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多模式CT法判定超时间窗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效果

2021-06-22闵敬亮周星辰束汉生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2期
关键词:蚌埠入院血管

闵敬亮,周星辰,张 辉,王 昊,杨 光,束汉生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安徽 蚌埠 233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的人数约占脑卒中患者总人数的80%[1]。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恢复血流及挽救缺血半暗带。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于在时间窗内的此病患者,临床上应在确认其符合相关标准后尽早对其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或溶栓治疗[2]。对于超时间窗的此病患者,临床上通常需要对其进行较为严格的影像学评估,以确认其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如何有效地筛选出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超时间窗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是目前临床上研究的热点[3]。本文对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65例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用多模式CT法判定超时间窗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65例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1)年龄在18~80岁之间;2)经头颅CT检查被排除患有脑出血;3)经头颈CTA检查被确诊患有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4)入院时NIHSS评分不低于4分[4];5)其本人及其家属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1)入院前mRS评分≥2分;2)近1个月内有手术史或严重的脏器出血史;3)对碘剂过敏;4)血小板计数低于105/mm3;5)进行头颅CT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存在大面积脑梗死;6)预期生存时间短于1年。根据发病至接受血管穿刺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超时间窗组(发病至接受血管穿刺的时间为6~9 h,30例)和时间窗内组(发病至接受血管穿刺的时间在6 h以内,35例)。在超时间窗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其年龄为40~80岁,平均年龄(59.63±8.6)岁;其中合并房颤的患者有8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有12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9例;其入院时NIHSS评分平均为(12.1±2.2)分。在时间窗内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其年龄为41~79岁,平均年龄(60.12±8.3)岁;其中合并房颤的患者有9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有15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11例;其入院时NIHSS评分平均为(12.8±2.6)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等一般资料相比,P>0.05。

1.2 研究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判定时间窗内组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方法是: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头颅CT检查和头颈CTA检查,确认其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条件如下:1)CT平扫显示责任区域未见低密度梗死灶;2)CTA扫描显示责任血管闭塞。采用多模式CT法判定超时间窗组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方法是: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头颅CT检查、头颈CTA检查和CTP检查,确认其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条件如下:1)CT平扫显示责任区域未见低密度梗死灶;2)CTA扫描显示责任血管闭塞;3)CTP扫描显示责任区域存在明确缺血半暗带。对两组患者中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均进行血管内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异位栓塞、症状性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其中mRS评分≤2分患者的占比。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异位栓塞、症状性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其中mRS评分≤2分患者的占比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例(%)]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可显著降低其残疾率、死亡率,提高其生活质量[3]。有研究指出,对于在时间窗内的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临床上应在排除其出现脑出血的情况下尽早对其进行血管内治疗,以恢复其脑血流灌注,挽救其缺血半暗带,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4]。对于超时间窗的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临床上通常需要对其进行较为严格的影像学评估,以确认其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有研究指出,脑缺血病灶可分为中心梗死区、弥散异常区、灌注异常区和最外层良性血供减少区[5-6]。相关的研究表明,对于超时间窗的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可根据其CTP检查、SWI检查等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判定其是否适合进行再灌注治疗[7]。吴燕敏等[8]在临床研究中应用多模式磁共振法评估超时间窗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然后对筛选出的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对这些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但有研究指出,进行磁共振检查的耗时较长,且需要患者具有较高的配合度。因此,此检查的临床应用相对受限。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异位栓塞、症状性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其中mRS评分≤2分患者的占比相比,P>0.05。

综上所述,用多模式CT法判定超时间窗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蚌埠入院血管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血管里的河流
最伤血管的六件事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
血管
你的血管有多长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
多因素可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