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融媒体时代典型报道影响力
——以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老支书和他的录音带”报道为例
2021-06-22钟兰花
文_钟兰花
典型人物报道,历来是党媒突出的传统优势。好的典型报道,不仅具有“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而且还能提升媒体自身的影响力,提高地方的知名度。融媒体时代,如何使这一传统优势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关于上虞区长塘镇桃园村首任党支部书记冯百忠和他的录音带的报道,由1篇主打通讯、4篇反响报道、3篇评论文章和1个人物故事专版组成。这组报道紧扣建党百年这一时间节点,契合推进共同富裕这一时代大势,在主题上抓得准,在内容上挖得透,在传播上做得实,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活教材”,为融媒体时代提升典型报道影响力提供了有益启示。
抓准:在基层发现典型,与时代同频共振
典型人物是时代精神的标杆,具有正向的社会价值。但现实中为什么一些典型报道难以打动人?一个重要原因是过于依靠行政推动、依靠现成材料来宣传典型。如果我们能够发现那些具有鲜明时代感、契合当下价值意义的典型人物,深入了解挖掘,这样的典型就会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交汇。在此大背景下,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组织旗下各平台记者,深入基层挖掘契合时代主题的好题材、好典型。
冯百忠老支书和他的录音带的故事,是上虞事业部记者范文忠在一次采访中发现的。他了解到长塘镇桃园村首任党支部书记冯百忠留下了一盒33年前录制的老式录音磁带,录音内容既有冯百忠对当年艰苦奋斗历史的回忆,又饱含了其对子女后辈处世为人的谆谆教诲。2021年5月11日,《绍兴日报》社会版刊登了范文忠采写的题为《一盒录音带牵出“红色记忆”》的报道。但刊发后,总觉得意犹未尽:老支书录音带里讲到的那些故事,能否还原得更加完整?村里的继任者们又是如何践行老支书遗愿的?能否把老支书挖掘、塑造成为一个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总编辑单滨新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题材的不同寻常,决定深度挖掘报道冯百忠老支书事迹。6月中旬,在其策划和部署下,由绍兴日报、电视新闻综合频道、广播新闻综合频率骨干记者组成的全媒体团队,走进长塘镇,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证实了这一题材的宝贵。这位老支书,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带领村民艰苦创业,最终实现了让村民都能吃饱饭的目标,也把村庄建设成了当时上虞的样板村,他给后人留下的“把村庄建设好”的嘱托,激励桃园村后继的“当家人”一任接着一任干。反复聆听录音带,实地寻访当事人,老支书心忧家国、矢志为民、克己奉公、艰苦朴素的创业故事一幕幕呈现在眼前。冯百忠老支书,正是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于是,我们正式制订了采访和报道计划。
挖透:以细节增厚典型,以规模扩大影响
有了好题材,如果不注重表达方式的创新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再好的题材也发挥不了应有价值。在报道典型人物时,一定要充分展现“脑力”和“笔力”,找准典型人物先进性与新闻性的结合点进行深入挖掘,把典型人物的事迹(包括几十年前的事)写出新意,把典型人物(包括去世了的人物)写得鲜活生动,使典型报道有分量、吸引人。
采访要深入细致。一些典型报道之所以容易给人“假大空”的感觉,与采访不深入有密切关系。我们根据前期走访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在当地镇村的帮助下,列出了一份长长的采访名单,包括镇村干部、历任桃园村党支部(党总支)书记、老党员、村民和冯百忠家人等当事人、知情人。根据名单,我们一一上门,以聊天式的采访,引导他们回忆,最大限度地还原老支书的事迹,不拔高、不虚造。
