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践与反思
2021-06-20汪清蓉陈忻徐颂李飞曾飞
汪清蓉 陈忻 徐颂 李飞 曾飞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四方面的教育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却又密切相关。其中专业教育是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是实践,四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渗透、融合促进。目前四者的融合教育程度不够,“四张皮”问题突出。以《餐饮管理实务与运营》课程改革为例,文章从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以及初步成效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创新创业、劳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形成“专业+创新+创业+劳动”四位一体的融合教学新模式。最后提出融合教育理念的认同、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平台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创业创新教育扶持政策适度普惠到专业教育等方面的建议,以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专业教育;融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2-0042-04
Abstract: The educ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labo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re both independent and closely relate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are the practice. They can not be replaced each other, but can penetrate and promote each other. At present, the integration education level of the four is not enough, and the problem of "four skins" is prominent. Taking the course reform of "catering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opera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in detail how to integr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abor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adjustment of talent training plan, specific practice of course reform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so as to form a new teaching mode integrating "specialty+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labor".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ntegrated education concept, the setting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 platform resources, and applying the support policies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ducation goal of "cultivating talents by virtue".
Keyword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fion; labo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mode
创新创业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同时,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双创”为稳增长、防风险、扩就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做好大学生双创教育,在帮助大学生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同时也帮助其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地,靠的是知行合一、勤劳奋斗,离不开劳动实践,吃苦耐劳,锲而不舍。专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力量、培养方法等方面较为完善自成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四方面的教育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却又密切相关、相融相依。如何把握四方面教育的价值诉求、教学规律,促进“专业+创新+创业+劳动”四位一体的新型教育模式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研究与实践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研究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成果大致集中在以下四方面。1. 课程体系建設。部分学者依托于某些具体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如何延宏[1]、张拓[2]分别对土木工程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2. 教学模式。许涛、严骊、殷俊峰等基于“人工智能+新工科”建设的本质,提出“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尺度,以培养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者、企业家或商业领袖等人才[3]。3. 平台建设。杨书新等将有关学科竞赛、实际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和模拟等内容汇总融合, 构建一个由创新工作室、硕导工作室、专业实验室组成的开放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并给出了平台的日常管理组织和激励保障措施[4]。4. 教育评价。贾建锋、姚旭生基于消费者导向评价模式理论和柯氏四级评估模型,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四个层面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5]。刘蕾、邓逸雯基于CIPP模型从环境基础、资源配置、过程行动、成果绩效四个方面构建了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6]。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实现普惠式教育。一些高校仅在学生处、学工部、共青团、科技园等单一层面开展针对部分学生的“活动类”教学,这种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仅局限于一部分对创业极有兴趣的学生群体,并没有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通识类的、普惠式的教育;第二,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理解为创业教育,或者勤工就业指导,或者岗位培训;第三,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科学发明和创造;第四,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造商业价值的创业活动,学校给予少数学生创业者一些启动资金、办公场所、创业指导方面的服务。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追求学生就业率、创业率的提升,更看重的是树立学生创业信念、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劳动教育有效融合。然而目前四者更多地呈现出分立局面,“四张皮”问题突出。
