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咬文嚼字品诗句,出文入言觅诗情”

2021-06-21向安达鲁红霞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13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情景交融意象

向安达 鲁红霞

摘要: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最高代表,诗歌教学应立足于语言文字。通过咬文嚼字去领悟诗歌景物中的寓意,去把握诗歌的内容,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歌中流淌的情思。

关键词:咬文嚼字  情景交融  意象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选在五年级上册“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中。教学时,如何扣住“趣”的要求,释放出诗歌鲜活的生命力,艺术的想象力,美的创造力,让这首诞生于千年前的古诗在千年后的课堂上依然有温度、深度、广度,成为每个教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首七言绝句,《枫桥夜泊》辞约意丰,意象独特,是张继精神情感的结晶体。要上好这首诗,我觉得应立足文字,咀嚼文字的色,香,味,意,形,让“死”文字活色生香,进而感受文字组合所产生的独特意境,领悟文字背后蕴藏的思想深度与情感张力。为此,本诗教学定位在“咬文嚼字品诗句,出文入言觅诗情”上。

一、自由读诗感诗意,粗略了解近体诗

课始,学生读多媒体屏幕上的文字“四时景物皆成趣”,并简要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然后读课题——《枫桥夜泊》,并告知这是一首写秋天情趣的诗。随后学生自由读诗三遍,再读注释一遍,最后把诗与注释结合读一遍,读时思考本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在走近诗歌文字,亲近诗歌内容后,屏幕上马上呈现古体诗与近体诗的相关知识:唐之前的诗,统称为古体诗。唐时出现了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最常见的律诗有八句,绝句只有四句。然后让学生判断本诗是律诗还是绝句,再依据每句诗的字数,确定体裁为七言绝句。

二、字斟句酌品诗题,知人论世说题意

学生齐读诗题,并说说从诗题中知道些什么。当学生说到停在枫桥边时,我马上问:“诗题中哪个字要讲成‘停?”学生说“泊”字。我追问:“这儿的‘泊字可组成什么词?”学生说:“停泊。”我又追问:“你能再说一句含有‘泊字,表停泊之意的诗句吗?”学生举了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师生间对话如果到此为止的话,只解决了对“泊”字意义的理解与知识的迁移,但还缺乏教学应有的深度。

如何达成教学深度呢?我先让学生观察“泊”字的字形结构:左边三点水,右边一个白字。我借字形明知故问:“停在白水里的会是什么?”学生说是船。我追问:“是什么船?”学生说是客船。我趁机引导:“‘客船表明张继不是这艘船的主人,而是一名客人。客人乘船在外,一路是风餐露宿。据此意,‘泊还能组成什么词?”学生轻松答道:“漂泊。”我再问:“这里理解成‘停泊好,还是‘漂泊好?为什么?”

这个问题有深度,需结合张继的生活状况来回答。学生凭语感选择了“漂泊”,但说不出理由。我马上在屏幕上呈现诗歌创作的背景: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张继考取进士。天宝十四年,唐王朝爆发安史之乱(755年)。江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而江南政局比较安定。当时生活在北方的不少文士纷纷避祸于江南的苏州与杭州,其中也包括张继。学生读背景材料,了解了张继人生的高光时刻与命运直转而下的痛苦现实。然后让学生结合材料说说张继泊船枫桥时的生活状态。据此,再让学生比较“漂泊”与“停泊”的区别。我说,“漂”揭示了一种生活状态,是什么状态呢?学生说,是一种不稳定、很动荡的生活状态,就像水中的浮萍,随风而去,随风而来。我接着说,“漂泊”更符合诗中张继生活现状,他乘船在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停泊”只交代了停船靠岸的事实。因此,漂泊表意更准确。

咀嚼诗题文字,巧妙联系背景材料,将诗歌教学引向深处。至于说诗题大意那就简单了,不再赘述。

三、出文入言賞诗句,自然景物溢愁情

接下来学诗句内容。我说:“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漂泊到枫桥边的张继,会在诗中写什么呢?”学生读媒体内容“月落乌啼霜满天”,并找出诗句中所写景物,随后让学生细品景物所带来的感受。我说:“月亮落了,意味着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学生说是一个暗夜。我接着说:“在黑暗之夜里,远处的乌鸦在啼叫,‘哇!哇!哇!你听后的感觉是什么?”学生齐答:“凄凉。”我又说:“诗人写霜,用了‘满字,写出霜有何特点?带来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说,‘满字表明霜是浓霜,厚霜,大霜,弥漫于天地间,有寒气逼人之意。

结合学生获得的读诗感受,我顺势引出诗歌意象的概念。我说:“诗人所写的景,从来都不是纯粹的客观的自然之景,而是诗人有意识地选择与自己主观情绪相吻合的景。像这样,把客观景物与诗人主观情绪融合在一起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本句诗三组意象巧妙组合,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黑暗之夜,凄凉之夜,寒冷之夜。”这里提及意象,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领悟诗中所写景物的寓意,进而把握诗歌的内容,进入诗歌意境,感知诗人情思。