内容要精雕细琢。典型报道靠事实说话,而事实要靠细节来打动人。在报道中,无论是造“饭团水库”让村民吃饱饭,还是带头迁祖坟、带头要求火葬,或是用一套农具给女儿做嫁妆,我们都用大量细节把事迹讲透讲活,使老支书的形象有血有肉,引起读者共鸣。同时,我们一遍遍地取舍素材,把最能反映老支书精神价值意义的事迹保留;一遍遍地修改稿件,力求整个报道精要而流畅,主题鲜明,真实客观。
传播要立体多元。融媒体时代,多种媒体和多种新闻手段互补互动,才能使整个报道多姿多彩,广泛传播。我们发挥中心旗下拥有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平台的优势,不仅在纸媒上作了较大规模的报道,而且在广播和电视上推出专题,在新媒体开设集纳式的专题,力求多元呈现。6月30日,《绍兴日报》刊登通讯《桃园村,一盒录音带的回响》,并配以短评《永远的声音》;7月1日,绍兴新闻综合频道《全媒体时空》栏目播出专题片《一段33年前的原声,串起四任书记接力致富路》;7月2日,绍兴广播FM93.6新闻频率播出专题报道《一盒录音带的精神密码》。“越牛新闻”客户端开设“老支书33年前的录音带”专题,及时将报纸、广播、电视的报道集纳推送,进一步扩大传播效果。
《绍兴日报》关于“老支书和他的录音带”的部分报道版面
即便在纸媒上,我们也不拘于一种模式,而是通过通讯+评论+系列反响报道+故事汇的多种报道手段,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多品种的立体报道结构。继主打通讯后,7月5日、6日、7日、20日,《绍兴日报》又在头版推出《做个像百忠书记一样的好党员好干部》《这盒录音带,就是党史学习教育“活教材”》《一心为民,走好共同富裕路》《上虞组织开展向冯百忠同志学习活动》4篇反响报道,进一步扩大了“老支书和他的录音带”的影响力。7月19日至22日,《绍兴日报》又以《把“活教材”用好》《把接力赛跑好》《把共富路走好》为题,推出3篇“论学习基层党员干部好榜样冯百忠老支书”的评论员文章。7月22日,还整版推出《藏在录音带里的故事——追忆冯百忠同志事迹》,生动讲述了老支书的7个小故事。
实践证明,典型报道一定要打破常规、创新模式,不惜版面、集中报道,强势推出、做足做透,这样才能使其更迅速、更广泛地传播开来,产生更深刻的社会影响力、渗透力。
做实:既要运筹帷幄,又要动态推进
对于典型报道而言,既要精心策划,找准时机,渐进传播,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环环相扣,使传播效果最大化。在“老支书和他的录音带”这组报道的推出过程中,我们根据策划方案,抓住时间节点,推出多元报道,实现阶段性效果;同时根据报道进展情况和受关注程度适当调整策划方案,一层一层深化报道。
好的策划是前提。我们在正式定题前,先赴长塘镇进行了走访调研。掌握了实际情况后,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报道策划,确定了主题思想、报道基调、报道规模、报道形式、报道平台、采写人员等,给接下来的采访报道明确了方向。
把握刊播时机。冯百忠老支书是基层党员干部的好榜样、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关于他的报道,最好的时机就是“七一”前后。为此,我们选择了6月30日在《绍兴日报》上刊发通讯和短评,7月1日推出电视报道,7月2日跟进广播报道。在“七一”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前后,我们密集推出多平台的报道,形成了良好的声势。
坚持因时而变。“老支书和他的录音带”这组报道,我们经历了“调研——策划——采访——再策划——再采访”的多次反复。“七一”前后的全媒体报道刊播后,先是在上虞的基层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如长塘镇确定了“学百忠忆初心、扛使命担共富”学习教育主题,上虞区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也专门发文,决定开展向冯百忠同志学习的活动。根据这一情况,我们丰富充实了报道策划,组织记者再次采访,在绍兴日报头版推出4篇反响报道,从而推动全市掀起学习冯百忠老支书的热潮。
我们将人物事迹、媒体报道反响等内容以内参形式上报后,绍兴市委主要领导都作了肯定性批示,这为进一步扩大报道影响创造了条件。我们又及时调整策划,决定对老支书的事迹再挖掘、再宣传。再次深入采访后,在《绍兴日报》推出了3篇评论员文章,把为什么要学习冯百忠老支书、怎么学习冯百忠老支书讲深讲透;整版推出冯百忠的故事汇,通过7个生动而真实的小故事,更好地展现冯百忠老支书的精神品格和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