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下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思考*

2021-06-22丁文娟

新世纪图书馆 2021年5期
关键词:资源库特色图书馆

摘 要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库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可以成为旅游文化资源,为旅游服务,特别是在特色旅游、主题旅游、研学等方面满足公众个性化旅游的需求。文章从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现状出发,分析了地方特色资源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以及如何为旅游服务。同时,文章从加强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创新资源库建设形式、拓宽服务方式、在省级区域内实现共建共享等方面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思考。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地方特色资源库 文旅融合

分类号 G25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1.05.004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Characteristic Resource Bank in Public Library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Ding Wenjua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 resource pool of public library ushered in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It can also be a tourism resource and serve for tourism,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s of characteristic tourism, theme tourism and tourism learn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personalized tourism.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resource ban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 resource bank and tourism and how to serve tourism.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characteristic resource base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novating the construction form of resource base, broadening the service mode, and realizing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in the provincial region.

Keywords Public library. Local characteristic resource bank.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掛牌组建,标志着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进入高速融合发展时期,各地开启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面对如此机遇,公共图书馆如何发挥优势与旅游融合、为旅游服务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库以地方特色资源为主题,反映区域内人文地理、风土民情和历史风貌,与旅游关系最为密切,可以成为公共图书馆与旅游融合发展服务的重点内容。

1 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库

地方特色资源库是国家公共数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项目的重点建设内容。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计划同为国家三大文化惠民工程[1],是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三部曲。地方特色资源库以地方文献为依托,展现了区域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现状和历史变化,最大限度地保存和还原了当地的人文地理、风土民情和历史风貌[2],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是公共图书馆行使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图书馆吸引用户、提高社会影响力的核心资源,地方特色资源库具有实用性和共享性的特点[3]。

从公共图书馆已建地方特色资源库现状来看,其内容主要集中于名胜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民俗、戏曲和传统技艺、特产等方面。本文选取了国内各个地区自建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中较有代表性的九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发现其自建资源库的内容大多属于旅游文化资源,与旅游关系密切。具体数量如表1所示。比如:黑龙江省图书馆发布有33个专题特色资源库,与旅游文化相关的数据库有17个;首都图书馆的北京历史文化资源性网站“北京记忆”里建有9个特色专题库和10个非遗传承库,9个特色库包含古都文化、胡同文化、戏剧文化和民俗文化四大分类,非遗传承库里有10个分类273个子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数字文化网站下的地方资源库里发布有15个地方特色专题资源库,其中8个资源库与旅游文化相关。

笔者又访问了南京图书馆官网友情链接的19家江苏省内图书馆网站,查看特色资源库发布情况。统计发现,截至2020年5月,连云港图书馆、南通图书馆和张家港图书馆网页无法打开,昆山市图书馆、无锡市图书馆和仪征市图书馆网站未找到自建特色数据库发布,其余13家公共图书馆发布的地方特色资源库大多与旅游文化相关,内容依然集中于风景名胜古迹、非遗、民俗、戏曲、传统技艺特产、地方名人、地方文化等方面。江苏省内13家公共图书馆发布的与旅游文化相关特色资源库在全部自建特色资源库中占比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图书馆已发布的自建特色数据库中旅游文化相关资源库占比较大,因此地方特色资源库可以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旅游的重要内容。

2 地方特色资源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

2.1 有助于满足游客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认为“文化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旅游实现的”。旅游不再停留在看山看水注重风景的初级阶段,而是更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感,尤其是对文化的体验。换言之,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有了文化需求。

地方特色资源库的内容大都属于人文资源,从旅游的供需关系来看,可以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从表1中可见,在统计的九家省级公共图书馆中全都建有名胜古迹库和民俗库,有六家图书馆建有戏曲库,五家图书馆建有传统技艺特产库。由此看出,名胜古迹、民俗、传统技艺特产、非遗等是地方特色资源库的主要内容,也是游客在旅行过程中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人文资源,属于旅游文化资源。此外,旅游文化资源库也是公共图书馆建设特色资源库的重要内容之一。如表1中九家图书馆中有六家图书馆共建设了9个旅游文化资源库。比如,南京图书馆的“江苏文化数据库”包含旅游资源库、文化民俗库、土特产品库、文物库和人物库等,均可实现互聯网访问。浙江省图书馆的“风景浙江”资源库以城市分类,分别介绍了各个城市的旅游概况、旅游景点、民俗、特产、名人名家以及旅游服务和推荐线路等内容,均可实现互联网访问。旅游文化资源库是地方特色资源库服务旅游的最直接证据,可以帮助游客一站式了解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满足旅游文化需求。

