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防风四物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2021-06-2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
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
郭 樱 杨玉峰 胡文娟 刘少芬 钟玲玲(深圳 518033)
提要 目的:研究乌梅防风四物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皮肤科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治疗组予口服乌梅防风四物汤治疗,日1剂,早晚饭后分2次温服;对照组予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每次1片(5 mg),日1次。2组均用药8周。结果: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治疗组平均值为(1.95±1.218),对照组为(4.65±0.949),P=0.001,2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对比2组患者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P=0.003,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第12周对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组复发6例,对照组复发14例,P=0.039,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乌梅防风四物汤可有效改善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是由多种因素作用引起的局限性水肿反应,伴随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介质释放,最终导致皮肤黏膜血管充血水肿、风团形成。本病具有骤然发病、迅速消退、退后不留痕迹、风团不超过24 h、伴随剧烈瘙痒等特点,而慢性荨麻疹通常病程超过6周,因其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早日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十分紧迫。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常用药物为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制剂等为主,对于慢性荨麻疹效果较为局限,而且通常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症状,大大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中医治疗有着疗效显著、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少、预后良好等特点,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有着明显优势。笔者运用自拟方乌梅防风四物汤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病例均来自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皮肤科就诊的荨麻疹患者,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平均年龄(32.08±9.17)岁;平均病程(23.95±10.49)个月;对照组平均年龄(33.80±9.67)岁,平均病程(20.10±12.17)个月。对比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1]:红色或苍白色风团,骤然发作,伴随剧烈瘙痒,24 h内消退,退后不留痕迹,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周。
1.3 纳入标准 ⑴符合荨麻疹诊断标准;⑵愿意全程配合治疗并执行医嘱;⑶无精神及认知障碍。
1.4 排除标准 ⑴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⑵12岁以下儿童;⑶近3个月内系统应用过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药物或免疫制剂者;⑷严重肝肾疾病及其他影响用药的慢性内科疾病患者;⑸急性荨麻疹、物理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口服乌梅祛风四物汤加减:乌梅、防风各10 g,五味子5 g,生地黄15 g,当归、白芍各10 g,鸡血藤15 g,甘草5 g。夜间瘙痒影响睡眠者,加首乌藤、酸枣仁各15 g;乏力易疲倦者,易生地黄为熟地黄,加黄芪、党参各15 g;舌质偏红者,去白芍,加牡丹皮、赤芍各10 g;烦躁口苦者,加柴胡、黄芩各10 g;遇热瘙痒加重者,加桑叶15 g,菊花10 g。日1剂,分早晚饭后1 h 2次温服,4周为1疗程,连续用药2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UCB Farchim S.A.瑞士,国药准字H20150522),每日睡前1次,每次1片(5 mg),4周为1疗程,连续用药2个疗程。
2.3 健康宣教 治疗前对2组患者进行宣教,用药期间应忌食海鲜、牛羊肉、菇类、笋类、野菜、韭菜、榴莲、芒果、菠萝等发物,作息规律,勿熬夜,治疗8周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疗效,第12周随访患者复发情况。
3 观察指标
3.1 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标准 采用欧洲UAS评分[2]标准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具体评分方法详见表1。
表1 UAS评分标准
3.2 疗效评判标准 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00%。根据SSRI评价总体疗效。疗效评估标准:痊愈,SSRI≥90%;显效,60%≤SSRI<90%;好转,30%≤SSRI<60%;无效,SSRI<3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人数/总人数×100%。
