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解读一座城市的魅力和未来
2021-06-22沈从乐
文_沈从乐
作为一家城市大数据研究智库,《第一财经》内部孵化的新一线城市研究所通过整合各领域的城市商业数据和互联网数据,建立了探究城市发展未来的全新视角,也持续为地方政府的城市管理者和商业领域的城市开拓者输出数据服务。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孵化及成长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第一财经内部的孵化有其偶然性。2013年,“新一线城市”的概念就已经由《第一财经周刊》(现《第一财经》YiMagazine)提出。通过收集分析商业数据和现场调研采访,将一批“未来有可能成为新的一线城市”的中国城市定义为“新一线城市”。在杂志编辑部内部,“新一线”初期以栏目的方式运作,设定固定编辑,组织各行业条线的记者围绕不同主题展开报道及数据分析。
不同于多数杂志栏目长期以内容生产的组织模式存在,“新一线”的报道和数据分析等内容由于对地方政府和商业企业决策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内容团队综合判断认为持续的数据生产和积累才能巩固放大这种辅助决策的作用,因此决定成立固定的团队专门从事城市主题的内容生产和数据研究。
2015年7月,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正式以《第一财经周刊》内部IP孵化的形式组建团队。一年之内,团队结合当时互联网与大数据行业的发展背景,重新梳理了一套可面向中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大数据指标框架,定名为《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并面世发布。
这套指标以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商业数据、近20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为基础,从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一级维度,对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展开商业魅力指数计算。在这些城市中,评出15个新一线城市、30个二线城市、70个三线城市、90个四线城市和128个五线城市。
“新一线城市”的概念对于北上广深之外的头部城市,是一个在政府宏观统计数据之外的全新参考,便于理解各城市发展的实际水平,并描绘了城市人生活的真切状态,亦具有一定的标签意义。
同时,由于城市分级结果背后有足够的大数据支撑,它更像是一份城市体检报告,能够具体指出城市得分排名高低背后的原因,也能在不同城市之间实现数据指标的对标分析,从比较中明晰不同城市的优势与劣势分布。
《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自2016年起发布后,新一线城市研究所陆续接到不同城市、不同领域的政府研究部门以及一些商业机构的问询,了解我们的城市数据是否可以做定制化的咨询报告生产,或者是否可以支持数据采购。
从这些问询带来的反馈看,《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整合的城市商业及互联网大数据对于当前的政府决策及商业战略决策,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可以作为城市研究与比较分析的基础素材,或是原有城市分析模式的有力补充。
在这一背景下,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启动了数据咨询与智库服务模式,为城市地方政府提供整体性的数据分析报告,后来又逐步聚焦到通过数据分析手段,结合城市的具体治理场景,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案或对策建议。
截至目前,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承接了上海、成都、杭州、重庆、南京、天津、郑州、大连、昆明、呼和浩特等城市政府在发改、商务、住建、城市规划等领域内的大数据分析专题;也在地产、零售等领域为商业公司提供结合大数据应用的分析与咨询服务。
2020年,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全新上线了知城数据平台(www.datayicai.com)。在这个SaaS平台上,汇集了商业空间、产业空间、居住及基础设施空间、人口结构、交通网络以及城市宏观经济等领域的10亿规模跨领域数据库,数据覆盖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并可下钻至所辖2000余个区县,进一步实现了在多种场景下的城市大数据高效应用。
结合已成型的业务模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当前共有团队成员15人,融合城市规划、宏观经济、地理信息、数据分析、新闻传媒等多种专业背景,围绕城市咨询、商业研究、产品研发和数据技术等领域分工协作。不同功能模块的分组团队均聚焦大数据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创新应用,在城市规划治理、商业空间评估分析等场景中均有突破性成果。
“新一线”的核心业务场景
具体而言,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当前提供的城市大数据与数字治理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体检
《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是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作为城市数据研究智库的拳头产品。它于每年春季发布,在公共传播领域已累计获得10亿级流量的关注。已经连续6年坚持更新的这套城市评级体系,受到各城市政府及商业公司的高度重视,以较高认受度被广泛应用于众多机构的城市战略评估之中。
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涵盖了城市在商业资源、区位枢纽、人口活力、生活丰富度和创新及人才潜力等维度的综合性指标,再加之其广泛采用具备较高连贯性的大数据指标,相当于每年为中国各城市开展了一次综合全面的数据体检。
尤其是过去,各级地方政府基本只能针对辖区范围收集详细的数据指标,政府统计公报或统计年鉴等资料的数据动态性弱、对标难度大,城市管理者很少拥有可以进行同类城市之间横向对标比较的手段工具。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顺应这一需求,在知城数据平台上线了所有城市历年的城市商业魅力指数各维度得分与排名,并在平台上实现了单个城市的分析报告,以及多种分析视角的城市比较功能,以便于用户快捷方便地按需查询城市数据。直接导出的城市数据报告,就像是一份城市的体检报告,能够快速了解城市当前的发展优势和遇到的挑战。