(二)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现状
张绍丽、郑晓齐认为已有的专业教育与新兴的创新创业教育处于一种各自为战的分立状态,有时甚至相互掣肘,进而构建了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有效融合的“三螺旋”教育融合模式,提出教育理念融合、课程体系融合、师资队伍融合和管理机制融合等策略[7];朱晓妹、李燕娥、张靖风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立足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创设和模拟企业情境,来触发学生的自主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寻求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路径[8]。
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力量,劳动教育长期被家庭和学校所忽略。如何有效地实施劳动教育,学者从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演变、特征、实践途径、价值诉求、体系建构这几方面进行研究论述。刘丽红、曲霞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在教育目标上互利、在教育内容上关联、在方式方法上共通、在师资队伍上互借,因此可通过教育目标设计、课程体系设置、实践体验训练、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二者的同构共生[9]。但将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四者融合的具体实践仍相当缺乏。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都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专业教育培养的是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双创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劳动教育的内涵在于通过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专业教育是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是实践,四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渗透、融合促进。鉴于多数文献侧重逻辑分析、理论探讨,具体运用、实际操作不足,本文基于《餐饮管理实务与运营》课程为例,从落地的实操经验入手,总结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四者的融合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反思四者融合深入的路径,以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课程改革实践——以《餐饮管理实务与运营》为例
(一)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专业,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知识掌握效率低,知识迁移与动手能力较弱,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创业观念淡薄,劳动锻炼较少。为了有效地实现四者的融合,我们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2013年版人才培养计划设置的是《餐饮管理》课程,共54学时,其中理论课38课时、实训课16课时。2017年版人才培养计划则取消了理论课,将16课时的实训课增设为三门:16课时的《餐饮管理实务Ⅰ》、16课时的《餐饮管理实务Ⅱ》和为期一周的《餐厅模拟运营》。三者之间存在先后关系,必须先完成实务Ⅰ、Ⅱ的教学才能进行模拟运营。《餐厅模拟运营》由四个学生团队分别各自运营一周,连续四周时间。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较少,学生的自主探究更弱。教学研究发现,24小时后的学生知识留存率只有5%;而实践练习可将之提高到75%,内容立即运用更可将之提高到90%。为此,《餐饮管理实务与运营》改革了传统授课模式,将理论教学部分融入到实务与模拟运营之中。
(二)课程改革具体实践
1. 团队组建。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模拟餐饮企业进行实践运营。小组成员按公司组织架构、岗位设计、职责分工进行设计安排。
2. 实验操作与管理培训。前期《餐饮管理实务Ⅰ》《餐饮管理实务Ⅱ》两门课程培养学生有关餐饮服务的
具体技能,如托盘、斟酒、摆台、鸡尾酒调制、烘焙制作、软饮制作等基本技能。与传统实操培训区别在于,由于涉及后期的实践运营,要求全班每个团队甚至每个人都必须熟练掌握每种技能,发挥团队协作与效能。《餐厅模拟运营》则从场地布置、设备操作、产品选择、配方调整、原料采购、产品制作、菜单设计、卫生管理、收银培训、团队管理等各方面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
3. 实际运营。由于模拟餐厅不具备对外营业的资质,不能进行实际的金钱交易,所以我们制定了统一的虚拟货币兑换规则,发布营销推文,面向全院学生和全校教师服务。每个团队分别独立运营一周,各团队设计自己独特的产品与菜单,考核在相似的外部环境下,各个团队的运营绩效。按照星级酒店管理经验,运营期间我们制定了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操作流程、食品留样等制度。以餐厅卫生管理为例,同学们平时较少参与家务劳动或清洁卫生工作,餐厅卫生不尽如人意。比如咖啡机清洁不到位、冰箱里食品混亂、家具台面立面存有污渍、盥洗池残留垃圾、地面有垃圾、清洁抹布使用混乱等等。为了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专门制定了餐厅卫生检查标准,要求每位同学应知应会、应做尽做,并对每天营业及卫生情况进行检查,把劳动教育与实践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
4. 课程考核。《餐饮管理实务Ⅰ》《餐饮管理实务Ⅱ》采用传统的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由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附个人的心得体会。《餐厅模拟运营》的考核则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考核包括两部分:一是实践运营状况,包括经营业绩、产品质量与特色、团队合作、个人表现、客户评价等;二是团队运营报告。运营报告要求按照创业训练的格式与内容进行撰写,包括公司介绍与组织构架、岗位职责与人员安排、菜单设计与产品配方、营销策划与销售分析、实际运营及过程管理、质量控制与卫生管理、财务核算与分析报表,最后附团队成员心得体会。运营报告要求做到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具有原创性。
(三)课程改革初步成效
《餐饮管理实务与运营》激发了学生前所未有的积
极性,同学们热情响应、积极参与,取得的初步成效可总结为:
1. 教学模式从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复合模式。《餐饮管理实务与运营》改革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启发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改革了单纯的实验实训课的授课方式,转变为“团队管理+专业教育+创新设计+创业实践+劳动教育”的复合模式,有效地将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在一起。
2. 学生创新创业、劳动意识、职业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餐饮管理实务与运营》课程从理论讲授、技能培训,到团队组建、运营策划;从菜单设计、物资采购,到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从宣传推广、团队管理再到撰写报告、反思总结,每个环节同学们都不断地出谋划策、身体力行,每个同学兼具多种角色与身份,俨然成为了真正的餐饮企业的管理者与服务者。通过课程改革,激发了学生自主性与创造力,将单纯的理论实训教学转变为创新创业实践,将餐厅卫生管理工作转变为学生劳动教育;将“闭门教学”转变为“开门教学”,从而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统一的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学会了餐饮小微企业的落地运营,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增加了团队合作与冲突解决经验,养成了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
三、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的反思
