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设计问题,构造有思维张力的课堂

2021-06-21朱汗生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1期
关键词:认知冲突分类讨论

朱汗生

摘要: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前精心预设课堂提问,课堂上根据学情及时追问,可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变换设问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复杂的历史现象采用分类讨论法,比较历史现象的异同,构造有思维张力的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课堂设问 认知冲突 分类讨论 比较异同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高效的课堂?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科学确定教学目标,课前设计教学流程,精选材料,创设各种情境,为下一步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奠定基础。对初中生来说,历史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是非常关键的,这往往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如何针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设计恰当的课堂提问,突破重难点,构造有思维张力的课堂,是本文探讨的话题。

一、变换设问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的力量

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同样如此。我们教学历史事件,总是让学生把握历史事件的六要素,每次都像公式一样去套用。时间久了,学生会有倦怠感,教学效率必然大大降低。教学中,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直白,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班级学情,设计恰当的问法。同样的问题,如果教师变换一种情境,对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一: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的目的

如果教师直接提问:日本当时为什么要派遣唐使来中国?学生不会有太大的热情。我尝试采用语言描述的方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样讲述:唐朝时,日本天皇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有好几次还亲自到海边为他们送行;先后有2500多人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渡海来到中国。当时的中国究竟有什么魔力让日本人如此神往?通过热情洋溢的描述,恰当地变换语气语调,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先进的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吸引力,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

好奇心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尤其强烈。教师恰当引导,可以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积极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通过看似矛盾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锤炼思维,升华情感。

例二:评价岳飞和岳飞抗金

在为学生讲述岳飞和岳飞抗金的故事后,教师提问:岳飞为什么会受到南宋人民的爱戴?

學生答:岳飞尽忠报国;岳飞正直廉洁;岳飞抗金阻止了金兵南下,让南方人民免受战争灾难,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师归纳:岳飞是忠臣,名将,好官。

追问:岳飞有功于国家,有恩于人民,理应得到南宋朝廷的奖赏,可最终却被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为什么岳飞会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同时出示秦桧的跪像。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都为岳飞鸣不平,痛恨秦桧。

再追问:秦桧敢于杀害岳飞,背后是得到了谁的支持?

学生:宋高宗赵构。

师追问:岳飞抗金对宋高宗的皇位有威胁吗?

学生:宋高宗害怕武将专权,威胁皇位;更害怕岳飞迎回宋徽宗、宋钦宗,皇位不保。

师总结:秦桧与宋高宗沆瀣一气,为了个人私利,不顾国家大局,对抗金英雄岳飞痛下杀手,遭到了人民的唾弃与痛恨,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而岳飞忠于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受到人民永远的怀念与敬仰。

通过一系列设问与追问,引导学生思维由浅入深,让学生在表象矛盾的情境中,峰回路转,揭示历史深层次的真相。学生只有真正厘清了历史事实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历史做出合理的解释,才算真正掌握了历史。

三、运用分类讨论,引导学生多元、动态地看待历史

历史其实是复杂、多元的,对于很多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单向的、静止的评价,往往是片面的,学生的思维也容易走向极端。怎么办?教会学生分类讨论,分情况、分阶段具体分析,学生的思维会更理性、客观、全面。

例三:如何看待文天祥抗元与元统一全国的关系

在学生阅读完文天祥的抗元事迹后,展示其诗作《过零丁洋》。

师:文天祥为什么得到南宋人民的爱戴?

生:文天祥抗元反抗蒙古贵族的屠杀和民族压迫,符合人民利益,是正义的行为。抗元被俘后,文天祥宁死不屈,不为高官厚禄所诱惑,气节崇高。

师:元统一全国有哪些进步意义?

生: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政权并立的状态,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师追问:文天祥抗元与元统一中国二者都值得肯定,看上去是矛盾的,如何理解呢?

师点拨:文天祥抗元具有正义性,同时元朝统一中国也具有进步性。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二者并不矛盾。

通过教师提问和适时追问,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评价历史,得出的结论往往差异很大。多层次、多元地看待历史与现实,会让学生变得更睿智、包容。

四、纵向横向比较异同,引领学生思维深化

比较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很多时候也是很务实高效的方法。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呈现不同的特征,通过比较,能够很直观清晰地判断其异同点,从而启迪智慧,深化认识。

例四:对唐玄宗的评价

唐玄宗是唐朝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皇帝,他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国力达到鼎盛;统治后期却出现了安史之乱,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提问:为什么同样一个皇帝,前后治国效果迥然不同?引导学生列表梳理唐玄宗统治前期与后期的不同治国措施及其成效。

师追问:唐玄宗的人生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归纳:大到国家领导人,小到普通百姓,若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都必须要有忧患意识,严于律己,保持进取心。

通过比较探究,学生认识到历史人物的治国举措与王朝兴衰密切相关;通过追问,学生感悟到做人的朴素真理,情感价值观也得到升华。

课前设问体现了课前预设的智慧,课堂追问则展示了课堂生成的丰富与灵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多种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巧妙设问,学生在思维的张力中,突破重难点,理解并运用历史知识,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汉林.初中历史有效学习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认知冲突分类讨论
巧设悬念, 激发兴趣,建构概念
我是如何上好“点到直线距离”这节课的
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
设计“陷阱”,引起质疑,构建化学生态课堂
巧设认知冲突发展数学思维探究
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让语言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形成的教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