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防治探究
2021-06-22李永江
李永江
(贵州众益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贵州贵阳 550000)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绝对贫困已然消除。在新的历史时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伟大战略成为当前奋斗的目标及工作的重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在乡村振兴的新背景下,乡村发展势必会再次迎来新的变革[1]。不同地域的乡村也会根据自身特点转变升级原有的发展模式,寻找立足于自身全面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力求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1 乡村振兴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农”工作始终被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令全世界为之赞叹的成效,脱贫攻坚也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新的改革发展时期,国家立足乡村发展现状,聚焦乡村发展短板,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发展,提出了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覆盖党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战略的总要求、推进实施战略的具体举措,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要求全面加快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进程[2]。要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需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提高乡村基础服务水平,传承乡村文化基因。二是发挥乡村本土特色优势,构建乡村产业经济。三是全面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培育高素质劳动力。四是因地制宜,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同时全面保护并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特色生态。
2 贵州乡村生态与经济环境概况
2.1 地貌特征及生态环境现状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矿产资源与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势西高东低,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3]。境内地貌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4种基本类型为主,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植被类型主要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河谷地区发育了沟谷季雨林和具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喀斯特地区为钙质土植被,境内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存活有大量各级各类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4]。以喀斯特地貌为基础构建的各类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弱,恢复时间较长,在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空间分布中属于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土地与草地退化,耕地减少,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地质灾害频发,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降低及各类生态系统破坏等。
2.2 经济发展及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贵州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乡村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状况,使当地的经济格局具有地域特色。从发展历程来看,农业生产积极向好、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服务业提速较快。从全国经济发展来看,发展水平较落后、发展方式粗放。作为资源储量丰富的省份,其乡村各类资源禀赋不均匀、开发难度较大、开发方式粗放、利用率较低。资源开发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制约乡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乡村各类文化基因的传承。
2.3 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概况
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贵州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不完善,服务水平低。省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导致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少数农村没有完全覆盖教育与医疗设施,乡村地区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差,公路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水平落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耕地面积小,耕作现代化水平落后,农产品产量小、品质低等原因使得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当前乡村产业发展方式逐步向工业及服务业转变[5]。
3 贵州乡村振兴实践
3.1 产业振兴与绿色发展
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产业的支撑,不同地区的乡村,资源储备并不相同,探究本地的资源特性并合理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寻找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强化招商引资,可为本地产业水平提高提供动力。近些年来,依托乡村资源禀赋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成为乡村发展的主要模式,如依托旅游资源的生态旅游乡村建设等。经济要发展、产业要振兴,发展之路须走绿色发展之路,从而同时取得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传承乡村特色文化基因
乡村全面振兴的考核指标离不开居民幸福感的全面提升,要使乡民收获感、幸福感得到提升,需要大力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及提升服务能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教育培训、公路等民生工程建设。[6]贵州属于多民族省份,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与传承,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遗产与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有效识别传统村落文化的特征,甄别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困境,探索文化传承模式,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的有效传承,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3.3 劳动力素养与专业技能全面提升
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与专业技能,可有效助力乡村经济全面发展,但劳动力素质的培养并不能仅通过简单的培训来实现。因此,可根据本地人才需要,兴办各类技能培训班,强化技能宣传与培训,通过开设文化夜校等方式提升劳动力文化素质。另外,专业人才引进也十分重要,可通过出台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优待政策来吸引外来人才驻村。通过长时间的培养与引进,大幅度提高当地劳动力质量。
3.4 乡村特色生态环境全面构建
乡村特色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中因地制宜逐渐形成的有机循环体,包括乡村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及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以特色产业为引导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全面规划建设乡村各类基础设施,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水平,营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乡村生态环境的构建需要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走生态化绿色发展的道路,打造生态农业,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境内有些乡村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在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需要着力解决,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协同推进,因地制宜形成新的生态景观[6]。
3.5 建立高效服务型的乡村基层组织
乡村基层组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及制度支撑,建立高效服务型的乡村基层组织需要建立健全乡村基层组织机构,提升乡村基层组织的组织能力及提高服务效率。以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组织建设,激发乡村各类组织活力,提升乡村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凝聚乡村振兴的整体合力,落实乡村振兴各项政策,创新发展服务方式,深化各项涉农经济改革,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实现乡村组织振兴,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4 基于乡村振兴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大力发展当地经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及各类产业的全面开拓与建设,这一系列的举措势必会带来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依据贵州乡村地区资源环境现状及产业发展情况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如表1所示。
