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监管场所HIV感染者管理模式的相关研究

2021-06-21刘永林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监管场所艾滋医务人员

刘永林

鄂尔多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科,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

艾滋病(AIDS)属于严重传染性疾病,是全球性质的公共卫生疾病[1]。AIDS的主要发病因素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具有较高病死率[2]。HIV感染的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母婴传播以及血液传播等,该疾病的出现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3]。HIV的感染传播通常与毒品吸食、性滥交等违法犯罪活动具有紧密关联,与此类活动相关的犯罪人员也是HIV最为常见的感染患者[4]。目前社会上主要将HIV感染犯罪人员统一集中于相应看容所进行管理教育。由于监管场所内羁押人员为封闭式管理,人群密集,且存在大量HIV感染人员,因此监管场所极易成为HIV感染流行及高发场所,迫切需要采用有效管理方案对监管场所内HIV感染患者进行妥善管理[5]。该次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的76例入选HIV感染患者,主要目的为对监管场所HIV感染者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6例入选HIV感染患者均于当地监管场所随机抽取。纳入患者标准均参照HIV感染标准[6]进行,排除认知异常患者、不配合研究患者、沟通功能缺陷患者。将76例HIV感染患者2018年1—12月的管理情况作为参照组,将76例HIV感染患者2019年1—12月的管理情况作为研究组,管理模式的改变从2019年1月初开始。所有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年龄22~49岁,平均(35.47±6.52)岁。伦理标准委员会批准该研究进行,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且同意参与。

1.2 方法

参照组管理模式为常规管理,管理内容包括分隔管理等基础管理措施。

研究组管理模式为医学管理模式,管理内容:①管理人员分配,羁押HIV感染患者的日常管理方式与普通羁押人员的管理方式一致,在此基础上由专业医务人员负责对羁押HIV感染患者实行医学咨询、医学随访、病理知识教育、生物跟踪等多项措施;②健康宣教,由专业医务人员负责根据羁押患者教育水平选择合适的宣教方式普及疾病健康知识,宣教方式包括举办健康讲座、播放宣教视频、讲解健康手册等,让患者充分认知到AIDS的危害性,提高患者对疾病重视度,同时还需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掌握预防防护措施;③疾病监测,由专业医务人员定期对羁押患者群体进行HIV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对患者病情及管理效果进行评估,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加强对高风险患者群体的管理力度;④日常生活管理,由专业医务人员提出生活管理细则,由监管人员负责实施,确保患者的个人物品均集中于患者自身的活动范围内,一些与患者个人卫生相关的日常用品需确保一人一份,依照床位单元对患者进行管理,严禁患者交叉使用个人物品;⑤心理干预,由专业医务人员定期对羁押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心理开导,可引导患者倾诉内心负面情绪根源,宣泄内心负面情绪,在该过程中医务人员需在做好相应记录的同时予以患者适当鼓励与支持,在患者倾诉结束后根据记录内容予以患者针对性心理干预,帮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⑥监管人员培训,由专业医务人员负责对监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HIV感染的预防技巧、自我防护方法、医学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同时告知监管人员在对羁押患者进行监管过程中需尊重患者隐私,以利于监管工作的进行。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参照组与研究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院内自制问卷调查评估,评估维度包括艾滋感染途径、艾滋早期症状、艾滋防护措施以及疾病安全意识,单项满分值为100分,分值越低,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越低。统计分析参照组与研究组自我管理能力变化情况,以艾滋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进行评估,评估维度包括健康行为、疾病知识管理、情绪管理以及治疗依从性管理,分值越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差。统计分析参照组与研究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以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生存质量简表评估,评估维度包括环境领域、社会关系、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精神支柱以及独立性6个方面,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参照组与研究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研究组艾滋感染途径、艾滋早期症状、艾滋防护措施以及疾病安全意识方面的掌握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参照组与研究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s),分]

表1 参照组与研究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s),分]

组别艾滋感染途径艾滋早期症状艾滋防护措施疾病安全意识研究组(n=76)参照组(n=76)t值P值92.43±3.8586.25±2.7611.373<0.00191.77±2.4884.63±2.1219.078<0.00194.36±1.5288.57±1.6422.574<0.00195.74±1.2390.18±1.5924.112<0.001

2.2 参照组与研究组自我管理能力变化情况

研究组健康行为、疾病知识管理、情绪管理以及治疗依从性管理方面的能力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参照组与研究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

研究组环境领域、社会关系、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精神支柱以及独立性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参照组与研究组自我管理能力变化情况比较[(±s),分]

表2 参照组与研究组自我管理能力变化情况比较[(±s),分]

组别健康行为疾病知识管理情绪管理 治疗依从性管理研究组(n=76)参照组(n=76)t值P值14.32±1.3811.47±1.5112.146<0.00111.64±1.398.94±1.6211.027<0.0016.54±1.273.82±1.5811.697<0.00112.04±1.199.16±1.4413.440<0.001

表3 参照组与研究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比较[(±s),分]

表3 参照组与研究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比较[(±s),分]

组别环境领域社会关系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精神支柱 独立性研究组(n=76)参照组(n=76)t值P值13.26±1.1410.35±1.3614.296<0.00114.27±1.6810.89±1.5712.815<0.00115.48±1.9311.85±1.8611.806<0.00113.74±1.3711.25±1.4211.001<0.00112.26±1.189.74±1.2812.619<0.00111.79±1.559.03±1.3111.856<0.001

3 讨论

该次研究主要采用医学管理模式从管理人员分配、健康宣教、疾病监测、日常生活管理、心理干预以及监管人员培训6个方面对羁押HIV感染患者进行监管。

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医务人员对羁押患者以医学方面的专业干预措施,该管理方案的实行能够避免由于隔离管理等特殊管理方式引起患者恐慌或逆反心理,有利于管理工作顺利实行[7];健康宣教能够通过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来帮助患者充分认知AIDS的危害性,从而能够提高患者疾病重视程度,进而提高治疗依从性,相关防护知识的掌握,也能够降低二次传染的风险,提高监管安全性[8];疾病监测的实行能够帮助监管人员对羁押患者病情状况进行把控,同时根据评估结果能够方便监管人员更好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分配,以提高对高风险人群的监管力度,降低场所流行风险[9];日常生活管理则主要通过有效管理区分患者个人物品来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风险,能够从传播源头对感染进行防控,以有效保障监管场所的安全性[10];心理干预由专业医务人员对心理障碍患者予以心理开导、针对性心理干预等护理措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不安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而有利于监管工作进行,提高管理工作质量[11];监管人员接受培训能够帮助监管人员提高对HIV感染的防控监管能力,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障监管人员人身安全,避免不良感染事件发生[12]。在该次研究中研究组艾滋感染途径、艾滋早期症状、艾滋防护措施以及疾病安全意识方面的掌握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健康行为、疾病知识管理、情绪管理以及治疗依从性管理方面的能力评分均高于参照组,环境领域、社会关系、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精神支柱以及独立性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说明医学管理模式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掌握疾病健康知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水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医学管理模式在监管场所HIV感染者的管理应用中表现突出,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监管场所艾滋医务人员
艾滋歧视诉讼的域外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社会排斥视角下艾滋就业歧视的认知与应对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基因编辑治艾滋 向“治愈”又迈一步
监管场所被监管人死亡防控的法治化路径探析
监管场所医护人员工作环境与安全防范措施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
监管场所中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预防处置
提高医务人员英语水平的主要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