接着屏幕上出现诗句二。我说:“在这个凄寒之夜,诗人的目光从远处收回,落在近处。请找出第二句所写之景。”学生完成后,我说:“江枫指的是江边的枫树。一提到枫树,最容易让人想到它的什么?”学生说颜色。多媒体打出杜牧《山行》中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并解释道:“枫叶经霜裂变,红艳似火,比阳春二月的春花还红艳亮丽。从诗句中看出,杜牧对红枫是多么的喜爱。诗中还提到了‘渔火。‘渔火即渔家灯火,星星点点。我们再去看看诗人查慎行是如何写渔火的。”学生读《舟夜书所见》全诗,“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我略作解释:“查慎行笔下的夜晚也没有月亮,只有渔船上孤独的灯光发出萤火虫一样的微光。微风吹来,河水泛起像鱼鳞一样的层层细小波纹,把倒映在水中的渔火晃散了,河面好像散落着无数的金灿灿的星星。你看,查慎行笔下的渔火多美啊!美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

“再看诗中张继。江枫没有使他兴奋起来,渔火没有让他浪漫起来,他好像对这一切都无动于衷。”我问学生:“诗人在干吗?从何而知?”学生说张继在睡觉,从诗中“眠”字可知。我提醒学生:“同样写睡眠,还记得诗人孟浩然在《春晓》诗中是怎样写的吗?孟浩然睡得如何?”学生据“春眠不觉晓”句,说孟浩然睡得很香、很沉、很死,居然一觉睡到天亮都不知道。我追问:“那张继睡着了吗?何以知道?”顺势引出最后两句诗。

末两诗句明白如话,无须过多解释。于是,我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诗人无法入睡,夜半听钟声的情景:“夜半,夜晚过了一半,也就是半夜了,姑苏城外寒山寺钟声响了,“咚!咚!咚!”清脆钟声破空袭来,掠过江面,钻入客船,回响在张继耳畔,也撞在他怦怦直跳的心间!看来,对于满腹心事,无处安放的张继来说,这一夜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失眠之夜。”

我接着问:“张继为何会失眠?”学生答道:“因为愁。”我补充说:“有人因愁,一夜白了头。张继因愁,彻夜无眠。正因为愁,美妙的枫桥夜色显得如此凄寒暗淡,读第一句;正因为愁,红艳似火的枫叶,‘散着满河星的渔火因心绪不佳而黯然失色,读第二句;正因为愁,夜深失眠,无奈地听着钟声来打发时间,读三、四句。”

纵观全诗,张继真是愁绪满怀啊!愁是什么?请看“愁”字的写法。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秋,下面是心。字形告诉我们,心上有秋就是愁啊!我动情地描绘道:“深秋时节,落叶飘零,百草枯黄,鸟兽潜踪隐迹,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戛然而止。放眼望去,满眼都是萧瑟之景,肃杀之气,心中能不触景生愁吗?而作为张继本人,他从两年前人生的高光时刻,考中进士的辉煌,跌落到两年后被迫逃命的人生境遇,他能不愁吗?南逃路上风餐露宿,舟车劳顿,他能不愁吗?从熟悉的北方漂泊到陌生的江南,未来对他而言一片茫然,他能不愁吗?”

张继的愁,无处释放,只能化成笔下情景交融的诗行。为了更好理解诗人之情与所写之景彼此契合的特点,我引入了学生熟悉的写春夏冬的诗句。我说:“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心中有春天,诗中之景或许是亮丽的,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心中有春天,诗中之景或许是神奇的,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心中有夏天,诗中之景或许是艳丽的,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心中有夏天,诗中之景或许是清新淡雅的,读:‘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心中有冬天,诗中之景或许是凄清的,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心中有冬天,诗中或许是挥之不去的失落之情,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边解说边呈现诗句,学生边朗读边体会诗歌寓情于景的特点。

诗歌具有朦胧美、空白美、蕴藉美。我们教诗,就是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让他们在文字中自由寻觅和追逐那种可望不可即的人生经验和经历,复活作品所描绘的人物、事件、情境,达到精神上的互通与交流。这正如巴尔扎克所言:“真正懂得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透露的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

四、《枫桥夜泊》影响深,反复吟诵表崇敬

学生要爱上这首诗,还需对张继产生崇敬之情,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

我说,张继此诗名动天下,在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首诗成就了张继。张继传下来的诗约50首,但只有这一首诗浑然天成,并成功入选《唐诗三百首》。张继也因这首诗在璀璨的唐诗帝国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为此,请大家以诵读方式向张继表示祝贺。

其次,这首诗成就了寒山寺。可以这样说,这是写给寒山寺的最好广告诗,这首诗歌广告让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寺院声名鹊起,历经千年,长盛不衰。为此,请大家诵读此诗,为寒山寺再做一次诗意广告,让这座千年古寺青春不老,盛名不衰!

最后,这首诗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诗一写成,就漂洋过海,圈粉无数。在亚洲很多国家,特别是东方的日本,对它钟爱有加。日本把它编入小学课本,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因这首诗,日本仿建了寒山寺,并立碑刻诗。日本还建了“夜半钟声”的钟楼,并在钟楼附近架了一座“枫桥”。同学们,我们作为这首诗所在国的子民,更应该将这首诗发扬光大。为此,全体起立,齐诵本诗,以此向千多年前的张继致敬!向唐诗致敬!

“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吕进语)而“咬文嚼字品诗句,出文入言觅诗情”是诗歌学习的不二法门。如果把文字比作篙,詩句比作船,诗人情思比作青草,那诗歌教学就是引领学生撑篙划船,“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最后,在诗歌的河流里,“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情景交融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