰性德就十分喜欢这个故事,曾经用这个典故思念亡妻“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而要玩这样一个游戏,前提是要对文章做到精熟、烂熟,已然超过了一般背诵的要求。
类似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从中可见,背诵对语文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背诵殚精竭虑,学生提起背诵痛苦不已,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以致背诵成了中学教育中师生共同的恶梦。那教师应该如何入手,才可以让学生轻松高效地完成课文的背诵呢?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探索,笔者创造了三步诵读法。
第一步:慢读。
在进行背诵之前,笔者要求学生一定慢读,坚决不能追求快,要逐字看清、逐字读准。有背诵经验的人会知道,诵读语感的建立至关重要,开头的几遍慢读,就是建立初次语感的最佳时机。白纸上才能画最美的图画,一旦画错了,再要修改起来,难度系数就呈几何数级增长。所以,第一步一定要慢慢读,读准确。
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教师慢读,把容易读错的字音给学生一一强调到位。
其次,学生自由慢读,遇到不确定的读音,向教师求教。
再次,教师指定学生单独展示慢读,一般要选择程度偏差一些的学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现问题。在给其纠正读音的同时,也起到了给全班学生纠正读音的作用。
然后,开始同桌互读,由同桌互助检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读错之处。
最后,全班齐读,再次强化正确读音。
完成这五遍的慢读后,学生应该做到字词无差错,诵读基本流畅,这样才可进行下一步。
第二步:速读。
在读准的基础上,就要开始速读了。加快诵读的速度,是锤炼语感的必由之路,也会为背诵的有效开展打好坚实基础。
但读快,也要循序渐进,不可揠苗助长。所以,笔者对学生的速度要求是逐渐提高的。比如《归去来兮辞》一文,一开始要求最慢在1分40秒内读完,学生读三遍课文,就可以轻松实现这个要求。接着提高到1分10秒,学生也顺利达标。而且在检查中发现,不少学生都能在1分钟以内读完,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为了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诵读兴趣,笔者还开展了“速读王争霸赛”,当场计时,看谁速度最快就将“速读王”的桂冠给谁,学生的热情高涨,连下课十分钟的休息时间都不放过,到处都是朗朗读书声。
另外,要及时展示速读效果,让学生认识速读的价值。笔者会在速读任务完成后,采取“教师说上句,学生答下句”的方式提问他们文中语句,学生惊讶地发现,很多句子他们居然已经背过了,大多数的句子可以不假思索随口答出。这样的成功,让学生读书的决心更坚定了。
第三步,美读。
学生要背诵的文章,大多是千古美文,不仅辞藻动人,而且感情真挚。如果只是一味读快,不能深入理解、感悟、思考,那这种背诵只能是浅层次的,是为了背诵而背诵,它会引发一系列的后果。
首先,是学生会背不会写,出错率超高。比如《赤壁赋》的默写中,“扣舷而歌之”中的“舷”,学生经常会写成“弦”。原因就是没有理解文中含义。文中是“敲着船舷唱着歌”,如果明白作者的意思,眼前自然能形成正确的画面,这个字的出错率就会大大下降。同样还有《逍遥游》中的“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中的“覆”,这个字常常被学生写作“负”,如果学生明白原句中“覆杯水”是倒一杯水的意思,写错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
在指导背诵时,笔者常告知学生:“如果明白了文章含义,将含义与文字能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我们默写时,可以减少98%的错误。”
其次,学生背诵始终处于死记硬背的阶段,属于瞬时的感性记忆,时间一长,遗忘率超高。笔者调查发现,自己所教的高中生,在小学阶段大都背过《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儒学经典启蒙著作,但无一例外,教师都没加以讲解,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当然,小学教学任务也很繁重,教师对课外的东西无暇深顾,也可以理解。但可惜的是,到了高中再问他们当年背的东西,几乎都忘却了。这些曾经付出的辛劳成了竹篮打水,不由让人惋惜。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师讲解过的古诗词,大多数学生都记忆犹新。
可见,理解后的背诵,才能记得准、记得久。因为人脑的生理发育特点是“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因而在进入中学阶段后,随着学生发育的渐趋成熟,学生的背诵要与理解相结合,才能更高效地完成背诵任务。
第三,学生死记硬背,不能理解句意,就无法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无法感悟文章行文构思的奇妙、遣词造句的精巧,从而无法感受语言之美。
因此,最后一步是建立在理解文意、感悟情感之后的美读。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打造的美学宫殿。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名家的朗诵作品,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的朗诵,教给学生朗诵的技巧,开展朗诵比赛等活动,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记忆。
当然,要想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工作,还需要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接纳背书的意义。没有不想进步的学生,做通了思想工作,他们就能积极配合教师,教师的十八般武艺才能真正有用武之地。但一说起背诵的价值,很多教师只会强调高考默写题有六分,这样的思想动员比较无力,程度较差的学生普遍会产生错误认识,觉得就为了这六分吃苦受罪不划算,所以对背诵提不起精神。
可是,如果教师告诉学生,背诵是有效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呢?人民艺术家老舍就说过,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古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作品,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在虞信“落花与芝盖同分,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基础上改造而来,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前一句则出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如果没有大量背诵,这些精彩的再创造从何而来呢?从写作水平的提高入手来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背诵,相信学生对背诵的认识会重新改观,教师推行起工作来也事半功倍。
从教学实践来看,开展了三步诵读法的班级,学生读书的热情高涨、背书的效率提高。不仅提升了学生默写题得分率,也帮助学生在作文写作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因为掌握了这套背诵方法,学生对背诵不再感到畏惧,在完成高考既定背诵篇目后,还能主动完成名家美文美段的背诵,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层次,写作也不再是很困难的事了,这可能是意外之喜,但也是必然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