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

2021-06-20唐芳

高教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大纲管理学课程思政

唐芳

摘  要:开展《管理学》课程思政研究是对课程育人要求的具体落实,是提升《管理学》课程建设内涵的现实需要。《管理学》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融入什么思政元素”“在哪里融入思政元素”和“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可通过优化《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建立《管理学》课程思政素材库;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创新课程考核手段等路径开展《管理学》课程思政。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2-0193-04

Abstract: Carrying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anagement" is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requirements and the realistic need to improve the connotation of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The difficult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anagement" lies in "what to integrate" "where to integrate" and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difficulty can be solved by optimizing the course syllabus of "Management"; establis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 base of "Management"; enriching the content and means of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ng the means of curriculum assessment.

Keywords: Managem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syllabus

一、《管理學》课程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一)《管理学》课程研究现状

近年来,有关《管理学》课程的研究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理念。韦耀(2017)、禹玉环(2018)基于能力本位探讨管理学课程改革,黄晓玲(2016)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管理学课程改革,鲁丽莎(2016)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改革管理学教学等,研究者均是强调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模式。李倩(2018)、杜平

(2019)、杜惠英(2017)、张旻宇(2018)等人提出将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模式应用于管理学教学。三是教学方法。管理学课程最受推崇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法,邵崇云(2015)、李艳(2016)、童代鹏(2017)、王亚新(2018)等对案例式教学法案例选择、案例讨论、案例总结等环节进行了分析;其次是参与式教学法,禹海慧(2014),易艳玲(2016),曾怡华(2016)等对其进行了研究;吴价宝(2015),张琰飞(2017)和何得桂(2017)分别探讨了研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些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前期研究为我们开展管理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不足之处在于局限于管理学课程本身开展研究,未能突破观念,尝试从学科融合的角度改革创新。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1. 《管理学》不仅是经管类专业重要的必修课,也成为越来越多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必选课。《管理学》是经管类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工商管理学院、财经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均按照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开设《管理学》课程,开课时间为大一下期,共48学时,此门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入门课”。茶学院、农学院将《管理学》设置为选修课,以此实现“农科”和“文科”的学科融合,旨在培养同时具备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农业人才。此外,《管理学》还是我校公共选修课,近几年选修人数名列前茅。可见,《管理学》不仅是经管类专业重要的必修课,也成为越来越多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必选课。

2. “马工程”《管理学》反映了课程发展新趋势,对教师教学提出新要求。《管理学》教材版本众多,国内教材大多都是依据美国管理学家法约尔提出的“管理职能”进行编排的,区别在于对管理职能的理解不尽相同,学者们对“组织”“控制”两个职能认识较为统一,一些学者把“计划”细化为“决策”“计划”等,把“领导”细化为“领导”“激励”“沟通”等。复旦大学周三多教授主编的《管理学》是近年来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普遍采用的教材,他将“创新”作为管理的职能之一提出,符合管理实践发展实际,是教材编写的一种创新。2019年初高等学校经管类本科专业开始启用高教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重点工程(简称“马工程”)教材《管理学》,教材框架延续传统做法,仍采用以职能为主线的编排方式。相比于周三多教授主编的管理学,新教材理论性更强,学习难度提升。特别地,此教材增加了思政内容,如“管理学的理论指导、科学思维以及基本方法”“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等,这既反映了我国高校《管理学》课程发展的新趋势,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3. 《管理学》理论教学日趋完善,实践教学发展滞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弱。经过长期的实践,任课教师对依据管理职能进行章节编排的教材认同度高,对课程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进度安排都有了较好地把握,课程理论教学体系日趋完善。实践教学一直是《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这直接导致学生熟知概念、原理,但不能应用于实际,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囿于一本教材,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学科发展前沿、最新实践成果未能进入课堂;二是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例低,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作为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开设在大一上学期,教学周12周,总学时48学时,其中实践学时4学时,占比不足10%。实践教学多采用分组案例讨论形式,偶有带学生实地参观企业,未能达到实训目的;三是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填鸭式”教学依然存在,学生参与程度低,师生互动少,学生学习兴趣不强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应用有限;四是教师忽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多为被动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差。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反思《管理学》课程教学,我们发现,长期以来《管理学》教学关注专业知识甚于对原则的把握,关注器物层面甚于对道义的追求,关注物质层面甚于对心灵的守护。我们急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管理学》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高强的管理人才。

二、《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以课程思政为指导思想,开展《管理学》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一)开展《管理学》课程思政是对课程育人要求的具体落实

2018年6月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来,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再次强调。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集中体现在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将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定位于学生正確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全面提升学生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的新人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责任。

《管理学》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课程,这是由管理的二重性决定的。一方面,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对协作劳动进行指挥,执行着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另一方面,管理又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理论来自于实践,西方管理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之下,服务于资产阶级,教师在讲授理论时必须具有政治敏感性,给予青年学生正确引导。因此,开展《管理学》课程思政十分必要。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管理关系之中;任何人的活动客观上都存在着管理的需要。国家治理、企业运营、学校管理等是管理学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应用,都与学生当前和未来的学习生活、职业发展息息相关。相比于其他课程,在《管理学》课程思政更容易“入脑、入心”,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是对课程育人要求的具体落实。

(二)开展课程思政是提升《管理学》课程建设内涵的现实需要

2018年8月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

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管理学》课程教学“质”的提升迫在眉睫,课程思政为今后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基于管理学理论知识教学较为成熟的现状,课程“质”的提升应着力于价值塑造,这是课程建设的首要目标、应有之义。

