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要树立“农业属性”理念
2021-06-20刘华东
刘华东
近来,一些知名大学集中对一批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包括一部分博士生,有的学校一次性清退十几人,甚至一百多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正气肃纪、端正学风来讲,这是值得赞许的。但仔细分析,一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被清退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达到了相应学位的最高年限,仍完成不了学业者,到了非退不可的地步。人们不禁要问,一次性处理这么多研究生是正常的吗?日常的教育和监管是否到位了呢?
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深层次问题
2020年7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会后,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导师队伍水平、严格质量管理和加强条件资源保障六方面改革举措。同时,实施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行动、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行动、质量提升和管理行动等十大专项行动。从指导思想到教育理念再到行动计划,推出了全方位的系统改革举措,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各高校都在进一步重视和强化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和管理,加强研究生教育的氛围越来越浓。
我国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历程,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是随着规模迅速扩大,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凸显。一是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对研究生教育重视不够,对研究生成长规律研究不透,认为研究生培养主要依靠导师,对学生管理和监督层层下放。因人设课、随意调课或者任意停课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学校片面追层次、上规模,重视申请、忽视建设、轻视培养。二是导师素养达不到要求。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素养不高,认认真真包装自己,马马虎虎培养学生,把研究生当成简单的科研劳动力,只用不导,存在“放羊式管理”。导师与学生见面次数少,指导不够,一些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紧张。三是培养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研究生的质量标准不夠明确,质量差别较大,更多依据导师的责任和水平。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分类培养的界限不清晰,培养趋向本科化、学术化、理论化倾向严重。四是管理上存在漏洞。学术规范教育、学术道德建设、学术不端严格查处方面存在不足。学校和导师平常疏于管理,教育不到位,热衷目标管理,缺乏过程监控,习惯“秋后算账”。研究生淘汰比例很低,而且多是因为身体、工作等原因自动退出,或因为超期才被学校清理,缺少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
人才培养应该坚守“两律”
这次部分学校集中清退这么多研究生,实质上多是不得已而为之,问题存量过大,积怨过多,不处理则严重影响高校学风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科学管理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还未形成。平常缺乏监管和预警,不及时处理,到时“一锅端”,采取这种批量化的处理手段,看似严格要求了,震慑效果也有了,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利,而且削弱了学校的培养功能,对研究生自身成长和发展也是一种伤害。
笔者认为,但凡人才培养,一般应坚守“两律”:一是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二是要遵守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纪律。所谓人才成长规律,首先要树立两个理念,一是要树立“盖房子”理念。盖房子首先要把建筑材料备齐,比如水泥、砖瓦、木材等,只要有了图纸,就可以盖各种类型的房屋。就怕图纸来了,或缺水泥、或缺木材,就容易手忙脚乱。盖房子理念要求我们首先要做好基础性工作,把课程、学科、教材、师资、制度、风气等基础性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人才培养工作就不会出大的问题。二是要树立“农业属性”理念。教育是农业属性,而不是工业属性。农业属性要求我们不能忽视每一个环节,选种、施肥、除病虫害……一个环节都不能少,粮食收获了还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晾晒和入库。培养人才不能实行计件工资等工业管理模式,不能只看最终结果,以胜败论英雄,以考试成绩划标准。农业属性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过程管理,重视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所谓纪律,毋庸置疑,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不是水到渠成、自发和自然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培养、教育甚至警示和惩戒,如同农业防治病虫害一样,消除缺点和毛病,改掉不好的习惯,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遵守纪律,就要求学校构建科学严格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明确界限和底线,并严格地遵守和执行。
重视推进“两工程一体系”建设
基于“两律”的思考,为了实现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重视和推进“两工程一体系”的建设,即教育基础建设工程、导师素养提升工程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教育基础建设工程,首先要大力加强学风建设,树立严谨的学风是培养学生的关键所在。以“培育家国情怀、树立科学精神、促进学术卓越”为主线,将科学精神、学术规范、伦理道德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进行基本学术规范的教育,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采取“零容忍”,健全预防和处置机制,使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是完善分类培养体系。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发展的格局,推动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成为迫切需求。学术学位要突出科教融合,加强系统科研训练,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专业学位要突出产教融合,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强化专业实践训练,着力提升职业胜任力。这次清退的研究生大多是在职学习型,除了自身原因以外,客观上也存在着培养方式“水土不服”的原因,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同质化”的弊端让这类学生难以完成学业。最后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的质量源于课程的质量,要突出研究生课程的研究性、前沿性与国际化、个性化“两性两化”特点,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质量,强化课程教学管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打造研究生“金课”。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导师,要实施导师素养提升工程。一是强化导师素质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从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育人能力、指导经验和培养条件等方面制定系统、全面的导师选聘条件,严格岗位政治标准,突出师德师风要求,强化学术水准,导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守正创新的学术品格。二是要健全导师的责与权。导师要以“育德”和“育才”为着力点,及时掌握研究生思想状况,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加强人文关怀,建立和谐的导学关系。同时,要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强化过程指导和教育。三是建立导师素养提升的培养机制。实行新增导师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在岗导师定期轮训制度,全面加强导师岗位培训,强化导师指导水平与培养质量考核,彻底打破“导师终身制”。
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奠基工程。一是要构建“职能清晰、责权明确、上下联动、管理科学”的校院两级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与督导体系。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督导与评价,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瞄准开题、中期考核、专业实践考核、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强化学位授予质量督导与监控,加大查重、外审、抽评力度,探索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公开制度,保证学位授予质量。二是健全研究生中期考核与分流制度,规范中期考核的内容、形式与程序,落实考核责任,保证中期考核作用的有效发挥。明确考核结果应用,畅通分流渠道,推进质量控制要求的精细化、规范化,用客观、刚性的依据严格分流与退出。三是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以质量为标准、以贡献为导向改革学术评价制度,在导师遴选、招生资格审定等工作中强调学术水平和实际贡献,突出人才培养实效和代表性成果。改革研究生评价制度,注重培养研究生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学术能力,坚持以素质、能力、贡献评价研究生,完善评奖评优机制,建立健全更科学更具操作性的标准体系。杜绝以往存在的疏于日常、松于平常、处理异常的管理弊端,牢固树立质量监管在平常、质量形成在日常的意识。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性任务,构建研究生质量培养体系任重而道远,既需要先进的理念,又需要严格的管理,更需要持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