創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四者的交叉融合,将形成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创新与发展。但仍需落实以下多方面的措施,方可形成“专业+创新+创业+劳动”融合型教育模式。
(一)融合教育理念的认同是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虽然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但四者的最终目标皆是指向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皆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所以,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专业教师,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意识到四者有机融合的意义与作用,认识到四者的融合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与出路,放弃单打独斗的思路,改变各自为政、分立隔阂的局面。思想意识的转变和教育理念的认同,将为政策制定、方案执行奠定基础。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关键
要实现“专业+创新+创业+劳动”四位一体融合型教育模式,基础工作在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关键落实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以美国康奈尔大学为例,其专业课程体系多采取的是“X+创业”或“X+创业管理”等,授课或由院系专业教师负责,或由专业教师与商学院教师合作教授。构建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不是简单地将创业课程移植到其他专业院系,而是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开发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教育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教育的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劳动教育的态度养成、劳动实践分年级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从而形成四位一体、交叉互融的教学新模式。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障
要实现四位一体融合教育新模式,需要培养和引进一批既有专业和创业知识背景,又有创新精神和丰富创业实践经历的任课教师。第一,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参与生产、经营和管理全过程;出台政策激励专业教师与企业进行科研、咨询、培训、设计等多方面的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第二,选派业务水平较高、具有创新精神、敬业精神的创业教育教师进修,提高其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第三,调整引进业界精英的标准,聘任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兼职教师,让知名企业家走入校园,使优秀创业者进入学生的世界。通过创业典型案例的宣讲,言传身教,激励学生感悟企业家精神而奋发图强。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企业家入驻校园,学校出政策与场地,企业家在校办公,同时担任学生创业导师,实施“师徒制”,将临时、一次性、短期演说宣讲变成经常性、多次、长期指导训练,使四位一体教育真正落实落地。
(四)平台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引擎
大多数学校的创业教育通过成立创业学院,搭建“学生创业工作室”“校级创业园区”等平台,举办校内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专业教育则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等方式让学生参与生产实践、项目开发,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三者之间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相当有限,形成“两张皮”局面。可以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创业学院牵头,服务下沉,资源下沉,联系沟通各学院各专业,定期举行“专业+创新+创业+劳动”教学案例的分享交流与学习观摩。利用平台政策、资金、社会关系、场地等优势,从各学院各专业教学案例中遴选优秀项目进行培育,从而真正实现平台的孵化功能。
(五)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政策可适度普惠到专业
教育
专业教育受限于传统的教学教务管理,无论是在教学时间、教学场所、教学资金等各方面都受到较大限制,而无法百分百地有效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比如,《餐饮管理实务与运营》课程,由于无法真正进行现金交易而采用变相的虚拟货币制度,运营团队也只能对运营绩效进行一个模拟分析。如果学校双创教育的资金、政策能够适用于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实践,将极大地激励学生更加主动、有效地投入双创活动与劳动实践,通过“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劳动实践-运营检验”,实现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飞跃与提升。比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澳门旅游学院都拥有自己的酒店,学生的专业理论课与实践实习交错进行。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对学生公寓、餐厅进行改革,交由学生运营,辅以专职管理人员,教师指导评价,从而实现“专业+创新+创业+劳动”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何延宏,王志伟,高春.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与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0):160-162.
[2]张拓.“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耦合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2):242-243.
[3]许涛,严骊,殷俊峰,等.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新工科”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8(1):80-88.
[4]杨书新,王吉源,谢丽芳.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构建与实践——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8,39(4):84-88.
[5]贾建锋,姚旭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设计——基于消费者导向评价模式理论的视角[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82-88+95.
[6]刘蕾,邓逸雯.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现状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1):71-81.
[7]张绍丽,郑晓齐.专业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分立与融
合——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6):100-104.
[8]朱晓妹,李燕娥,张靖风,等.基于建构主义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7,24(5):87-96.
[9]刘丽红,曲霞.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同构共生[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1):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