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分析与演奏版本比较

2021-06-21王春峰

黄河之声 2021年7期
关键词:奏鸣曲乐章贝多芬

王春峰

一、乐曲的标题

贝多芬的黎明奏鸣曲完成于1803—1804年间,出版于1805年,有几个常用的名称。首先是它的官方正式名称,即第21号《C大调奏鸣曲》作品53号;同时,在西方社会,这首奏鸣曲叫做《华尔斯坦奏鸣曲》,“华尔斯坦”是贝多芬的好友,他也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这首奏鸣曲就是贝多芬献给他的。华尔斯坦在贝多芬年轻时,就看到了他的不凡,是贝多芬年轻时代最热烈的拥护者,并给予经济上的援助。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另一个名称叫做《黎明奏鸣曲》,这个名称和乐曲的音乐形象有直接的关系,奏鸣曲的乐思与风格是反映自然的,二乐章在力度和声的紧张感递进,通过属音“sol”引出好似黎明到来一样的三乐章主题,所以只是听者的感受,并不是贝多芬所标注的标题。

二、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第21号《C大调奏鸣曲》Op.53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乐曲之一。贝多芬前期的奏鸣曲风格更多的受到巴洛克时期的影响,有着意大利华丽的艺术风格,中期作品突破性的结构与浪漫风格的幻想,体现出这位音乐天才独特的创作风格。

这首奏鸣曲是和几件大作品并行创作的。从1803年5月起,贝多芬开始了《英雄交响曲》的创作工作,到11月时他已完成了这部巨大跨时代的作品。于是,通过这首作品他的天才身份终于开始展现给世人,根据《英雄交响曲》所获得的灵感与升华,《华尔斯坦奏鸣曲》自然而然地诞生了。与彰显贝多芬英雄主义的《英雄交响曲》相比,《华尔斯坦奏鸣曲》显得更加平和真挚,它更多地体现出创作者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这两首作品是贝多芬同时期两首表现内容完全不同的音乐作品。

三、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的音乐内容、特点、结构分析

(一)音乐内容

作为贝多芬的著名作品之一,《黎明奏鸣曲》既富有跳跃性,又具有抒情色彩,是对自然的精神表达,因此这首奏鸣曲可以被视为一首蓬勃、诗意和宏伟的钢琴田园(自然观)“交响乐”。

例如乐曲第一乐章的开头:

C大调是24个大小调中唯一没有升降号的调,是大小调体系的开始,象征着万物一切的开始;使用C和旋开放排列的重复音作为乐曲开始的动机,好似自然的脚步或是早上的阳光慢慢到来一样;在谱例的3、4小节左手继续保持前面的动机,右手好像是自然在对话,第四小节的右手装饰音与下行音节,好似鸟儿的叫声与第三小节的旋律形成呼应。

(二)音乐特点

1、力度特点

贝多芬的音乐特点、音乐语汇是具有共性的,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有使用突强、突弱的力度变化。第一种是在一个音上做突弱,由于钢琴属于是打击类的乐器一个音发声后会逐渐的减弱消失,不能像管弦乐器可以在演奏一个音时轻易的做到坚强和减弱,所以在演奏时需要快速的下键收回一部分的力量达到突弱的效果;第二种是音符之间的突强和突弱,如下图“黎明”奏鸣曲的三乐章片段:

第三小节的“ff”力度记号比第四小节“p”强了三个力度,从非常强到弱的力度标记,一般来说演奏贝多芬要保证钢琴音色的“交响性”,需要使用重力下键,所以要知道这样的力度标记不是具体的音量和分贝的数值,而是需要根据自己的演奏能力做二者之间“相对”强弱的演奏。

2、音色特点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色特点是演奏的“交响化”,也就是演奏方法是要按照交响乐的音色特性来模仿。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三乐章:

如图,贝多芬钢琴曲写作很多时候是根据管弦乐队的声部音高和效果来写作的。左手演奏的单音是低音提琴声部,右手的三个音分别代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的声部,所以模仿管弦乐器时需要“慢下键”达到管弦乐器的振动特性。

3、结构分析

此曲乐章之间的内容、调性、主题、情感方面连接性非常强,从曲式结构入手分析,共分为三个乐章,如果是以情感表达的段落分析,有时也被分为四个乐章,在三乐章尾声,有一段快速(急板)的、欢快的主题,像是在庆祝节日的到来,从速度和情绪的转换也可把尾声当作第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 快板 C大调

第一乐章主要是奏鸣曲式。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四个部分。其中呈示部(1—82)又被细分为以下部分:(1—13)主要主题(C)、(14—34)连接、(35—50)副主题(E)、(50—74)第一个结束主题、(82-86)变化的重复部分、(86—87)第一个括号、(88—92)引出展开;在展开部(92—157)中,包括(92—113)用主要主题发展、(114—143)第一个主题发展、(144—157)连接;第三部分是再现部,(158—172)主要主题、(173—197)连接、(198—247)副主题(A—c)、(247—251)重复部分;尾声(251—304):(251—285)主要主题材料、(186—297)副主题材料、(297—301)主要主题材料、(302—304)结束。

第二乐章:(导入部)极柔板 F大调 引子,单一的歌谣曲式。

第二乐章可以被视为下一乐章的引奏,慢板,F大调。第二乐章常常给人一种幽深、静谧的感受,有人曾形容它仿佛是灿烂的微笑“忽然被乌云遮住一样”,意味着第二乐章将听众带入到一种异乎寻常又难以琢磨的氛围中。沉浸在这段乐曲中的一些听众,也会怀着等待黎明到来的复杂心情。这样的情绪引出三乐章黎明到来似的主题会使第三乐章更为引人入胜。(1—9)主题(F、a、e、B、cF)、(10—16)中间部分、(17—28)主题再现(c)。