表1 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类别
通过分析可知:乡村全面振兴将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既有农业污染,又存在工业与生活污染,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穿插渗透,还可能会有部分城市污染向乡村转移,这将造成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恶化,乡村居民生活环境质量降低。
4.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贵州地区可溶性碳酸盐岩面积非常大,分布十分广泛。喀斯特地貌区,地形结构复杂,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存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差的特点。乡村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将导致大量的土地占用及水土流失,引发地质灾害[7]。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会改变当地的景观风貌,造成植被破坏,动物栖息地遭受破坏或碎片化,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损失,最终导致生态系统逐步退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还会导致土地类型及地形地貌改变,土地塌陷严重,造成耕地减少,农产品产量降低。
4.2 水环境污染分析
贵州地区水资源量丰富,水资源保护区较多。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及养殖业的兴起,水环境污染将会日益严重,不同行业产生的水污染因子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行业产生的水污染因子汇总表
由表2可见,主要污染物来源于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及工业企业运营,而且存在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属于持久性污染物,毒性大,不能被生物降解,具有生物累积性,可通过食物链直接威胁高等动物及人类健康。某些有益的金属元素浓度超标后会有剧烈的毒性,使动植物中毒,因此,重金属污染需要被高度重视。
4.3 大气环境污染分析
大气环境污染主要源自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其污染物成分复杂,不易被大气净化,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危害较大。其污染物一般为:TSP、SO2、NOX、CO、VOCs、含重金属粉尘、恶臭气体(NH3、H2S)等。大气污染程度还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及地形或地面复杂状况有关,与植被覆盖情况有密切联系。山区夹谷地带会形成热力环流,如山区的山谷风等,会影响到该地区的大气自净能力,加剧大气污染状况。大气污染严重损害人类及动物健康,对人体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4.4 乡村土壤环境污染分析
土地资源是乡村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土地资源的价值主要由土壤的质量来决定。含有重金属的粉尘随雨水进入土壤,最终被土壤吸收沉淀;酸性气体污染物形成酸雨进入土壤,改变土壤pH,增强重金属活性与迁移能力,加剧土壤污染;随着农业及养殖业的大力发展,各类农药的使用不仅直接污染土壤环境,而且不同性质的农药甚至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更大毒性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可能会影响到农产品安全;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太差,也可能会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
4.5 固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随着乡村产业规模的扩大,固废的产生量呈上升态势,主要类型包括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及农业废弃物。固废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固废乱扔进入自然界危害生态环境,导致景观环境受损。在乡村地区,农业废弃物乱堆乱放占用大量耕地,就地焚烧处理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污染空气。乡村居民生活垃圾乱扔进入河流影响水体质量和环境功能,生活垃圾转运等环节产生恶臭气体及渗滤液等均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乡村工业企业产生的工业固废成分复杂(有些工业固废属于危险废物),对环境的危害很大。
5 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策略
5.1 明晰环保监管责任,加大乡村环保执法力度
我国环保法律法规健全,但在农村地区并没有得到有力的执行。乡村地区面积大、村民居住分散、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污染源隐蔽、环保执法人员数量不足,这些都造成乡村地区环保执法较为宽松,也助长了某些不法分子的违法侥幸心理。当前乡村环保监管的部门较多,如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卫生等部门,这种监管状态造成部分领域监管缺失、缺乏合力。因此,各部门应明确环保监管责任,加大监管与执法力度。在履行监管职责当中,若发现违法行为已然超出执法范围,应及时报负有监督权限的部门处理,需要联合执法的,积极组织联合执法,避免视而不见、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
5.2 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乡村环保防治现代化
乡村产业发展及各类设施建设要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即“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乡村建设需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控制畜禽散养规模,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发展。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乡村面临的环境问题很多,为保证生态环境质量能实现可持续性向好发展,需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农村各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治理,采用经济稳定的污染物处理技术,提高处理现代化水平;优化升级农业养殖业结构,推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接洽县级以上环保数据平台,实现乡村污染物产生、排放和治理及各类环境要素质量状况实时进入大数据平台,开拓环保公众参与渠道。
5.3 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实现全民参与环保
环保的根本宗旨是为了服务居民,目前看来乡村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普遍较低,环保意识普遍较差。今后需通过各种方式使乡民参与环保知识学习,对中小学学生加强环保知识学习,同时将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灾害性事故的后果植入人心,将环保法律法规不断进行宣传,提高农民自主环保的知识水平。如可以委派业界专业人士进入乡村开展环保讲座,从环保法律法规、环保知识、常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及污染的危害性等方面进行讲解,使环境保护深入人心,乡民更加珍视自己的生活环境。为了真正实现全民参与,可以建立乡民举报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激励机制,通过激励制度鼓励乡民举报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5.4 加强重点污染源与污染物的监管,严控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
对于大多数乡村,污染源来源于工业企业、矿产开发及大中型养殖场等,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重点污染源进行重点监管。此类建设单位需严格遵守环保“三同时”制度,做到项目运营后环境质量能达到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污染物排放能达到相应的污染排放标准,并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进行污染排放,可以将污染排放情况接入县级以上环保数据平台进行实时监管,不定期地开展环保风险排查,从而全面监管重点污染源。另外,重点污染物的排放也应引起重视,当下城市工业污染向乡村转移或部分工业单位未入驻工业园区,这些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如第一类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这些污染物进入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需要对排放重点污染物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并设置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对排放达标及总量达标等多方面进行监管。
5.5 增加乡村环保资金投入,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环保治理作为民生工程,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中应受到重视。环保投入需要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增加环保资金和设施的投入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保障。乡村地区作为环保投入薄弱的地区,必须通过多途径扩大环境保护资金渠道来源,吸纳各类资金参与环保设施建设,共同建设垃圾集中收集及转运设施、乡村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或焚烧厂、农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