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让90后记者遇见《90talk》

2021-06-22文_李

传媒评论 2021年2期
关键词:客户端栏目

文_李 灿

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4个年头,我发现自己多了个习惯——向采访对象作自我介绍时,除了表明“我是浙江日报政治新闻部的一名记者”,总还忍不住“安利”一句:我在浙江新闻客户端上做一档栏目,名叫《90talk》,也请多多关注!

去年6月,浙江日报各部门、分社推行新媒体栏目制,鼓励采编人员申报新媒体栏目。我作为主编负责的栏目《90talk》有幸成为最终入选的八大栏目之一。现在打开浙江新闻客户端首页,一排滚动的鲜明logo里,点击蓝色的《90talk》,就能看到我们的节目。

每周至少2期的更新频率,从策划、出镜、配音,到拍摄、剪辑、后期,我已经能顺利走完整个流程。这些放在2018年我刚参加工作时,根本不敢想象。如果不是搭上媒体融合的高速列车,我也不知道自己还有潜力,去创作更多融媒体产品。可以说,是媒体融合,锻炼了我各方面的业务能力,也让我的人生,拥抱了无限可能。而《90talk》,就是我遇见的幸运之一。

主动转型:报道“青春”化,我成了党报里行走的“up主”

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90talk》后,我从日常的文字报道,大量地向新媒体端倾斜。在报社不少同事的眼中,我似乎变成了一个行走的“up主”。

去年8月,我和其他两位栏目主创——何双伶、黄珍珍,先是连续3天在浙江新闻客户端发布《斜杠青年》系列vlog视频,点击量均超过30w;再在浙江日报8版整版刊发相关深读稿件,深入介绍这一群体出现的成因与相关政策及专家建议,配合版面上的视频链接二维码,形成二次传播。系列稿件发出后被人民网、新华网、今日头条等网站纷纷转发,还受到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团省委等单位高度肯定。

去年11月记者节,《90talk》结合热点,选取“记者包”作为主要线索,用独特、有趣、有温度的第一人称视角,分别“揭秘”男、女记者随身包内的宝藏设备,以此来展现新时代党报记者的优良工作作风。稿件诙谐不失深度的画风,收获了全网诸多好评。首篇“女记者包”内容在微博更是收获近100万点击量。

记者节的策划封面

配合去年12月在广州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90talk》也做了文章——我们全方位打造了一系列融媒体报道,包括在杭州的赛前预热vlog、在广州的实时赛事报道,以及浙江亮点选手的后续人物报道等等。

以及今年省两会,即便因为疫情防控,我的采访区域仅限于特定委员驻地,但《90talk》还是创新性地以90后记者的观察视角,从90后读者感兴趣的角度出发,采用连线对话、小调查、vlog等形式,围绕两会热点、代表委员履职故事等制作了4篇生动活泼的融媒体产品,上线后获得了代表委员和年轻读者的诸多好评。

除了这些重要节点中的特别策划,日常更新里,《90talk》更是少不了“海绵女孩”、盲人客服、原创音乐人、脱口秀演员、“中国通”外国网红、北大乡长、杭漂美食博主、00后电竞少年、百万粉丝美妆博主等各路宝藏男孩女孩。

从选题到采访对象,再到呈现形式,《90talk》无疑是“青春”向的。的确,我给栏目内容和包装形式设置的定位,一开始就是奔着“浙报和浙江新闻客户端现有产品‘青春版’”去的——

在报道领域做出“年轻化”的探索。栏目的slogan是“每期一个年轻人的故事”,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必拘泥于高大上的“典型人物”,也始终不设限、不拔高,每期都从一个与你我息息相关“90talk X”主题出发,找到相应的90后采访对象,看他们的生活,访他们的工作,谈他们的烦恼,憧憬他们的愿望,从这些90后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大时代背景下,之江大地上,那些正在努力发光、想给社会带来一点不一样的年轻人。

在报道形式上做出“微纪录片”的尝试。每次采访,我们都会设置一个“X主题”(呈现在每期视频画面右上角);同一主题的节目内容分集播放,每集1分半到2分钟,层次有所递进,配上vlog和第三人称的多样视角,可以很大程度抓住受众眼球。与此同时,整个系列贯穿起来,回头看就是一个微型纪录片。帮助读者、也帮助我自己,更好地去认识这个社会,不断提升今后报道的厚度与广度。

硬核把关:形式可以时髦,态度必须专业

《90talk》完整的策划案是我在脑海中思索了小半个月后,利用一个晚上时间,一气呵成的。大半年过去,很高兴的是,我正在一步一步实现自己对它的设想与规划。

我一直认为,《90talk》虽然是一档以短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栏目,但作为一名受过近3年专业采编训练的党报时政记者,我应该始终记住,这档节目的呈现形式可以时髦、活泼,它们的内核,一定得是新闻一直秉持的严肃态度和专业文字——如此,新闻作品才能拥有生命力与感染力。

不久前,一次“24小时‘闪现’南湖、完成‘跨越百年问答’”的采访,更让我坚定了这个看法。

1月17日周日晚9点半,我接到任务,“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大型活动第二天就要在嘉兴启动,希望《90talk》栏目能加以配合,制作一期融媒体特别报道。

如何将栏目本身“青春”“有趣”“生动”的标签融入这次看起来十分“严肃”的活动中,是个亟待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我还有个担心:面对这样宏大的主题,我能不能保证自己不在文案和画面上不出差错?

