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读学校微课应用现状及设计研究
2021-06-21马蓁李顺煜陆铖
马蓁 李顺煜 陆铖
[摘 要] 微课作为新兴教育手段,通过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以视频方式呈现开展的教学过程。主要研究了如何利用微课解决工读学校中学生基础差、厌学情绪普遍等问题。首先通过调查工读学校微课应用现状及工读学生接受微课程度,基于调查结果进行微课设计和制作,提出以下三点建议:注重学习培训;提升学生内在的素质,将教育、道德意识和法制教育与微课相结合;促进微课与工读教育相结合,改进微课教学方法,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实践证明,该研究的实施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工读教师的微课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明显提高了工读学校教师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工读学校;微课;基础课教学
[基金项目] 2017年度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级食品化学全英文优质课程建设”(GERP-17-47)
[作者简介] 马 蓁(1986—),女,陕西西安人,博士,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粮食油脂与蛋白质工程的研究;陆 铖(1983—),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博士,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大数据医学图像分析与模式识别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4-0009-04 [收稿日期] 2021-01-07
一、引言
工读学校是对行为不良、品德偏常、有违法行为或轻微违法的中小学生等青少年进行挽救和教育的学校[1]。在工读学校的学生大多行为上有偏差或者在人格上有缺陷,是一个极为特殊和难于管教的群体[2]。
面对这些极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工读学校的课程教学及學科教育在开展和实践中,总是遇到学生厌学情绪普遍、学科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低落等问题[4]。因此,工读学校就更需要探索和建立适合工读学生的教育教学的措施和模式。现有文献中针对工读学生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对于工读学生成因、工读学生心理情况、工读学生违法犯罪,以及工读学生转化的研究,而在工读学生的学科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工读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昆明市金殿中学于1981年9月7日创办,已有30多年的历史,属于早一批的工读学校。它隶属于昆明市教育局,也是昆明市唯一一所专门学校即工读学校,专门招收学习偏常、心理偏常、家长难以管教的学生[3]。
“微课”近年来在教学应用及课程设计方面受到很多教师的欢迎。在微课里,教师以视频去记录课程讲授的重点、难点或疑点,可应用于课前、课中或者课后。微课设计的时间较为简短(一般5~8分钟),目的性强,学生获得知识更直观快捷。微课在全国各个中小学、职业院校、企业及各大高校中有较好的应用。针对工读学生基础差、行为习惯差、注意力不集中、厌学情绪严重等特点,微课的教学能让工读学生在课堂上理解更为容易,学习更加高效,也能减小工读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本文研究了工读学校在微课应用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希望能够填补微课在工读教育应用中的空白。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
其一,希望能开辟一条让工读学生学习的更好方式,引导工读学生学会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微课的实践研究,结合工读学生的特点,让工读学校更高效、快捷。
其二,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给工读教师提供有用的微课录制及应用参考方案。让工读教师在不同环境、不同内容及不同对象下,录制与之相适应的微课,从而促进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及教学本领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其三,工读学生曾经是人们眼中的“失败者”,这磨灭了这群特殊学生的自信。希望通过微课学习,让工读学生能积累知识,使工读学生获得学习进步的信心,改变不爱学习的现状,同时尝试在工读学校建立工读微课学习的案例和模式。
二、工读学校微课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本文从工读学校微课应用现状分析入手,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来掌握微课应用的现状及工读学生接受微课的情况,对工读学校微课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本文调查对象为昆明市金殿中学初二年级、初三年级和职高班学生。针对学生的调查,采取随机问卷调查的形式,发放填写学生调查问卷76份,回收了有效问卷70份、无效问卷6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2%,填写有效调查问卷的学生阅读仔细,认真作答,基本能反映该校实际情况。问卷主要从学生的信息、微课的了解、微课的影响、微课的形式资源、教师使用微课等方面对工读学校微课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的问卷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在统计分析时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单选题以问卷选项的数目就行统计,从而得出分析结论。对多选题统计分析时主要以百分比作为参考,由于多选题与单选题统计方法的不同,所以对于多选题百分比总和相加可能超过100%。多选题选项百分比为该题选项次数与有效问卷分数相除,表示该选项所选人次在所有填写人数中的占比。
问卷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结论:其一,大部分学生对微课稍有了解,主要通过教师认识了解微课,但是微课使用不多,对微课的了解并不深入。其二,大部分学生认为微课对学习有所帮助,对微课有需求,学生更倾向于将微课应用在课后巩固提高。其三,大部分学生对微课采用PPT演示的传统多媒体教学方式感兴趣,学生在微课兴趣上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倾向于视频中有教师讲解示范,大部分学生对微课形式无所谓,对微课的兴趣较差,对微课资源没有偏好。学生觉得微课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是微课以视频形式呈现,观看方便,课程时间短,可以用短暂的时间不断去观看,不断进行学习。其四,从学生角度可以看出,微课在课堂形式上使用率不高。教师使用微课教学较少,学生更加喜欢趣味性强的微课,最希望将微课应用于数学科目,最不希望将微课应用于生物科目。
三、针对工读学校学生的微课设计和制作的方法建议
结合工读学校的特点及调查问卷反映的结果,建议相应的微课设计和制作的方法如下:其一,结合工读学生特点,发现学生更加喜欢动漫和游戏。因此在确定内容时,要把握好教学目的,全面掌握和了解教材及学生的情况,把游戏和动漫结合于内容中,做到让学生喜闻乐见。其二,从工读学生特点出发。微课的形式和风格有别于普通学校,稍微生动活泼和幽默。其三,结合昆明市金殿中学的实际,教师的教学资源应从学生生活中选取,更有吸引力。其四,认真细致地准备微课教学的工具和资料,按照设计好教学的进程进行录制视频。其五,发布微课。在微视频后期处理完成后,需要把微课进行发布,方便学习者学习。其六,反馈评价思考。通过微课的发布传播,让学生通过微课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必须深度去了解学生学习微课的情况和效果。通过学生等到反馈,了解微课任务完成情况、微课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微课设计制作的建议,以此来思考和提高自己的水平。其七,微课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学习者特征等因素,要对这些因素做到充分分析,通过分析选择适当的微课形式。其八,微课时长很重要,一般控制在3~9分钟。其九,设计视频要新颖,将教学内容和微课形式相融合,要做到吸引学生注意力,讲解形式多样,难易适当。其十,教师录制时精神要饱满,注意细节,注意着装得体。其十一,制作课件要精良,可以利用动画和特效,课件要与学生思考同步,要和教师讲解一致,微课设计一定要结合工读学生特点,做到学生感兴趣。