3.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5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2组UAS积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2组临床疗效、复发情况比较用χ2检验。
4 结果
4.1 2组治疗前后UAS评分情况 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UAS评分,治疗组平均值为(10.45±2.183),对照组为(10.80±1.951),2组无明显差异(t=-0.756,P=0.381﹥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平均值为(1.95±1.218),对照组为(4.65±0.949),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2组间对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t=-11.058,P=0.001)。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8周后,2组患者疗效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2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详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情况 (例)
4.3 2组随访复发情况比较 第12周随访2组患者复发情况,治疗组复发6例,复发率为15.0%;对照组复发14例,复发率为35.0%,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9<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详见表3。
表3 2组复发情况比较 (例)
5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门诊很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一般认为该病是由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引起。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表明[3-4],本病还可能与IgE及其受体的自身抗体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Th1/Th2细胞亚群失衡、凝血异常、慢性感染、微生物感染、假性变应原、维生素D缺乏、精神因素、遗传机制等多种因素有关。西医治疗首选抗组胺药物,该药物通过拮抗组胺受体发挥作用,其他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奥马珠单抗、环孢素等。但西药治疗通常需要长期维持治疗,且价格昂贵,副作用大,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中医学对荨麻疹早有认识,称其为“瘾疹”“赤白游风”“风疙瘩”,《医宗金鉴》对本病的记载十分形象:“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种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一般认为其病因在于风邪乘虚袭表,风邪游走肌表,即发风团。慢性荨麻疹多由急性荨麻疹发展而来,往往持续数年,迁延不愈,风邪入里,以致精血暗耗,血虚风燥,经脉不利。故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风胜、血虚、血瘀,治疗以祛风养血活血为主。
笔者临床运用乌梅防风四物汤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满意,本方由乌梅四物汤和过敏煎化裁而来。乌梅四物汤是清代医家刘鸿恩的常用方,他因善用乌梅而自称为“知梅学究”,其著作《医门八法》中记载道:五脏之病,以肝为贼。而治疗肝虚,以敛肝为先。何物最能敛肝?乌梅也。他根据《素问·脏气法时论》之说,并受张仲景肝病“补用酸”的启发,特选酸味之品为重任,而酸味之中,以乌梅为最,认为乌梅“最能补肝且敛肝,用于阴分药中,功效最大”。称乌梅为“排难解纷之佳土,肝木脾土之救星”。乌梅四物汤乃刘氏最常用的乌梅用方,恐四物汤之川芎燥热动血,而以乌梅代之,增强补肝敛肝的作用,特取名“乌梅四物汤”,具有敛肝阴、顺肝气、养肝血的功效。乌梅味酸,能补肝敛肝。过敏煎是已故医家祝谌予老先生的名方,临床应用于各种过敏性疾病[5-6],疗效显著。全方仅由4味药物组成: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看似平淡,却立意深远,全方有散有收,有补有泄,寒温并用,阴阳并调。银柴胡甘寒益阴、清热凉血;乌梅酸化阴,涩敛肺;防风辛温散邪,五味子益气敛肺,防风与五味子一辛一酸,一散一收,配伍可谓精良。
本研究中的乌梅防风四物汤,由乌梅、防风、五味子、生地黄、当归、白芍、鸡血藤、甘草组成。《内经》云:“诸痒皆属于风。”荨麻疹发作时骤起骤消,来去无踪,退后不留痕迹,这些都属于“风”的特点,风盛则木气自伤,风木动则疏泄妄作,故用乌梅大生木液温养木气,木和则风静, 并以防风之辛温,祛风散邪。《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五味子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防风与五味子犹如文武二将,驱邪不伤正,扶正不敛邪。古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善治荨麻疹者,必当熟谙此理。而四物汤则是养血活血的基础方,笔者易熟地黄为生地黄,避免熟地黄过于滋腻,影响药效,而取生地黄之清热凉血之效,并减去辛燥之川芎,加鸡血藤活血补血,起到凉血活血的效果。全方疏泄与收敛共施,辛温与酸甘并用,共奏养血活血、祛风止痒之功。
吴贤波等[7]通过研究发现乌梅、防风相配伍,可明显增强抑制脱颗粒作用,减少肥大细胞PAR-2 表达,这可能是乌梅、防风配伍产生抗过敏的作用机制之一。因此,乌梅、防风对变态反应性疾病、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等,有确切疗效,为医家必用之品。四物汤也有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这些可能是本方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基础。综上所述,乌梅防风四物汤可有效改善慢性荨麻疹的瘙痒症状,减少风团的面积、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