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2021-06-20杨欣斌
杨欣斌
专业转型升级要适应地方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紧跟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抢先筹建与未来产业相对应的新专业,重点发展与战略新兴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大力发展与支柱产业相对应的专业。
为了应对数字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深入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促进专业建设提质增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近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在全国高职院校率先推动专业转型升级,全方位改造专业教育生态,打造数字经济背景下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数字经济时代正加速到来
当前,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征的数字经济迅猛发展。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已达到31.8万亿美元,德国、英国、美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排名前三,占比分别为63.4%、62.3%、61%,而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36.2%。由此看来,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时代已经来临,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它既在变革人类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加速重构现代社会人才需求观念。数字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转型。2019年《全球学习者调查报告》显示,70%的美国人认为纸质教科书将在五年内淘汰,近70%的美国、英国和欧洲人及90%的中国人相信人工智能(AI)将会对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抓住这个重大机遇,推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从三个大类、十八项重点任务、三个细化专栏推进人工智能在高校的应用与创新。高等教育领域正在发生一场革命。
专业数字化转型的深职行动
为了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重大机遇与挑战,近年来,深职院研究出臺《专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该方案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以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旨在推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及相关知识进专业、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培养输出一大批爱岗敬业、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深圳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改革措施主要围绕以下十大方向进行。
推动专业结构优化。一是编制学校《专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按照“改造传统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打造品牌专业”的思路,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形成与产业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布局。二是进一步完善专业群建设,集聚相关专业有效对接产业链或岗位群需求,提高人才供给的多样性。三是加大对“四新经济”领域专业的支持力度,扶持一批新兴专业、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按照“做强、做优、做特”的思路打造学校专业品牌。
推动专业内涵转型。一是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的内涵提升,全面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培育高素质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推动非人工智能领域专业的数字化转型,拓宽学生的知识技能边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迭代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培养适应智能时代要求的知识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四是进一步完善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建设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平台。
推动课程体系转型。一是持续完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数字素养、人工智能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二是开发模块化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网状逻辑结构。三是深化专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对接产业或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遴选教学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专业教育。
推动实践教学转型。一是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优化由课程实践、综合实训、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二是升级、改造、建设一批高水平校内外实训基地,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实践教学。三是开发实训室贵重设备物联共享平台、通用设备流转信息发布平台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促进专业各类实训资源精细化管理和集约高效利用。四是以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为牵引,以大赛引领教学,以教学促进大赛,实现赛教相长。
推动教学资源转型。一是提升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容量。制定学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规划,并以专业群为架构进行统筹设计,做到公共资源在群内共享。二是提升资源库建设的数字化水平。除文本类、演示文稿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等资源外,着重提升视频类、动画类、虚拟仿真类等资源的占比。三是依据课程标准,梳理知识图谱,以知识图谱为基础建设支撑标准化教学的课程资源,并开发一批数字化教材。
推动教师能力转型。一是强化教师能力培训,重建智能增强时代教师能力结构,着力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思维能力、数字化授课能力,实现由一元授课能力到多元知识及技术能力的转型。二是加强教学创新团队的培育、评选和考核,推进模块化教学、协作式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推动教师教学从单打独斗向结构化、团队化分工协作转型。三是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四是建立以高端人才引领、存量师资激活、新生力量增效、兼职教师添色的师资队伍新格局。
推动教学模式转型。一是建设“线上教务处”,使之成为智能化的教学指挥中心,提升日常教学管理的效率、效度和师生满意度。二是打造智慧教学环境,构建以“沉浸、嵌入、互动、应用、协作、虚拟、跨界、触达”为特征的现代课堂。三是加快建设智慧教学大平台,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泛在、个性化的教与学模式。四是推进问题导向、行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方法改革,推动教学模式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由注重教学内容向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转变。
推动质量评价转型。一是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智能化测评分析、反馈交流与督导评估系统。二是加强学生学习大数据分析,为教与学提供全面精准个性化的服务。三是坚持成果导向,优化课程考核方式,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四是进一步优化专业与课程诊改的指标和方法,将转型升级作为专业与课程诊改的重要内容。
推动职教研究转型。一是开展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背景研究,围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生关切、服务终身学习等重要使命,明确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方位。二是开展新时代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指导职业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论创新。三是开展新时代职业教育实证研究,基于“九个共同”产教融合路径,形成一批案例、标准、工作手册等,指导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四是开展职业教育比较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达到世界水准。
推动国际交流拓展。一是结合学校实际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引进国际通用专业和课程标准。二是以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为载体,探索“深职范式”的重点专业和教学模式的整体输出,打造国际职业教育的深职品牌。三是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平台、世界职业学院与技术大学联盟秘书处、国际职业教育领导力与师资培训平台、永不落幕的“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论坛等,建设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四是把学校打造成职业教育领域世界知名的青年教育交流中心,促进学生交流,提升学生国际化素养。
改革的經验与体会
树立开放思维和前沿意识,推动专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于以往工业时代,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性、创新性的跨界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要有开放思维和前沿意识,紧紧围绕数字经济发展方向调整办学目标,用数字化思维重塑和再造工业化时代建立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一旦偏离这一方向,职业教育就无法充分利用数字资源,无法适应人机交互的新型教学环境,无法研究新专业、新课程和新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如纸上谈兵。
全方位改造专业教育生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数字经济时代需要四种类型的人才,第一种是高端研究型人才,第二种是科技成果转化型人才,第三种是成果转化行业应用型人才,第四种是一线操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整体来说,这四类人才中,后两类人才在全社会要占80%以上,可见,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结构中的责任很重,我们必须在技术技能人才总量供给、知识体系、结构优化、培养体系、终身学习等方面应对挑战。专业、课程、教材、课堂就是落实数字化转型的载体,教师要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中全面贯通数字思维,推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及相关知识进专业、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建立职业教育与数字经济的对接对话机制,大力培养能够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紧跟科技发展潮流,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发展,它们与传统产业交互融合,正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这一背景中,职业院校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的市场需求,提高服务对接科技发展趋势的能力和服务科技进步成果转化的能力,要为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的支撑。专业转型升级要适应地方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紧跟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抢先筹建与未来产业相对应的新专业,重点发展与战略新兴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大力发展与支柱产业相对应的专业。根据区域产业链优化专业群布局,实现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树立专业群意识,推动专业集群发展。专业转型升级要按照内涵集约、资源整合的原则,借鉴“以群建院”思路对现有专业进行优化整合。此外,还要加强数字经济背景下专业建设的成果培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教学标准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化教材、工匠精英培养等方面,探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路径。通过转型升级,使专业对接产业需求更加有效,专业动态调整更加有序,专业协同发展更加有力。通过组建专业群,使资源配置更具指向性,资源效益更具集约性,资源共享更具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