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耕读”必修课,找回通往精神家园的路
2021-06-21本刊编辑部
教育家 2021年17期
本刊编辑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地承载着“道”和“德”、充溢着精神与文化,而“耕读”是人与天地对话、向天地学习的途径。“耕读”也因此成为古代文人崇尚的物质与精神自给自足的诗意生活。遗憾的是,伴随着城市文明的高速发展,农耕文明日渐萎缩凋敝,不少人背井离乡、疏远乡土。如今,很多孩子身上,已了无“泥土气”。
当下,我们为什么要重提“耕读教育”?
作家、学者周国平曾说:“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归根到底来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远离土地的孩子,动摇了生命的根基,淡漠了对天地万物、乡土家国的情感,也迷失了通往精神家园的路。他们亟须重建与土地、自然的连接,从“耕读教育”中汲取生命的滋养、成长的力量。
在鄉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耕读教育”亦势在必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开展耕读教育”的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耕读教育”俨然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路径。
新时代的“耕读教育”有哪些新内涵?具备什么样的时代价值?中小学校又该如何立足育人本位渗透落实“耕读教育”?本期“专题报道”,我们力图在这场寻“耕”之旅中探求教育的根,找回孩子们通往精神家园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