同时,在每年发布榜单的指标维度基础之上,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也为有需求的地方政府提供《城市商业魅力竞争力分析报告》,全面分析评估当地在商业消费、人民生活、产业创新等领域的综合实力,并与其关注的对标城市拉通比较,分析优劣势。依据需要,研究团队亦可基于多元城市大数据,设定不同的对比视角,定制化搭建一套城市评估体系。这相当于在标准化的体检报告基础之上,针对个体提供更详细的报告解读和把脉诊断。
(二)城市专项数字治理
在城市整体数据指标的分析基础之上,不同的城市管理部门会依据具体的城市治理场景,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数字治理需求。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能够结合多源数据做交叉分析,评估城市在某些特定领域的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并提出对应的优化提升策略。比如城市的创新与产业发展、城市更新与转型、城市夜间经济发展、城市商圈与商业业态发展现状评估、城市地铁沿线开发及TOD发展评估、区域联系度及同城化发展评估等。
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和研究能力,采用数据辅助决策的思路,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也与城市地方政府一道共同创新提升数字化手段的治理水平。例如,在为成都提供夜间公共交通优化配置报告中,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调用了当地市民夜间出行及消费的大数据,描绘了城市的夜间活力区域,与当时的城市夜间公共交通服务范围相匹配之后,寻找出有客流价值的新开辟线路并提出建议。当地收到研究报告后,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多批次的新夜间公交线路的开设,真正做到了通过大数据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目前,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还承担了上海市夜间经济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一方面以夜间商场、餐厅、便利店、酒吧、KTV、夜游景点、夜间展馆、演艺场所等设施数据以及夜间人流数据为基础,评估了上海全市范围内的各类夜间活力集聚区的现状;另一方面结合国际经验案例,梳理了上海夜间经济的空间结构与重点特色项目,明确规划定位与布局体系设定,构建一套完整的夜间经济治理体系。
(三)城市产业空间分析研究
在《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之外,随着城市研究的深入和推进,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还开展了多个领域的专项城市数据分析。
2021年,基于互联网公司和数据机构提供的园区层面人口、招聘以及企业大数据,从区位潜力、人才引力、产业动力和配套活力四大维度,衡量中国产业园区竞争力以及面向未来发展潜力的《产业园区魅力排行榜》发布。
这份榜单以30座重点城市的536个国家级及省级园区作为评价对象,从产业园区的两大使用主体——“企业”和“人”的需求出发,站在城市产业转型的节点上,跳出聚焦园区产值和税收等产出性统计指标,重新评估产业园区的价值。
在这份榜单的基础上,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也延伸出了城市产业空间的数据评估与运营监测服务。重点关注城市或园区层面的产业现状与发展潜力评估、招商效能提升、园区流失企业预警等场景,提供产业空间智慧化运营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四)商业运营场景研策支持
除了城市地方政府关注的治理场景,在商业运营的各个行业城市大数据也有丰富的应用场景。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结合行业数据与城市空间大数据分析能力,为地产、零售、餐饮、文娱、互联网等多领域的市场调研、选址决策、定位规划、运营评估等复合需求提供支持,挖掘潜力增长机会。
知城数据平台的商业空间评估和选址及竞品分析两大模块都聚焦于商业领域对于城市空间的认知与决策需求,提供全国所有城市的商圈评级及指标分析,并具体应用于商业品牌的门店选址场景,根据品牌落位、竞品距离、人口潜力、商业环境、住宅价格、周边设施等数据建立地理空间算法模型,一键实现潜力地块推荐。
在具体的业务中,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也实现了在多家商业企业的数据研究与策略咨询服务落地。通过深度融合商业逻辑,搭建区别于传统业务逻辑的创新量化研策体系,完成了数据分析到数据决策的业务支撑。
媒体智库的媒体基因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结合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连续多年开展城市大数据研究服务的智库业务来看,我们认为媒体基因在智库服务中能够展现出相对于传统咨询服务机构的一些优势,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优势的一面主要是媒体基因自带的对城市和社会问题的多维洞察能力,以及建构系统观点并引领市场声量的能力。相比于学术机构或专业咨询服务机构着眼于自身的专业领域纵深展开研究,媒体智库机构总是能从问题的多个维度整体下手,整合不同领域的视角和资源,系统性挖掘问题的本质与解决方案。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从制作城市大数据榜单起步,就是整合互联网大数据和商业数据的角色。在搭建了一套城市或专题领域的数据指标榜单后,又能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具体城市或场景的数据治理方案,这确实为市场带去了创新的产品,也为我们赢得了商业化的机会。
媒体自带的传播能力也在其中起到了牵引业务成长的作用。依托第一财经的媒体影响力,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每次的研究成果发布都自带流量,并能形成话题吸引力,引发舆论的讨论和声量扩容。加之媒体团队有较强的能力将复杂生涩的数据指标包装成为通俗的城市解读报告,通过多媒体形态实现内容传播,媒体智库的能力也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放大。
当然挑战也是并存的,媒体团队转型做咨询服务必然面临在行业、学科或其他专业领域的跨界问题,要在目标方向的领域站稳脚跟,需要比其他团队付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