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本源、发展和功能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21-06-20田恒国
田恒国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和发挥功能的客观规律。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对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因此,统治阶级总是通过构建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体系,维护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在还没有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之前,这些规律必然发生作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也需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那么这些意识形态的规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也必须自觉加以运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有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运用意识形态生成、发展和发挥功能的原理,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维护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无产阶级;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3-040-008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对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因此,统治阶级总是通过构建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体系,维护自己统治的合法性。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消灭阶级和阶级压迫,消灭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进而解放全人类,当然也就必然要求消灭维护国家统治的意识形态,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述中,对意识形态基本上持批判的态度。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和发挥功能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统治阶级实现政治统治需要运用的共同规律。在还没有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之前,这些规律必然发生作用,无法人为消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也需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那么这些意识形态的规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也必须自觉加以运用。只不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意识形态是为了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运用意识形态基本原理,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维护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意识形态本源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前,历史唯心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在意识形态的本源问题上,剥削阶级的思想理论家们普遍认为,思想和观念是思想理论家们头脑的产物,独立于社会历史而存在,是社会历史产生的根源,也是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动力。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家们,普遍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宗教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结果。而在德国,思想理论家们则直接将历史的进步归结为观念运动的结果。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首先需要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在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物质交往关系,进而构成人类社会现实的物质生活过程。在这一现实的物质生活过程中,由于交往的需要,产生了语言。人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意识。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想象、思维和精神交往能力得到拓展,进而形成一定民族的一定政治、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用以维护自己特定的物质生活秩序。这些特定的政治、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的内容,反映的是这个民族内部物质生活过程中的生产力状况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独特的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形式。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P525)
这样,在意识形态的本源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立场上,重新确立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了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认为社会意识产生的原因、内容、形式以及发展变化的动力,均来自于人们的现实物质生活过程。
二、意识形态发展理论
意识形态一旦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具有了自身的发展规律。
首先,意识形态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马克思恩格斯构建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1](P525)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身,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得到拓展。另一方面,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就是一个不断推动客观世界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人在变,世界在变,作为对人客观活动的客观反映的意识形态,自然就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之中。因此,世界上不存在什么绝对精神,绝对理性。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进步。
由于意识形态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它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存在状态及其发展要求。它一旦产生,就获得了相对独立性,对自己的社会存在起着说明、维护和促进作用。社会实践发展了,意味着原先的既得利益者将失去现存的既得利益,因此,对发展了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抵触和反对的态度,反映在观念上,就是传统意识形态的保守性。因此,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在与传统文化观念的斗争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意识形态的发展进步过程,是一个意识形态斗争过程。这既是一个客观的历史斗争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历史斗争过程。
由于现实的人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他们所面临的生存条件是不同的,于是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意识,进而形成不同民族国家的意识。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意识上必然存在差异。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统治者,害怕相对先进的意识传入国内,冲击其既有的统治秩序,于是对于先进意识总是持抵触和反对态度。而在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国家,其统治者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总是试图推广其意识形态。当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资产阶级为了占领全球市场,强行向全球推行其意识形态,进而形成一种“世界文化”现象。一旦资产阶級取得统治地位,垄断了全球市场以后,它就变得保守,于是他们将资本主义制度永恒化,极力反对更加先进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此,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意识形态斗争从国内拓展到全球的客观历史斗争过程和必然历史斗争过程,从而揭示了意识形态斗争规律。