2.2 有助于推动文化旅游快速发展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众说纷纭。比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又如,“文化和旅游是诗和远方的关系。”再如,“文化是时间,连起古今,旅游是空间,纵横天下。”……总之,文化与旅游不应该是割裂的。但是长期以来旅游行为中一直削弱了文化的影响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对人文资源的热衷度也在不断提高。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19年清明和五一小长假期间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热度增高,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比例明显高于往年。因此,旅游事业、旅游产业也应快速反应,加强与文化融合,走文化旅游之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文化旅游简称文旅,较为流行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 [4]。地方特色资源库以历史遗迹、建筑、民俗、民族艺术等人文资源为主,反映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历史、自然资源等情况,记录现在,回忆过去,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地方特色资源库与旅游融合,以文化资源带动旅游产品开发,提高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以文化提升旅游质量,推进文化旅游的进程。两者融合,有助于将旅游事业推向文化旅游新台阶。

2.3 有助于宣传推广地方特色文化

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地理生态环境、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俗宗教、生活习性和人文历史等,与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息息相关,具有特色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性[5]。公共图书馆将收集、整理的地方民俗、特产、传统技艺、饮食等文化资源建成地方特色资源库,其目的是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当下地方特色资源库一直面临重建设轻服务的困境。虽然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动下,图书馆开始重视地方特色资源库的服务推广,但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服务推广渠道。文旅融合,给地方特色资源库的服务推广带来了机遇。通常来说,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往往是区域内常驻人口,由于本地文化已深入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除了部分学生和研究者外,大部分人对图书馆的地方特色资源库并不是很感兴趣。而游客来自于五湖四海,他们对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拥有浓厚的兴趣,将地方特色资源库用于旅游活动有助于地方特色文化广泛迅速传播。因此说,地方特色资源库服务于旅游是实现地方文化高效能传播的重要途径。

2.4 有助于挖掘和保护散落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很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遗迹等因为各种原因散落在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公共图书馆借助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财力,以寻访专家、收集资料、实地拍摄等方式整理散落在各地的古迹、遗迹等文化资源。例如,南京图书馆“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里的很多文物遗迹就散落在各地,它们有的散落在居民生活区、有的遗落在偏远乡村。这些散落的文物、古迹、遗迹大多没有被保护,长期遭受暴晒、雨淋或人为磨损,面临风化、腐蚀,甚至消失的可能。如果将这些资源以抢救性保护为目的开发成旅游景点,将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旅游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散落各地的珍贵文化资源得到社会关注,增加大众保护意识。旅游收益又可用于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形成地方特色资源“保护—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

当然,有些零星散落的特色文化资源,可能不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但地方特色资源库是以专题形式而建设,将某一区域内相同主题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如果据此以主题游的形式设计旅游路线,这些零星散落特色文化资源就有了旅游开发价值。例如,“江苏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以城市为一级分类,每个城市下面设有相同主题的二级分级,分别是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类别六个分类。如果以此开发旅游产品,既可以在某一城市内以古文物遗址为主题开发旅游线路,又可以在多个城市间分别以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某一主题开发旅游线路。

3 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库如何为旅游服务

3.1 为智慧旅游充实虚拟资源

关于智慧旅游的概念众说纷纭,大多认为智慧旅游是以游客为中心,以应用“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移动设备、智能终端等为工具,以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全面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需要为基本出发点的一种旅游运行新模式[6]。目前智慧旅游服务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访问现有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发现,地方特色资源库可以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补充虚拟旅游资源。