《管理学》课程教学不应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是价值、知识、能力的结合。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改革《管理学》教学可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的内涵。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思政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管理的二重性,客观认识西方管理思想和实践,看清其资本主义本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可以深化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对企业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永不言败精神的领悟;可以启发学生从中华传统文化中体会东方管理智慧,从党史中学习管理经验等。同时,企业社会责任调研、管理者访谈等思政实践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品质。

三、《管理学》课程思政的难点

《管理学》课程思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科学合

理的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即有效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目标。实践中,难点有三个:

一是“融入什么思政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事件、国家战略、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时事热点等许多 “点”都能跟育人联系起来,但是在《管理学》课程育人中却不是都可以用,只有针对课程内容运用恰当,才能达到好的育人效果。因此,我们需要研究《管理学》课程的知识体系,统筹考虑、明确定位《管理学》课程育人的目标和内容。

二是“在哪里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元素众多,《管理学》知识点较多,在哪些知识点中融入思政元素,如何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对应起来,有机结合,是一个难点。课程思政并不是说要在“每一节课思政”“在每个知识点思政”,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应建立在对知识点教学目标和知识点内容挖掘的基础上,思政元素的融入是对知识点教学的升华,也应是“理所应当”“水到渠成”的。

三是“如何融入思政元素”。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学》课程不是在《管理学》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政治宣传和枯燥的道德说教,是要以《管理学》课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管理学》课程育人与思政课育人的根本区别。润物无声,难在融通。学生欣赏的是教师基于学理、基于事实、基于科学认知的自由表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在哪个教学环节融入思政”,是课前、课上还是课后,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等;“以何种形式融入思政”,是线上还是线下,是老师讲授还是学生探究等。怎样让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结合自然、不牵强,在润物无声中“感人于肺腑,动人于心弦”是《管理学》课程改革的又一关键问题,也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所在。

四、《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管理学》课程思政实践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建设。课程模式建设研究“教什么的问题”,包括按照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开发课程;按照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序化课程;编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框架计划。教学模式建设指在一定的教育目标及教学理论指导下,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方法、教学评价等因素进行简约概括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行为系统。我们要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管理学》课程思政。

(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强化教师育人意识,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高校应将课程思政纳入新进教师入职培训、在职培训(或继续教育)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中,通过持续性、系统化的培训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掌握课程思政的基本方法,进而深入思考并践行课程思政。考虑到《管理学》任课教师思政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和思政教学经验欠缺的问题,应鼓励依托专业教研室、课程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开展课程思政教研,准确把握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情况和思想、心理动态,共同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探讨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学校、院系、教研室要全方位、多层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研,并将其制度化,通过现场教学观摩、典型经验交流、教学技能竞赛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让任课教师都能“种好责任田”。

(二)优化《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是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管理学》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是通过修订教学大纲,系统化思考“在哪里融入”“如何融入”问题,找准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点,使课程思政与专业紧密结合,使课程思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书。建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重点工程教材《管理学》为主讲教材,进一步梳理教材重难点,并融合其他教材资源进行授课。应组织任课教师深入研读、研讨国内外《管理学》经典教材,如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罗德·孔茨《管理学:国际化与领导力的视角》、周三多《管理学》以及管理思想史、各管理学派的代表著作,厘清主要管理学家的人生经历、各种理论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克服以往“就理论讲理论”“断章取义”的不足,引导教师将管理学课程教研置于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为课程思政奠定基础。

要以课程思政为指导思想优化《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将“价值塑造”写进课程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并细化到章节知识点中。如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和实践”知识点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在“人员培训、绩效考核”知识点中,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其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总而言之,要通过课程教学大纲优化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使课程思政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克服课程思政空洞化、零散化的不足。

(三)建立《管理学》课程思政素材库

要以优化后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点,广泛搜集思政素材,建立管理学课程思政素材库。思政素材要突出思想性、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素材种类包括书籍、课件、教师编写资料、网络在线课程等;素材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管理活动设计方案等;素材内容要涵盖中国传统文化、重大历史事件、典型人物事迹、政策法规、社会时事热点问题等。力求让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结合自然、生动,调动教师、学生学思政、学专业的兴趣,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素材库可依据教学大纲中的章、节、知识点编排,主要以电子资源形式呈现,以便通过在线课堂、微信群、QQ群推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程思政素材库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工作量大,建議通过教师研讨、学生作业、第二课堂、竞赛活动等方式师生共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搜集、整理思政素材本身也是一种课程思政实践。

(四)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

《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将管

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更是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有效途径。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以实训课、第二课堂活动、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社会调查、人物访谈、企业考察、案例讨论、管理游戏、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管理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等管理思维,提升学生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能力。

(五)创新课程考核手段

长期以来《管理学》采用的考核方式为“课堂考勤+作业+期末试卷”,其中课堂考勤+作业占比约30%,期末试卷占比70%,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建议按照企事业单位考核管理人员的方法改革《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即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大幅提升平时成绩(课堂表现、课程实践)分数占比。在课程实践中考核学生“德能勤”,在期末试卷中考核学生“绩”,兼顾理论与实践,兼顾过程与结果。以考促学,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开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笔试成绩由教师评定,考试题目设计体现课程思政要求;课程实践成绩由学生互评确定,重在考查学生公正、敬业、诚信、友善的品质,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8-06-22(01).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03-19(01).

[3]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J].中国大学教学,2018(9):1-2.

[4]钱艳芬,唐劲松.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34-36.

[5]王雪.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的实例分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6):63-66.

猜你喜欢

教学大纲管理学课程思政
“石油工程专业英语”开课情况调研与分析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浅谈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总复习
高职《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
从管理学角度看军事指挥体制改革
新加坡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比较分析
试论高等教育教学大纲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