第三乐章:中庸的小快板 C大调 回旋曲(两个插部)

第三乐章是一个宏大的回旋曲,稍快板,包括:主要主题(1—62)(C)(1—8)第一部分、(9—30)中间部分、(31—38)再现第一部分、(39—62)部分变奏重复;第一插部(60—113)(62—70)新材料、(70—86)二部歌谣曲式(a)、(87—94)新材料的重复乐句、(95—98)部分重复加固、(98—113)主要主题构成再现连接;主要主题第一次再现(114—175);第二插部(176—312)(176—220)第一个段落(c)、(221—311)第二个段落;主要主题的第二次再现(312—344);尾声(345—543)。

四、贝多芬黎明奏鸣曲不同录音版本的演奏比较

据统计分析,目前已有上百位著名的钢琴家录制过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命名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CD唱片就多达二十多种,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演绎对象,受到各大唱片公司的推崇。在这种背景下,我选择了三位演奏贝多芬具有权威性的三位著名钢琴家对贝多芬奏鸣曲的诠释与演绎进行比较。

德国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肯普夫。尽管肯普夫的钢琴演奏技术有瑕疵,偶尔会出现“错音”或者“快速音”不够清晰的情况,但是受德国人严谨的态度影响,肯普夫有其自身对音乐结构的理解,他的演奏版本是权威的、具有参考意义的版本。如果在学一首新的贝多芬奏鸣曲时,大多数人一定会听他所录制的版本作为参考。肯普夫在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前,首先会认真研究和细读他的乐谱,通过这种方式对贝多芬的创作思想和精神进行分析把握。因此,肯普夫演奏的《黎明奏鸣曲》具有细节严谨、音声端庄的特点,此外,哲学性强,深沉细腻也是他追求的外在效果。

肯普夫的《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长:10’50。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最大问题是:怎样把多元化的内容、多样性的情绪和多变化的节奏有序地整合在一个乐章中表现出来。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使整章乐曲听起来格外突兀。肯普夫以自己德国传统的严谨处理与精准的音乐把握,对音乐所传递的内容进行了内在梳理,使之有序地贯穿于整个乐章中。第二乐章长3’04。第二乐章的处理在意境上,完美的展现了宁静的感觉,声音干净、音色交响化。第三乐章长:9’58。相比之下,第三乐章的演奏宏大而有气魄,充分展示其交响效果,同时表现出贝多芬浪漫主义风格的倾向,把朴素的歌唱和欢乐的舞蹈充分结合起来。如果以技巧来看的话,肯普夫比起现在很多的音乐学院学生可能都不如,但在音乐构造理解方面却有德国人传统的严谨,可以说是以某种意图及情感的表现来充实乐曲内容的,虽然说现在钢琴技术好的人一抓一大把,但是肯普夫对于贝多芬音乐的理解以及表达是让人望尘莫及的,这也是他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的珍贵之处。

美籍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施纳贝尔。这位作曲家的演奏特色之一就是:忠实于创作者的原作。这个特色也让施纳贝尔在当时的德奥演绎风格体系中独树一帜。他录制的《黎明奏鸣曲》分为两个乐章,他把二三乐章合为一个乐章,因为他认为第二乐章与第三乐章的和声结构的连贯、戏剧线条的发展和二三乐章没有停顿,更像是第三乐章的引奏,这也是许多钢琴家与学者的看法。他的《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长:9’58;第二乐章长:14’13。速度很快,利用像水一样的音乐惯性把整个乐章充满动感多样的元素统一起来,像讲一个故事,看一场电影,使人享受这个创造力量的过程而无法离去,他的这种能带领听众享受与创造的能力,当然有对音乐结构的严谨与理解的把握,但更重要的我觉得是他对音乐与声效的巨大想象力,能把内在的艺术愿望与外在的技巧表现完美的统一。

克劳迪奥·阿劳是智利钢琴家。他的演奏呈现出严谨、含蓄的特征,并且与他个人的理解和内心情感融为一体。与肯普夫一样,克劳迪奥·阿劳也会充分地理解作曲家的思想和创作意图,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想象,使之变成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作品。克劳迪奥·阿劳也擅长演奏贝多芬作品,他更加突出的特长是表现它的力量。他有着卓越的演奏基础,能够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体现出含蓄内在的质朴情感。他录制的《黎明奏鸣曲》也分为两个乐章,第一乐章长:11’47;第二乐章长:15’06。速度较慢,突出旋律的线条与气息感,在准确的节奏基础上完美的表现了旋律与节奏的气息停顿。用标准的连奏与如歌的线条突出了旋律间的对称对比。阿劳录制的贝多芬全套奏鸣曲,在贝多芬奏鸣曲的录音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尽管他的严谨性不如纯正德奥的肯普夫,他在结构和情感的表达上略逊色于施纳贝尔,但是他的演奏同时具有严谨与细腻的特征,并且在自然的流畅表达上,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结 语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具有相当大的技术难度与篇幅、具有宏大的音乐构思与独特的音乐风格,无论是作为专业性的考试、比赛,或是音乐会中的演出曲目都是专业学生、老师、演奏家们的必选曲目之一。通过分析乐曲的结构、背景,对比不同版本录音可以作为理解乐曲的途径和方法,对于聆听和学习这首乐曲具有辅助的作用。■

猜你喜欢

奏鸣曲乐章贝多芬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饥饿奏鸣曲
呼噜奏鸣曲
祭献奏鸣曲(组诗)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