以南京雨花台景区为例,南京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上就有关于雨花台景区的详细文字介绍和唯美清晰的图片资源,还有VR街景实地体验及景点视频;南京图书馆网站的江苏文化数据库下设的旅游资源库里也有雨花台景区资源。与前者不同的是,南京图书馆的旅游资源库除了有雨花台景区的基本介绍,还有雨花台景区的“相关事件”和“相关作品”介绍,赋予其更多的历史文化内容。相信两者相结合后,可以使雨花台景区虚拟资源变得多维、立体。再如,南京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文化南京专题下设“非遗名录”,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列表,目前并不能直接看到具体内容。而南京图书馆建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片数据库对江苏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视频形式进行了详细介绍,恰好可以成为其内容的补充。若两者结合可以方便游客全面、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

地方特色资源库与虚拟旅游资源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共性在于文化的底蕴,可以满足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文化需求。差异主要体现在虚拟旅游资源偏重于视觉、听觉感官,图片唯美、文字精简,部分网站实现了景点VR实景体验,给人以直观的视觉、听觉享受;而地方特色资源库更具文化内涵,内容全面,专题性较强,可共享。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性决定它们可以互相融合,互为补充。

3.2 为主题旅游服务

主题旅游是指对某项专题或某一目的地进行深入的了解与体验。主题旅游是传统旅游的一种升级形式,是根据游客的身份、需求、独特体验和消费心理,量身订制的旅游线路[7]。例如茶文化体验、亲子旅游、徒步旅游、自驾旅游、漂流、美食、滑雪等主题活动旅游。当下,主题游正成为旅游服务机构、旅行社等争相开发的领域。比如,南京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上列有“跟着非遗游南京”“跟着名著游南京”“跟着考古游南京”等主题游活动;苏州旅游资讯网首页也设有“主题行程”专栏。主题游可以帮助人们认清旅游目的、找准旅游方向,为一些人盲目的旅游行为拨开迷雾。

地方特色资源库大多以主题形式建设。如南京图书馆的江苏特色博物馆数据库,以视频的形式介绍江苏各地特色博物馆。据此可以设计以博物馆为主题的行走历史主题游活动。再如江苏红色之旅专题片数据库,对江苏各地的红色纪念地进行了介绍。据此可以设计缅怀革命先烈、激发爱国情怀的红色之旅主题游活動。还有江阴图书馆的江阴古桥数据库、江阴好味道、江阴板块相关视频,扬州图书馆的地方戏曲数据库等等都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各地的特色文化。这些资源可以帮助游客自行规划旅游行程,设计旅游路线。同时图书馆也可以和旅游服务机构合作,根据这些资源规划不同主题的旅行线路,组织主题活动,挖掘更多的旅游资源,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

3.3 为游学研学服务

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孔子周游列国的治学精神被认为是现代游学的始源。游学指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走到另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游玩,以旅游的形式学习,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体验人生,在体验中学习。游学的本质是文化融合[8]。研学指研究性学习,是游学含义在现代教育界的衍生。研学旅行是指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学习形式[9]。无论是游学还是研学都与文化联系紧密。

公共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科学知识、实施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等重要社会职能,是大众阅读、学习的聚集地。同时公共图书馆常常也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地标,是大众文化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本身也承载着旅游的功能。参观公共图书馆常常是游学、研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组织开展各种游学活动。2018年7月,镇江图书馆组织过“寻访苏州吴韵文化”游历游学活动,活动线路包括苏州文庙、天香小筑和苏州博物馆,这是图书馆开展游学活动的一次很好尝试。南京图书馆组织的“文化走读”活动,也是一种在行走中阅读,将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游学活动。第一期主题“走进明城墙之玄武门”,活动采用讲座与实地解说相结合的形式让参与者充分了解明城墙的历史,实地感受明城墙的故事。“文化走读”是诗与远方的交融,可以让活动参与者更好地感悟一本书,了解一座城[10],这也是游学的意义所在。地方特色资源库以各地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传统特色等为主题,可以满足游学研学过程中各种文化体验。图书馆需要做的是挖掘相关文旅资源,与教育机构等展开合作,组织开展各种丰富的活动。