当晚,几位领导通过微信给我提供了大量相关报道素材作为参考,我们也进行了多轮头脑风暴,最终确定以“寻找年轻人的信仰”这个小切口作为报道主线。

1月18日周一早7点半,我乘车赶赴嘉兴,在途中完成了包括前期逻辑框架、中期实施方案以及后期剪辑思路的详细脚本的撰写,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大后方的几位领导远程连线,请他们帮忙把关文案中的专业术语和准确表达。有了他们的全力支持,我才有了十足的底气,心无旁骛地去尽力实现自己对节目的设想。

到了现场,我立马仔细观察参会群体,寻找潜在采访对象。为了最大程度突出年轻人对“信仰”话题的真实、真诚态度,我最终把采访主体锁定在一名90后央媒记者、一名90后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和我自己身上。

经过紧张的采访、拍摄、剪辑、后期、修改、定稿,1月18日晚9点半,稿件在浙江新闻客户端上线。最后呈现的视频,以一个很有“90talk”风格的“反差萌”小剧场作为开场,讲述了“我”在和年轻人对话的过程中,慢慢找寻到践行信仰方式的故事。稿件很快收到多条热评,阅读量突破20万+。

今年1月下旬的省两会,是《90talk》在“主旋律报道”中的又一次“练兵”。我深深地感受到,正是有了部门领导对脚本、镜头的“硬核”把关,这一组系列报道才能在拉近年轻人和两会之间距离的同时,不失深度、广度与准确度。

形式可以时髦,态度必须专业。如此,新闻作品才能拥有生命力与感染力。

厚积薄发:和媒体融合共前进,是一种幸运

去年7月《90talk》栏目在公开路演时,有人问我,为什么会有这个创意,或者说为什么会在这个节点关注到一群90后?

我当时的回答是:不仅仅因为我自己就是一名90后,更大的动力是,2020年,有的90后已经三十而立,而有的90后才刚刚从象牙塔出发。处在这样的特殊节点,他们是这个时代名副其实的后浪,同时也拥有更多可能、更多机会成为下个时代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作为一名记者,能用自己的镜头把他们记录下来,我觉得,是一件很酷的事儿。

确实,自从我开始在朋友圈频繁转发《90talk》的海报,一些从事其他行业的同学朋友,也开始和我说起他们对“党报记者”这份职业的羡慕。

但不得不承认,作为一名文字记者,想要做好一档视频栏目,是需要不断面临各种挑战的。

我对待每一期节目,从脚本到分镜,从同期声到画外音,从唱词到花字,从音效到配乐,甚至包括定帧海报,都有自己的设计。

虽然不一定能保证所有细节都被读者留意到,但我一直相信,只要我认真地对待一件事情,拥有最大收获的一定是我自己。这段时间以来,我的工作充实了很多,心境和视野也开阔了不少。

当然,作为一名与互联网共成长的90后,我本身也享受着“时代”的红利。

从学生时代到参加工作,我一直是个“爱折腾”的人——开微信公众号,偶尔写写“插科打诨”的小品文;参加电视节目录制,全程“暗中观察”工作人员分工;跟着师父拍视频,“被迫”掌握剪辑技能......不知不觉,我正在感受着各种媒体形式最真实的脉搏。

回头看,有机会跟上媒体融媒发展的脚步、与它共前进,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融媒体的融字,从来就是一个代表着“进步”的词汇。去看、去闯、去尝试、去创造——一直让自己与最新鲜的事物发生碰撞,这也是我心中,记者这份职业的魅力之所在。今后,我会像我采访的所有朝气蓬勃的90后一样,继续探索自己的无限可能,永远对这个世界跃跃欲试。

这些技能你get了吗?

■ 保持学习状态,掌握更先进的生产工具、用更前沿的创作理念武装大脑,不断在技术、效率和操作层面做出尝试和创新。

■ 认真对待每一次采访、每一个选题。

猜你喜欢

客户端栏目
你的手机安装了多少个客户端
“钻采科技”栏目征文启事
“人民网+客户端”推出数据新闻
——稳就业、惠民生,“数”读十年成绩单
声音栏目 与您同行 食安天下 掷地有声
改版升级啦!红丝线栏目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栏目主持人语
虚拟专用网络访问保护机制研究
新闻客户端差异化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