其次,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分层化趋势。
人们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改造自然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又必然结合为社会关系。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自然的认识,获得了自然知识。由于这种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在最初是有限的,因此,也就只能获得有限的自然知识。对于还无法认知的自然现象,必然表现出一定的神秘感,因此,就形成对自然的崇拜,产生了“自然宗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1](P534)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知识。同样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原因还无法认识清楚,于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也被神秘化,归结于所谓“上帝”“理性”等神秘莫测、虚无缥缈的概念之中。这些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起初都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反映的纯粹意识形式。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社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专门从事精神生产活动,人类社会由此完成了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分离。由于占有生产资料的不同,人类社会出现了阶级的划分。在生产资料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手中,掌握了大部分的剩余产品。他们利用这些剩余产品供养精神生产者,专门从事精神生产活动。这些精神生产者,将现实的生产关系用一定的法律条文固定下来,通过一定的政治制度安排予以固化,并用系统化的宗教、道德将这种制度安排合法化、合理化。于是,就产生了政治、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由于这些意识形式具有主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将其称之为意识形态。实际上也就是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狭义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专门为在生产资料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服务,于是,纯粹意识形式转换为具有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
再次,意识形态的构建具有专业化的趋势。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形成,最终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使精神劳动成为一种职业,于是,意识形态的构建成为一种职业化的行业。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1](P534)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这样一个历史规律,即意识形态虽然源于现实社会生活,但又高于现实社会生活,它需要将社会实践的需要进行系统化、理论化。每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产生以后,都需要专业人士来进行系统加工和整理,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由此,就形成了自己理论体系的发展历史。因此,历史上的统治阶级,都会培养并掌握一支自己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专门从事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工作。
最后,意识形态具有抽象化的发展趋势。
意识形态产生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也必然服务于物质生活。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极度落后的生产力,使人类社会不得不采取原始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产生,人类社会产生了私有制。由于人们在物质生活过程中占有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形成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如何以合法的面貌统治整个社会,则成为一个需要在意识形态上解决的问题。
统治阶级为了将本阶级的阶级利益装扮成为全社会的公共利益,以便为自己的阶级统治找到合法化依据,总是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抽象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识形态。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P552)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虽然在本质上是特定阶级的意识形态,但在形式上往往取得了代表普遍利益假象的意识形态。从而使意识形态具有了一定的迷惑性。剥削阶级不仅在国内运用意识形态维护其统治地位,而且将自己的意识形态装扮成为所谓的“普世价值”推向全球,从而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扩展到全球,使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势更加复杂。
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斗争。一是要宣传自己的理论主张,二是要揭露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揭穿其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基于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不再有阶级和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存在的社会基础之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才会结束。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要阶级的统治完全不再是社会制度的形式,也就是说,只要不再有必要把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或者把‘普遍的东西说成是占统治地位的东西,那么,一定阶级的统治似乎只是某种思想的统治这整个假象当然就会自行消失。”[1](P553)到这个时候,具有统治意图的意识形态就会转换为供人们享受的纯粹精神意识形式。
三、意识形态功能理论
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统治阶级正是利用意识形态的功能,实现其夺取政权、维护政权的目的。
首先,意识形态具有动员功能。
被统治阶级要上升到统治阶级,就必须进行革命,夺取政权。马克思指出:“要夺取这种解放者的地位,从而在政治上利用一切社会领域来为自己的领域服务,光凭革命精力和精神上的自信是不够的。”[2](P14-15)新生的革命阶级在革命初期一般都非常弱小。统治阶级一般掌握着国家政权,控制着国家机器,在力量上十分强大。弱小的革命阶级要战胜强大的统治阶级,必须动员社会一切力量,特别是要动员广大劳动群众一道去推翻统治阶级。马克思指出:“在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要能够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在自身和群眾中激起瞬间的狂热。在这瞬间,这个阶级与整个社会亲如兄弟,汇合起来,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并且被看做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总代表;在这瞬间,这个阶级的要求和权利真正成了社会本身的权利和要求,它真正是社会的头脑和社会的心脏。”[2](P14)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资产阶级利用意识形态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规律。相对于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革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3](P33)资产阶级在革命初期也是非常弱小的,它必须动员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无产阶级跟它一道去推翻封建统治。资产阶级是如何利用意识形态动员广大劳动者群众的呢?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这一历史过程。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需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需要商品交换者之间的平等交易。也就是说,“自由”和“平等”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而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表现为人身依附关系和权力等级关系。其意识形态的反映就是“君权神授”和“等级特权”。资产阶级为了论证封建社会的不合理性,进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举起了“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的旗帜,旗帜鲜明地反对“君权”和“等级特权”,从而成功将封建社会描绘成为不合理制度,将资本主义社会描绘成为自由平等的合理社会制度。资产阶级成功利用思想启蒙运动,动员起了磅礴革命力量,成功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政权。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3](P36-37)