4 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特色资源库的建设思考

图书馆与旅游的融合不应只是单纯的提供资源,而应该是以文化促进旅游,以旅游推动图书馆文化事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目前,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库由于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大多以收藏和展览为主,尚未被大众所熟知,尤其还没有吸引到游客的关注度。从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现状看,由于其资源形式单调,知识性强,与游客旅游时的休闲、放松的心态不符,导致了游客的接受度不高。面对文旅融合的大背景,地方特色资源库如何实现与旅游的真正融合,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4.1 多方合作,加强旅游文化资源整合

地方特色资源库主要是依托馆藏资源,围绕某一专题而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旅游,图书馆可以结合多方力量,以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方式建设专门的旅游文化资源库。旅游文化资源整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简单来说是通过协调区域内各方力量,深度挖掘优秀资源,形成系统的旅游文化资源库,维持高效的旅游文化发展新模式。图书馆可以结合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及旅游机构、景区景点单位等多方力量,从游客旅游行为、旅游需要出发设置资源库结构,深度挖掘区域内旅游资源,建设系统、高效的旅游文化资源库。例如,浙江图书馆建设的“风景浙江”旅游库就是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建设的很好例子。

浙江图书馆从2002年就着手收集、整理各方资料,不仅仅包含各旅游景点的介绍,还包括众多和浙江山水紧密依存的人文地理信息,其内容囊括浙江每个市县(区)的旅游景点、特色民风民俗、名优特产和名人名家,同时还包括旅游服务、旅游概况、旅游推荐线路等内容。从结构上看,该库以导航树的形式建设,给人一目了然的清晰感。风景浙江为其主干,各个旅游城市为一级枝干,二级枝干包括旅游概况、旅游服务、旅游景点、民俗节庆、名优特产、名人名家、推荐线路、名菜小吃等内容。旅游景点下还设有区(县)三级枝干。其后以列表的形式列出名称,再以超级链接的形式展示具体内容。无论从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风景浙江”都非常方便游客了解浙江省的旅游信息。

以资源整合的形式建设旅游文化资源库是公共图书馆发挥优势建设高质量特色资源库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收集整理现有成熟文化旅游产品,一方面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促进旅游业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在整合的过程中挖掘相似旅游产品,打造各类主题旅游资源库,以推荐旅游线路等方式带动不同地区旅游业共同发展。

4.2 利用新技术,创新资源库建设形式

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大多以图片、文字、视频,或几种形式相结合的形式为主,知识性强,趣味性弱。旅游活动中,游客的心态一般比较休闲、放松,不太接受单纯的阅读,更喜欢亲身体验和活动参与,因此单调的地方特色资源库很难吸引游客的兴趣。随着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图书馆需要改变思维,利用VR、AR、MR等新技术创新资源库建设形式,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模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给人身临其境的体验感。目前VR全景技术在旅游业使用逐渐增多,很多旅游网站开始提供景区、景点的VR全景体验。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技术,是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将虚拟物体叠加在现实环境中的一种技术。MR(Mix Reality)即混合现实技术,是合并现实和虚拟世界而产生的新的可视化环境[11]。VR、AR和MR技术广义上来说都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感受真实美景,仿佛置身于其中,可以增加地方特色资源库的趣味性和访客的新鲜感,同时也创造了资源与读者互动的机会。VR、AR、MR等技术的运用,使特色资源库变得更生动、更立体、更有趣、更有吸引力,有利于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宣传和推广,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的快速发展。

4.3 与旅游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拓宽服务方式

旅游活动中,游客最喜爱的是体验活动,文化旅游的重要形式是文化体验。以博物馆为例,参观博物馆活动中最受青睐的是各种体验活动,如电子屏幕互动形式的答题活动、文物拼图游戏、视频播放及各种互动游戏,还有博物馆组织的各种民俗表演活动、剪纸扎灯等传统艺术学习体验活动等。地方特色资源库人文资源丰富,如果能将地方特色资源库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开发成演艺表演、体验项目等旅游产品,不仅可以达到吸引游客,扩大宣传的效果,还可以实现与旅游的真正融合发展。

