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案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
2021-06-22姚丹丹
姚丹丹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小儿外科 南阳473000)
腹股沟疝为临床常见小儿外科疾病之一,多发于男性患儿,腹内压力增高、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是发病的主要因素[1]。小儿腹股沟疝并非由腹壁肌肉薄弱导致,因此,大多数患儿仅需高位结扎疝囊即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2]。近年来,腹腔镜单一部位手术被广泛应用于小儿腹股沟疝中,其中经脐单切口腹腔镜内环缝扎术与单孔腹腔镜疝钩针法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为临床常见两种类型,均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不留瘢痕等优势,但手术方式哪种更好临床存在一定争议[3~4]。本研究将上述两种手术方式应用于腹股沟疝患儿中,旨在对比其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5例腹股沟疝患儿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观察组男35例,女8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2.36±0.79)岁;体质量9~24 kg,平均体质量(15.23±2.41)kg;其中单侧疝30例,双侧疝13例。对照组男36例,女6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2.41±0.76)岁;体质量9~25 kg,平均体质量(15.26±2.38)kg;其中单侧疝28例,双侧疝1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1)经彩超诊断为腹股沟疝;(2)处于急性嵌顿期;(3)疝环口直径<15 mm;(4)经术前评估可耐受手术治疗;(5)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均完整。排除标准:(1)滑动性疝;(2)凝血功能障碍;(3)合并严重先天性疾病;(4)入院前1周存在呼吸道感染等其他内科疾病;(5)合并其他伴随疾病需联合手术治疗。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接受经脐单切口腹腔镜内环缝扎术,术前4~8 h禁食、禁饮,排空膀胱,给予患儿气管插管,全麻,取头低足高仰卧位,于脐环作长约1.2 cm弧形切口,置入多通道套针,建立人工二氧化碳(CO2)气腹,气腹压力设置为8~10 mm Hg,置入腹腔镜详细探查腹腔、腹股沟疝、两侧内环情况,经操作孔置入抓钳及持针器,采用2-0带线缝合针对内环口处腹膜实施环形缝合,关闭内环并打结,剪断结扎线,取出缝针(男性患儿术中操作需避开精索及输精管)。详细探查,确认无出血后,排空气腹,撤出套针,缝合脐部切口。
1.3.2 观察组 接受单孔腹腔镜疝钩针法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术前准备工作同对照组,于脐下约0.5 cm位置作切口,置入5 mm套针,建立人工CO2气腹,气腹压力设置为8~10 mm Hg,置入腹腔镜详细探查腹腔、腹股沟疝、两侧内环情况,采用尖刀片将内环体表面横纹处皮肤刺破,取钩挂2-0双股丝线的疝钩针,穿刺腹壁至内环口前壁腹膜外,潜行于内环口内侧,不穿破腹膜层,剥离输精管、越过精索,必要时注水辅助分离(女性患儿经子宫圆韧带下方越过),于输精管、精索间穿透后腹膜6~8 cm,伸出疝针内芯,对疝针角度进行适当调整,脱离钩挂丝线,将结扎线留置在腹内,将疝钩针缓慢回缩至内环前壁腹膜外,再潜行于内环口外侧腹膜外,不穿破腹膜层,越过精索、剥离输精管由后腹膜预置结扎线穿刺点进入腹腔,伸出疝针内芯,钩挂预置线环回缩卡牢,回缩预置结扎线至腹膜外间隙,经前腹壁穿刺通道带出体外结扎关闭内环,使双股结扎线于腹膜外结扎疝囊,于内环口前壁腹膜外间隙、腹壁肌层下埋置线结。详细探查,确认无出血后,排空气腹,撤出套针,缝合脐部切口。
1.4 观察指标(1)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2)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腹股沟血肿、疝块复出或鞘膜积液、线结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观察组对照组t P 43 42 12.26±2.15 36.42±4.59 31.193 0.000 5.48±1.43 14.72±2.56 13.916 0.000 3.02±0.75 4.29±0.93 6.938 0.000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腹股沟疝主要指腹腔内脏器向外突出于皮下,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部分患儿可伴有疼痛症状,手术是临床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主要方式,开腹手术是临床传统常用手术方式,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缓慢,且并发症相对较多,未能达到理想临床效果[5~6]。
近年来,微创技术发展迅速,腹腔镜技术被逐渐应用于腹股沟疝患儿中,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恢复迅速等优势,已成为首选手术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提示与经脐单切口腹腔镜内环缝扎术相比,单孔腹腔镜疝钩针法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究其原因在于,经脐单切口腹腔镜内环缝扎术需在内环口缝合结扎,术中所使用的带线缝针尖锐且细小,腹腔镜下缝合时极易对精索、输精管及周围血管产生损伤,增加出血风险;此外,该术式在使用缝针缝合腹膜时不能保证进针点与上一出针点完全重合,尤其在靠近精索、输精管缝合时,为减少周围组织损伤极易出现跳针现象,从而出现腹膜间隙遗漏情况,增加术后复发风险[7~8]。而腹腔镜下单孔腹膜外结扎术操作更加安全,该术式术中采用勺状钝性针头,对腹膜实施钝性剥离,可有效减少对髂血管、精索、输精管等组织损伤,副损伤发生率较低,术后血肿发生风险较低,尤其注水分离技术可增加游离血管安全性[9~10]。除此之外,单孔腹腔镜疝钩针法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手术过程中要求结扎线始终潜行于腹膜外间隙,且疝钩针穿刺腹膜进针点与出针点需完全一致,可确保内环腹膜在腹膜外层完整结扎,避免遗留间隙[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均较少,但经脐单切口腹腔镜内环缝扎术线结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该术式要求在同一腹壁通道完成疝钩针进出针,并于腹膜外间隙层埋置线结,而小儿腹壁相对薄弱,难以完全埋置所致。临床可将双股结扎线分别结扎,确保线结完全埋置于肌层下的腹膜外间隙,从而减少线反应。
综上所述,经脐单切口腹腔镜内环缝扎术与单孔腹腔镜疝钩针法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均为临床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有效方法,两种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其中腹腔镜下单孔腹腔镜疝钩针法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