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Hcy、血管内皮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2021-06-22杨璐玥
杨璐玥
(河南省汤阴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汤阴456150)
妊娠高血压是指妊娠20周后出现血压升高的现象,是妊娠期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多以蛋白尿、高血压、水肿为主要表现,多见于初产妇。本病发病急,若不及时治疗实施干预可危及患者及胎儿生命[1]。临床治疗妊娠期高血压主要采用药物干预,硝苯地平以及小剂量阿司匹林是两种常用药物。硝苯地平作为一种钙拮抗剂,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动脉,可有效抑制血管痉挛,降低血压。但单一药物治疗效果尚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可有效缓解疼痛,预防血栓、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出现。临床为保护胎儿正常发育,在孕妇使用时多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本研究旨在探究硝苯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83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妊娠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2)单胎妊娠;(3)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药物存在过敏禁忌证;(2)合并心、肾、肺功能不全;(3)合并妊娠糖尿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3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年龄21~30岁,平均年龄(26.41±2.44)岁;孕周23~30周,平均孕周(25.78±1.25)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22.4~30.6 kg/m2,平均BMI(27.15±1.11)kg/m2。观察组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26.44±2.45)岁;孕周22~31周,平均孕周(25.81±1.24)周;孕前BMI 22.1~30.3 kg/m2,平均BMI(27.17±1.12)kg/m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吸氧、降压、利尿等常规治疗,以及饮食指导,生活作息调整等常规干预。对照组接受硝苯地平片(国药准字H20068147)饭后温水口服,10 mg/次,2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63020201)口服,50 mg/次,2次/d。两组患者连续用药1周。
1.3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以患者治疗后蛋白尿、血压水平恢复至正常区间内为显效;以患者治疗后蛋白尿、收缩压、舒张压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为有效;以患者治疗后蛋白尿、血压水平无改变,甚至升高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凝血功能:采取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希森美康CA1500型)检测患者降钙素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采取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比浊法检测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欧科HF-24型)检测血清Hcy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导入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5.85%。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7.406 1,P=0.006 5)。
2.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PT、APTT水平高于治疗前,FIB水平下降,观察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较对照组变化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FIB(g/L)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PT(s)治疗前 治疗后APTT(s)治疗前 治疗后41 42 t P 10.11±1.04 10.12±1.07 0.043 2 0.965 7 12.37±1.14*15.44±1.52*10.390 3 0.000 0 22.57±1.44 22.59±1.46 0.062 8 0.950 1 26.84±1.56*33.71±1.64*19.545 4 0.000 0 6.14±0.87 6.15±0.83 0.053 6 0.957 4 5.43±0.67*4.49±0.69*6.294 6 0.000 0
2.3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及血清Hcy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ET-1、Hcy水平低于治疗前,NO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ET-1、Hcy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及血清Hcy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及血清Hcy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NO(mmol/L)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ET-1(ng/L)治疗前 治疗后Hcy(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41 42 t P 97.41±6.54 97.45±6.57 0.027 8 0.977 9 72.37±5.14*61.41±5.52*9.356 1 0.000 0 23.57±3.64 23.61±3.66 0.049 9 0.960 3 18.84±1.46*12.51±1.44*19.885 7 0.000 0 506.14±50.87 516.15±50.63 0.898 4 0.371 6 655.43±60.67*734.69±60.79*5.944 6 0.000 0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我国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率高达9%,是孕妇的常见并发症[3]。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发展为病理性妊娠,引发孕妇早产、胎儿窘迫、胎儿窒息、死胎等不良母婴结局。临床认为妊娠高血压发病原因与免疫失衡、氧化应激等因素有关,妊娠成功的关键是母体免疫耐受能力,母体妊娠免疫耐受能力过低,会引发妊娠高血压的出现;同时滋养细胞或胎盘缺血也是影响其妊娠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初产妇羊水过多是宫颈内压力升高,引发滋养细胞、胎盘缺血,血管痉挛,升高血压,最终导致胎盘功能障碍;此外母体内氧化和抗氧化功能失衡,降低孕妇抗氧化能力,促使胎盘再灌注、缺血发生,促使血压升高。目前临床治疗以降低血压、缓解血管痉挛为主。硝苯地平作为妊娠高血压常用药物,通过扩张血管,松弛血管平滑肌,可抑制乙酰胆碱释放,有效控制血压升高;同时可以通过对钙离子的拮抗作用,降低心脏负荷,改善患者高凝血状态,降低凝血酶活性,改善妊娠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但是单一药物治疗对于凝血功能改善效果并不理想。阿司匹林作为抗凝药物,具有显著的消炎镇痛、抗炎作用,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可预防血管血栓形成,降低血压。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凝血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Hcy水平优于对照组。PT是检测外源凝血系统重要的凝血因子,反映凝血酶原以及血浆因子活性;APTT是检测内源凝血系统的主要指标,反映患者机体内凝血因子水平;FIB作为一种凝血因子,反映机体凝血和止血功能;NO是由血管内皮生成的舒血管因子,ET-1是血管内皮生成的缩血管因子;Hcy是胱氨酸和蛋氨酸的一种代谢产物,其水平异常升高会引发患者高血压,甚至突发心脑血管疾病[4]。通过硝苯地平对钙离子的特异性抑制,可阻断血管细胞壁钙离子释放,控制血钙流失,进而有效扩张外周血管以及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循环阻力,改善机体内血液循环,预防血栓的出现,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恢复血管内皮功能[5]。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可避免血小板发生聚集形成血栓,同时降低血管敏感度,有效扩张动脉血管,降低血管压力,加快机体血液循环,有效改善妊娠高血压患者的高凝状态,促进患者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硝苯地平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更有效治疗妊娠高血压患者,通过硝苯地平钙离子拮抗剂控制机体内血钙流失,联合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改善临床症状。本研究实验与赵倩[6]学者研究实验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硝苯地平可以有效治疗妊娠高血压患者,通过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