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读物管理何以落实

2021-06-21王殿军

教育家 2021年17期
关键词:读物图书读书

王殿军

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要“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在读物管理方面,要求以推荐目录为主,注重内容管理和推荐方式的管理,具体读什么由家长选择,教育部门要把好关。

日前,为规范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防止问题读物进入中小学校园(含幼儿园),充分发挥课外读物的育人功能,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要求中小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做好课外读物推荐和管理工作。

中小学生读物管理,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言,看似小事,但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广大家长的烦心事。中小学生读物管理如何落到实处,既发挥好阅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又不让领导担心、家长烦心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让学生及家长树立正确的阅读观,认识到“读书好”。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让学生们热爱读书、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及家长认识到“读书好”。

文以成卷,书以载道。读书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增长知识,增强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开阔视野,端正审美,提升修养,塑造品格,正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以色列国土面积及人口规模虽小,但科技及教育十分发达,诞生了多位诺贝尔化学奖、经济学奖、文学奖得主,这与其民族热爱阅读是分不开的。

家长千万不能认为阅读是在耽误时间。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钥匙,而语文是众学科之基础,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正因如此,老师们往往有一个共识:从小喜欢阅读的孩子,成绩肯定差不了。但阅读对于学业成绩的提升,可能不如刷题、上辅导班那么直接,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需要厚积薄发。因此,在孩子阅读问题上,家长不要急功近利,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

第二,要把好图书出口、入口关,确保学生“读好书”。

市场的书籍琳琅满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或者说,不适合某个年龄段的学生阅读。因此,对学生阅读书目的把关非常重要。

学生书包里应该装什么书,哪些书属必读、哪些书可选读、哪些书不能读,该如何把关?我认为,应从源头出发,建立儿童和青少年图书出版物的分级、分类标准。出版社应根据图书面向的学生群体,规范图书的前言提要,对图书进行分級、分类梳理:可以像玩具一样,在图书封面或封底标注适读人群的年龄阶段;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每一本书建立追踪链条,从作者、出版社、经销商,到学校、教师,建立全流程的图书分类分级监督与指导机制。

学校作为读物引进的重要单位,要根据教育规律和育人理念把好书籍入口关。在这方面,学校可以成立由各学科教师组成的荐书专家组,对书目进行梳理、筛选,并按照不同学段的需求特点向学生推荐。比如:小学阶段,学生亟待提升认知力、理解力,需要广泛阅读,教师可以多推荐一些启蒙绘本、经典故事以及识字、益智、科普类书籍;初中阶段,出于激发学生学科兴趣、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考虑,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名著和自然科学类书籍;高中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人物传记、励志类书籍,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规划人生道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将在学校选书、荐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智能化识别搜索、净化筛查,再加上人工确认,就可以实现大批量选书。另外,学校还可以建立智能化的图书分区、分级管理机制,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识字量、阅读偏好和理解能力,对学生读物进一步细化分级,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阅读水平和兴趣借阅书籍,提高阅读效率、保护阅读积极性,同时减少阅读过程中出现一知半解、价值观误导等情况。

第三,家校合力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使学生“好读书”。

要让学生喜好读书,需要家校合力营造读书氛围,需要教师和家长言传身教。一个难以见到书籍的家庭很难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孩子,一个喜爱读书的孩子背后常有一所溢满书香的学校。

阅读能力是人终身发展所需的一项关键能力。我建议,国家可以像规定体育课时那样,硬性规定学校每天开设一定时间量的阅读必修课。同时,还可以建立类似“学习强国”的学生阅读考核交流管理平台,将阅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家校形成合力,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将琐碎时间变为阅读时间,实现校内外碎片化阅读。

学校要重视阅读,充分发挥校刊、班刊、校园电视台和广播台、班级公众号等媒介的作用,给阅读者提供展示平台,并建立常态化、系统化的表彰机制,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近年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把打造书香校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形成了人人读书、处处读书的阅读风气。随着读书氛围日益浓厚,教师们开发了“校园晨读”“诗词鉴赏”“今文观止”“理想三旬”等一系列阅读指导课程,以此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同时,要增加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学校可以配备图书馆、阅览室,设立读书角、读书亭、读书廊等,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校园里随时随地可以进入阅读状态。另外,还可以定期开展读书分享、诗词大会、对话名家、文学创作等读书交流展示活动,让学生们体验读书乐趣,体会读书价值,收获阅读的快乐。

家庭和学校之外,公园、书店、公共图书馆等场所也应当设立学生读书专区,让学生能随时随地走进阅读世界,感受全民阅读的氛围。

第四,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让学生把“书读好”。

在现实的考试压力和激烈竞争下,阅读变得功利化。阅读目的更偏向提升考试成绩,阅读方式更偏向精读——通过寻找内容细节回答预设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泛读能力和提炼概括能力欠缺。为实现阅读价值、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书读好”,教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和思考。

我认为,学校的读书活动应尽量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教师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读书方法指导,对读书内容进行总结和交流;另一方面体现在抓住育人契机,引导学生抒发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只让学生读推荐的书,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专制”,达不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地选择和鉴别适合自己、对成长有益的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把“书读好”。

第五,要顺应时代发展,提升阅读体验,使“书好读”。

所谓“书好读”,是指书的内容在表达方式与传播方式上,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做到知识性、趣味性与育人性有机结合。好的内容要有好的表现形式,只有做到“书好读”,才能让学生“好读书”。

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出版部门应该加强调研,通过推荐书目等方式,引导儿童文学作家及相关作者创作出更多适合青少年阅读、让他们喜读爱读的作品。同时,要顺应电子化阅读、可视化阅读的时代潮流,丰富读物的传播方式,在保障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前提下,推出更多数字化阅读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

全面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推动的系统工程。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阅读量的积累,更要注重阅读质的提升。用科学的办法管理现有的图书,用规范的标准管住未来的图书,用智慧的手段吸引学生读书,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读书环境,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责任。

(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读物图书读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有声读物发展中的版权挑战及应对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数学阅读指南
美国有声读物市场:稳步持续增长
别忘了,人家也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