同样,无产阶级也需要利用自己的意识形态进行动员,以激发无产阶级的革命热情,投身到解放全人类进而解放自身的革命热潮之中。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2](P17)马克思的这些论述,揭示了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动员功能,从事革命运动的阶级,必须运用这一规律,集合起推翻旧社会、建設新社会的革命力量。
其次,意识形态具有合法化功能。
统治阶级要统治整个社会,就需要找到统治的合法性依据,将自己的革命和统治合法化。一个社会要维持运转和发展,除了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之外,还需要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统治阶级只有在争取和维护了公共利益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一个阶级在革命的上升时期,往往需要凸显自己是公共利益的代表,给自己夺取统治地位的革命活动取得合法性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进行革命的阶级,仅就它对抗另一个阶级而言,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阶级,而是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出现的;它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唯一的统治阶级。”[1](P552)当它取得统治地位后,仍然需要以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的目的,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马克思指出:“只有为了社会的普遍权利,特殊阶级才能要求普遍统治。”[2](P14)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了统治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能够通过意识形态工作,为自己的革命和统治取得合法性依据的客观规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人类历史不是能够随心所欲地创造出来的。人们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利用既定的生产力进行社会生产活动。一定历史阶段既定的生产力,反映在观念上,就需要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这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观念上的反映,就是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虽然这种意识形态是在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但由于它适应当时的社会存在,所以全社会都会遵从这种意识形态。恩格斯指出:“当一种生产方式处在自身发展的上升阶段的时候,甚至在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下吃了亏的那些人也会欢迎这种生产方式。”[4](P156)“不仅如此,当这种生产方式还是正常的时候,满意于这种分配的情绪,总的说来,会占支配地位。”[4](P157)
再次,意识形态具有维护功能。
一旦一个革命的阶级夺取政权,取得统治地位以后,就必须运用国家机器,掌握自己的意识形态阵地,通过宣传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使自己的意识形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以维护自己统治稳定的社会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从这里还可以看出,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即使它的统治要求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式和一切统治,就像无产阶级那样,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说成是普遍的利益,而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1](P536-537)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通过意识形态工作,培植稳定社会基础的历史必然性。一是意识形态工作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一刻也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二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在于宣传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意识形态工作发挥维护功能的两个方向。一是正向维护功能。当一个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时,其意识形态工作可以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二是反向维护功能。当一个阶级走向没落的时候,其意识形态工作则会阻碍社会前进。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承担着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的功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批判一切阻碍社会前进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推动社会前进的意识形态。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在意识形态斗争过程中,不断批判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传播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意识形态斗争,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达到消灭一切剥削思想和一切剥削制度的目标。
四、当代价值
意识形态本源理论告诉我们,意识形态的任何形式,包括各种错误的意识形式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从事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仔细分析各类意识形式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根源,不去除根源,就无法去除落后意识形态存在的社会土壤。不发展现实社会生活的内容,先进的意识形态就会成为无本之源。同时,现实社会生活需要社会意识形态的必然性,决定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必须积极主动用主流意识形态来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引领意识形态发展方向。此外,现实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意识形态的具体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具有针对性。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契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年龄、不同国家的实际生活状况之中,才能起到引领意识形态的功能。
意识形态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意识形态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我们必须敏锐把握意识形态发展态势,不断应对新的意识形态挑战。特别是新科技革命意味着人的认识能力进一步提高。智能制造意味人的剩余时间进一步增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界限进一步模糊。新媒体、全媒体、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导致新的社会意识不断产生,迫切需要意识形态工作跟上时代步伐和潮流,积极应对新的意识形态挑战。意识形态专业化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培养高素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全面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以科学理论引领社会思潮。虽然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推进,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但部分人仍然缺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思想独立。一切“向西看”,言必称西方的现象仍然存在。甚至有少数专家学者故意夸大国内问题来迎合西方标准,影响很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5]要大力培养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素质意识形态工作人才,全面坚守宣传思想工作、教育工作、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等意识形态阵地,以科学理论引领社会思潮。此外,我们必须仔细分析“普世价值”背后的阶级本质,妥善应对意识形态渗透威胁。意识形态的抽象性,意味着统治阶级总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因而形式上具有“普世价值”的迷惑性。我们必须有理有据地科学分析这些所谓“普世价值”背后的阶级实质,擦亮人们的眼睛,看清西方国家推行所谓“普世价值”的真正目的。