公共图书馆是以提供图书、数字资源为主的文化服务单位,与旅游机构等社会力量各自拥有不同的职能和优势。图书馆的优势是对资源的分类、归纳和整合,旅游机构的优势是对游客活动的安排和组织。在旅游活动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图书馆无法与旅游机构等社会力量相比肩。因此,图书馆可以和旅游机构、教育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成演艺表演、体验场景等旅游产品,共同策划活动方案,设计旅游路线,开展旅游活动,改变单一的资源提供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方式。两者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各方面合作,才能真正实现文旅融合。

4.4 发挥省馆的统筹协调作用,实现地方特色资源库共建共享

我国以省级区域划分的地域文化差异较为明显,如广东潮汕文化、福建妈祖文化、浙江海岛文化、湖南湖湘文化、湖北楚文化等,地域上相邻却各有代表文化,特色鲜明。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发挥统筹作用,协调本区域内市区(县)级公共图书馆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合理建设,是实现地方特色资源库共建共享的有效方式。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内各城市地域文化差异也较为明显。如苏州吴韵文化、扬州江淮文化、徐州楚汉文化、淮安运河文化、镇江醋文化、盐城湿地文化、无锡太湖文化等等。在调查中发现,江苏省内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扬州、江阴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呈现不均衡状况。而其他地区也并不缺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如连续举办了四届“民俗文化周”展演展示活动的镇江市,拥有西津渡码头文化、北固山三国文化、南山“长寿节文化”及醋文化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但是目前镇江图书馆官网仅发布了视频讲座与旅游文化资源相关。图书馆尚未开展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主要受经费不足、缺少技术和专业人材等因素影响。基于这一现实情况,省级图书馆可以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以竞标的形式优先发展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合理分配有限的经费,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并对有需要的图书馆给予技术指导和人员支持,帮助市、区级图书馆尽快走上特色资源库的建设道路,实现特色资源库区域协调发展。省级图书馆自身可以将重点放在整合资源平台建设和网络一体化架构上,整合各市、区级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库资源,实现一站式访问,真正实现共建共享的数字资源建设模式。

5 结语

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迎来文旅融合发展新机遇,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地方特色资源库也迎来全新的建设方向。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文化服务单位,理应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思考如何与旅游融合、为旅游服务。地方特色资源库的人文资源,是图书馆与旅游关系最为密切的资源。又因其文化资源的局限性,很难直接用于旅游活动。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调整方案、改变传统思维,多方合作、加强旅游文化资源整合,运用新技术、创新资源库建设形式。同时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验式服务模式,发挥省馆的统筹协调作用,实现共建共享的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机制。公共图书馆应抓住文旅融合机遇,以文化推动旅游,以旅游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推动地方特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促进文旅融合高效能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大威.浅析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8):26-31.

[2]白薇.基于地方文献的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35(5):11-13.

[3]陈琳,解登峰.基于共享的高校图书馆涉海特色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2(S2):66-68.

[4]360百科.文化旅游[EB/OL].[2020-05-20].https://baike.

so.com/doc/5342406-5577849.html.

[5]吴玉华,徐雪琴,温婷.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整合架构与机理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9(9):49-54.

[6]姚国章,丁世红,周晓平,等.智慧旅游新探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3.

[7]百度百科.主题旅游[EB/OL].[2020-05-21].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BB%E9%A2%98%E6%97%85%E6%B8%B8/1524982?fr=aladdin.

[8]360百科.游学[EB/OL].[2020-05-21].https://baike.so.com/doc/5514684-5748514.html.

[9]360百科.研学[EB/OL].[2020-05-21].https://baike.so.com/doc/2756564-2909283.html.

[10]南京图书馆.文化走读,让阅读更有温度:“走近明城墙”文旅融合服务亮相南京图书馆[EB/OL].[2020-05-08].http://www.jslib.org.cn/zx/gqsb/202005/t20200508_83287.html.

[11]顧君忠.VR、AR和MR:挑战与机遇[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8,35(3):1-7,14.

丁文娟 南京图书馆馆员。 江苏南京,210018。

(收稿日期:2020-05-28 编校:谢艳秋,曹晓文)

猜你喜欢

资源库特色图书馆
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之浅见
图书馆
高职高专护理教学资源库建设浅谈
构建可持续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若干思考①
数控加工专业资源库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去图书馆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