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问题链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
2021-06-22柏慧玲
柏慧玲
上海市嘉定区黄渡中学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中动态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借合理科学的教学问题,来启迪学生思考,锻炼学生思维,进而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因此,课堂提问成为课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可是有时我们课堂上提出的教学问题,往往因缺乏科学的依据与设计而存在不足主要有:
一、问题较随意
部分课堂上提出的教学问题,未经过课前设计,问题随意性强,语言过于琐碎,使课堂各部分间逻辑关系混乱,使课堂教学支离破碎,不能帮助学构建思维框架与思考路径,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提升。
二、问题较浅显
部分课堂上提出的教学问题设计较为浅显,学生只需回顾已有知识或到文本中寻找,就能立刻给出答案,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锻炼,更不要说提升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更可怕的是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当学生自主学习时,他们的思考也往往会单一、封闭、浅薄。
三、问题指向性不明
部分课堂上提出的教学问题指向不明,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学生看到问题时不知如何着手,更不要说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了。
正因为有时课堂上提出的教学问题存在着这些不足,所以教师在授课前应该对教学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我们的思考特点是伴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思考也在不断地推进,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尽力在这些教学问题间构建联系,一问接一问,问问相连,环环相扣,逐渐深入,最终使这些问题形成一串精良的“问题链”。
什么叫“问题链”?
人民日报上写道:“问题链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形成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以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我认为“问题链”简单说来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制定的课时目标,基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或已经产生的问题或困惑,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一连串问题。
“问题链”的建构有什么价值?
“问题链”的建构,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理清课堂各部分内容间逻辑关系,深入挖掘文章主旨,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视角,建立思考路径,有助于学生构建思维支架,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那么该如何建构“问题链”呢?
问题链的设计需要依据学情,围绕文本,立足单元,聚焦目标,这样才能建构出科学合理的问题链。备课时,我们首先应该确立核心问题,然后将核心问题分解为若干个下位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下位问题之间要建构起一定的逻辑关联,形成一个由浅入深、逐层推进的问题链。
以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为例。
1.分析学情,解读文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先分析学生的学情,才能更好的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并具备一定的朗读、表达、理解、感悟能力。六年级的学生对小说这一体裁,比较陌生,甚至不知道小说的主题寄托在主要人物身上,而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故事情节。所以六年级小说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开始由理解词句的意思转向梳理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感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凸显小说主题的作用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自己的教学提问贯穿到一根主线上,形成一条问题链。就像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思路,那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也要根据不同的文本思路建构相应的问题主线。这必然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关注文本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字、词、句、段之间,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组织?教师只有先做好文本解读工作,知晓作者的思维逻辑,才能在自己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关注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课才能层次分明,教师的思路清楚了,学生自然更容易掌握。
《穷人》是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渔夫和妻子桑娜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课题叫“穷人”,细读文章,惊奇的发现通篇从未出现“穷”这一字眼。研读字里行间,如“这间渔家的小屋”,一间小屋,又做客厅,又做厨房,又做卧室,又做储藏室,还住了一家七口,却发现他们在物质上的穷困。另外,通过桑娜的心理描写,也真切的读到穷人生活的艰辛。再看西蒙的命运,是如此悲惨!
尽管生活是极其“穷”,但他们精神却如此富裕。收养孤儿,本就是一大善举,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这样艰难的穷人家庭,更体现桑娜他们的善良。作者用“穷人”为题,正是用物质的贫穷来反衬穷人精神的富裕。
2.立足单元、聚焦目标。
课堂提问贯通教学各环节,教学环节应与教学目标相呼应,而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则由单元主题和单元目标统摄。所以我们在设计问题链前,应该聚焦单元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情,围绕文本解读,立足单元目标,制定《穷人》第1课时目标:
?
(1)梳理文章情节。(重点)
(2)分析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感知桑娜的形象。(重点)
(3)感知故事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刻画对凸显小说主题的作用(难点)
3.确立核心问题、建构下位问题。
下位问题链:
(1)“穷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2.“穷人”的“穷”具体表现在哪里?
(2)作者为什么要写“穷人”的“穷”呢?4.作者对“穷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通过四个下位问题的解答,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核心问题:作者以“穷人”为文章标题,想写“穷人”生活虽“穷”,但他们精神却如此富裕,用物质的贫穷来反衬穷人精神的富裕,以及表达了对以桑娜为代表的“穷人”的赞美。
实践表明: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使教学环节更加流畅,让课堂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而且教学过程的推进也显得层次分明且有梯度。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问题链”确立后,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进行调整,适当进行追问或引导,形成生成性问题。
“问题链”的构建不仅使得语文课的教学模式更加灵活富有变化,还真正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既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又不偏离教师原有的问题设计的情况下,锻炼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设必要和有效的学习经历,进而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