意识形态功能理论告诉我们,首先,必须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在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起草的党纲即《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宣示了意識形态话语权,进行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为无产阶级政党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提供了根本遵循。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3](P30)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思想进行了斗争,对各种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一是对资产阶级思想进行反驳。在《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以及其他章节,对资产阶级理论以及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污蔑进行了一一批判。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二是对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在《共产党宣言》第三章以及其他章节,对打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旗号的各种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要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还需要掌握思想理论工具。国家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为了维护统治地位,需要将统治阶级的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这就需要开动国家宣传工具,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因此,国家也必然成为控制意识形态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P550)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指出:“国家作为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出现在我们面前。”[6]可见,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通过国家机器控制思想理论阵地,从而实现对意识形态的支配作用。
其次,必须掌握意识形态斗争阵地。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还是纸质媒体时代,报纸和杂志是思想理论阵地的主要载体。因此,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发挥报刊的思想理论阵地作用。恩格斯指出:“党的报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批驳和推翻敌对党提出的各种要求和论断。”[7]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论证了报纸和杂志各自的优势。关于报纸的优势,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丰富多彩的每日事件,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8](P115)关于杂志的优势,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过杂志也有杂志的优点,它能够更广泛地探讨各种事件,并且只谈最主要的问题。杂志可以详细地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8](P115-116)可见,国家应该善于掌握并发挥各类思想理论阵地的作用。
再次,要重视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理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P11)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要加强理论的研究工作。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P11)他还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P12)恩格斯也强调:“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9](P219)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强调了理论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研究问题。二是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研究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明确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P5)马克思恩格斯尤其强调要结合不同国家、不同条件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最后,要重视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恩格斯指出:“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必须不断增强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团结。”[9](P219)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不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阐发,而且还撰写了诸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通俗马克思主义理论读物,帮助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抽出大量时间参加无产阶级运动,参加工人集会,发表大量演说,向工人群众宣讲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恩格斯.反杜林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6] 恩格斯.路德維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7.
[7] 恩格斯. 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0.
[8] 马克思,恩格斯.《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9] 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A Study of Marx and Engels Theory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Ideolog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Tian Hengguo
(Research Center fo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arty School of Fujian Committee of C.P.C/Fujian Academy of Governance, Fuzhou Fujian, 350001)
Abstract: Marx and Engels reveal the objective laws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ideology. In class society, ideology, as the superstructure of concept, plays a unique role in maintaining ruling classs political ruling. Hence, the ruling class is always trying to construct an ideology system of its own with an aim of maintaining the legality of its own ruling. These laws are bond to play a role before the class and class ruling are eliminated. The proletariat and its political party need to construct a country under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so as to achieve their historical mission. So the proletariat and its political party must apply the laws of these ideologies. Only by conforming to the development laws of human society, apply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ideology, and maintaining the state regime of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through ideological struggle, can the proletariat and its political party lay a solid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realizing communism.
Key words: Marx; Engels; Ideology; Proletariat; Contemporary Value
责任编辑:吴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