四、工读学校微课教学建议
通过对工读学校微课现状学生问卷和教师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得出微课在工读学校应用的现状及问题:其一,学校及教学对微课了解不深入,整体认识不足,不够重视;其二,工读学校没有普及使用微课教学,制作微课的经验不足,水平有限;其三,缺乏微课教学案例,微课资源比較欠缺,实践经验非常不足;其四,微课平台未建设,缺少微课应用的理论体系,缺少将微课与课程相结合的理念;其五,工读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制约着微课在工读学校的发展。
为促进微课在工读学校的应用与发展,尝试建立工读微课学习的模式和案例,能为微课在工读学校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合工读学校的特殊性,以调查问卷结果为依据,通过微课设计总结存在问题并提出微课教学建议。
(一)注重学习培训,提升队伍素质
切实加强微课建设,更好地提升学校微课水平,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微课培训工作,进一步完成微课在全校的推广,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队伍参加微课比赛或者微课教学,同时学习其他学校微课制作与教学的经验,加强微课交流。同时把微课应用能力作为考核指标,做好教师应用微课的评优工作,以此激励教师应用微课的积极性。组建教师微课团队或者教学组,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互学习与合作,熟练掌握微课应用技术,制作较为成熟的作品。鼓励优秀教师作为带头人,对其他教师进行微课的培训帮扶活动,让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课或者示范课,通过听课和评课的形式相互促进,相互交流,促进教师微课应用的成长。
(二)提升学生内在的素质,将养成教育、道德意识和法制教育与微课相结合
微课教学的对象是学生,需要工读学生的配合,如果学生从最基本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法理道德方面都不提高,那微课的设计和教学都是毫无意义的[5]。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将微课与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微课在转变学生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中国教育的客观趋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获取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德必先行。
(三)促进微课与工读教育相结合,改进微课教学方法,促进学习习惯养成
通过微课的精心设计,积极推进有效教学,以学生“乐学”为宗旨,让微课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倾听、合作、遵守规则、小组合作。把微课与工读学校思维导图教学相结合,改进微课教学方法,开辟一条让工读学生学习的更好方式,引导工读学生学会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坚持把微课和各科目、各课程相结合的原则,把微课教学应用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中,以微小视频教学带动学校课程体系[6]。培养学生学习微课、利用微课学习的习惯,帮助工读学生改变不良学习习惯。让工读学生重拾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微课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微课,提升自己的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学习与生活,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改变自我。
参考文献
[1]栗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2010(9):223.
[2]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冯志红.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9):176.
[4]丁爱萍.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6):105-106.
[5]尹志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6):57-58.
[6]唐靖,任玉玲.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1(11):133-135.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Design of Micro-lectures in Work-Study Schools for Juvenile Delinquents
MA Zhena, LI Shun-yub, LU Chengb
(a.College of Food Engineering and Nutritional Science, b.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19, China)
Abstract: As an emerging method of education, micro-lecture presents the teaching process by video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with multimedia technology.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how to use micro-lect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poor foundation and general weariness in study of the students in work-study schools for juvenile delinquents. By 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cro-lecture application and the degree of acceptance of micro-lectures by students, the micro-lectures are designed and produced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and the following thre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paying attention to learning and training; improving students' inner quality by combining education,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legal education with micro-lectures;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lectures and work-study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 of micro-lectures, and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good learning habits.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tudy can increa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s for teachers of the work-study schools for juvenile delinquents, and obvious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in the work-study schools for juvenile delinquents.
Key words: work-study schools for juvenile delinquents; micro-lecture; basic course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