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开发与教学实践的思考
2021-06-21王德文
王德文
摘要:作为一名援疆美术老师,有幸直接参与南疆地区泽普县卵石画美术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及教学应用的实践。在此过程中感受良多,不仅加深了对美术教育中乡土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意义认识,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心得。这里不避浅陋,就乡土美术教育开发利用与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认识。
关键词:美术教育 教学实践 乡土美术
一、关于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鄉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是增强美术课程标准实施适应性必要措施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要求,“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应该辩证地认识《标准》的作用,一方面要尽量规范各地的美术教学,另一方面也能够灵活地适应各地不同的教学实际。不同的地区,尤其农村或少数民族地区在尽量遵循本《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物质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从而体现《标准》的弹性,增强与不同的具体教学情境的适应性,使之具有更强的可行性。
笔者所支教的新疆泽普县学校,美术教育配套材料缺乏,财政暂不统筹,学校美术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而该县位于叶尔羌河流域,卵石资源却极为丰富,且玉石文化及卵石画在当地也较常见,也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着眼于叶尔羌河流域卵石资源利用和新疆传统石画题材应用和题材拓展,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叶尔羌河卵石画乡土美术教学模式。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架起了桥梁。既丰富了教学形式,拓宽了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热爱国家,认同中华一家亲,喜爱中华文化,涵养滋润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学资源不足的困难,从而提高了《标准》适应性,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乡土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凸显美术教育的文化学习课程特性
《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要特别注意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美术,体现浓郁的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术作品以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理解多元文化现象。
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民族或地域文化丰富,特色鲜明。比如安徽文化就主要由淮河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等组成,其中京剧、黄梅戏、徽剧为代表的戏剧文化舞台装置、脸谱艺术等,徽派文化的建筑、雕刻、篆刻、版画等,以及在美术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画派等,都蕴含着丰富且特色鲜明的美术元素。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可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学生在研习和创作过程中可增进学生对这些文化的认识、理解、传承,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
作为传统民间美术的一部分民族图案纹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信息。从表现上看,地域或民族图案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如汉族、蒙古族、苗族、新疆少数民族等都有一些突出的图案艺术;就内涵而言,它往往与民俗文化联系在一起;就分布而言,它总是与地理民族联系在一起;就地方民间美术的历程而言,它又与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学习和理解地域或民族图案纹样的样式特点,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和了解图案纹样中的文化理念。其研习和创作构成,就是一个地方或民族文化学习和理解的过程。因此,在现行的美术课本中,就对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图案纹样编排了内容,安排了一定的课时。
在卵石画教学中,我们就尝试基于卵石的纹理、色泽、造型等特点,引入青花元素,较好地解决了美术材料特性和题材典型性的结合问题。青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在艺术和产品设计中更是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关注。对于青花元素在卵石画方面的应用,既拓展了卵石画题材,又有效地实现了民族地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认同。
二、乡土美术资源开发应用中的教学建议
(一)乡土美术资源的典型化处理
很多地域或民族文化都或多或少蕴含着美术元素,有些是自成体系,有些则是附着于相关艺术,开发过程中需要加以抽象、概括,实现典型化。比如戏剧艺术中的舞台装置脸谱,建筑艺术中的石雕、砖雕、木雕,各种生活用品制作中如编织、刺绣等手工艺术,只有经过美术化的解析、抽象、概括,实现典型化才可以有效应用。
笔者在把青花元素引入卵石画的教学实践中,就运用了青花瓷器上的视觉元素。包括青花纹样、装饰手法、整体构图、色彩关系、空间布局、画面意境等方面美术元素与卵石的纹理、色泽、造型等特性相结合,通过绘制材料、色彩、技法、卵石造型的不同,创造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形式。在图案的选择上多以代表吉祥、平安、富贵等美好象征的图案为主,如牡丹、石榴等象征祥瑞的图案。这些不同种类的纹饰,其内涵依旧是突出中国传统的审美和特质,保持了青花元素本身的文化寓意。
戏剧中的脸谱可以采用现代的卡通画为载体进行教学应用,但仍然可以体现脸谱强烈色彩对比、形象夸张、鲜明趣味性等美术特点。以泥塑、纸雕及各种绘画、剪纸、折纸等为形式的美术研习,依然可以保持各种美术元素的艺术特点。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对各种艺术的美术元素准确把握和典型化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传统民间美术元素教学应用具有更加多样、广泛应用的可能性。
(二)“因材选裁”和“因裁选材”相结合
地方民间美术既与大众审美情趣相联系,也与地域自然物产有关。越是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美术,与地域自然物产关联度就越高。比如各种刺绣艺术,多与地方桑蚕业繁荣相联系,石雕、石刻艺术也与地方石材丰富、易得相关。其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理。但随着历史变迁和发展,有些地方美术中“体裁”与“题材”之间关系也出现了分离的情况。有些地方艺术美术元素依然丰富,但与之相联系的美术材料因自然及生产生活的变化,原来丰富易得的材料已变得稀少难得,有些民间艺术也因时过境迁而失去民众基础。因此,在民间美术资源开发利用中,“因材选裁”和“因裁选材”相结合,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民间美术资源开发利用时,尤其需要在对特定的民间美术艺术特征的准确把握基础上找到新的、合适的创作载体。比如青花艺术在卵石画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基于青花的艺术特点与卵石的材质特性的契合性分析之基础上“因材选裁”,实现了青花瓷艺术的新载体。有些传统美术元素随着生产生活的变化,因大众文化基础逐渐萎缩,而面临消亡的境地。这就需要找到民间美术元素新的应用方式,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如基于青花瓷的美术元素的时装设计,就是这种转化的成功范例。还有很多传统生活用品转化为艺术品成功创意等,我们都可以找到传统美术中美术元素的新应用。这种“因裁选材”既能激发学生研习兴趣,又利于培植民众基础,在创新应用中激发新的生命力,从而延续、发展传统民间美术。
(三)通过整体与局部的解构、典型化和抽象化,提高民间美术教学可操作性
有些民间美术创作过程和表现手法繁杂而丰富,需要经过整体与局部的解构,由局部、分步教学及研修入手,从局部把握到整体掌握,循序渐进地进行研习;有些民间美术需要进行典型化、抽象化,才便于学生准确把握其艺术特点和文化特质,也才有可能在作品中表现特定美术作品的典型特点和主要文化蕴涵。这种教学处理可以有效确定教学难度和进度,保证民间美术教学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