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
2021-06-20邓丽娟
邓丽娟
摘 要: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初期阶段,音乐老师要重视个性化教学,评估学生的不同爱好、特点、性格等,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保持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教学手段
小学教学中,音乐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个性化的教学是老师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1]。个性化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尊重学生。本文通过分析个性化教学手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促进个性化教学在小学施教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事物都保持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都有极大的兴趣。小学音乐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性格,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然后实施个性化评估。这种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音乐天赋,提高综合素质,也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2]。
二、个性化教育发挥的价值分析
个性化教育价值的体现,表现在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并且体现出极高的创造性特点,同时也体现在为学生量身定做的教学手段上,相当于一对一的辅导,让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发育能够更加自由和灵活。不仅如此,个性化教学实施后,既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习惯,还能让学生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体现自身的价值[3]。
通过为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学生具备了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灵活的教学方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速度等改善教学手段,个性化极强[4]。个性化教育其实就是终身教育,让教学手段和观念更加合理,个性化教学的实施能够让学生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社会人和一个个性化的社会人,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又个性的三观,保持良好的品格,积极面对困难。
三、个性化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后重视个性化教育,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第一,人们对个性化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落实程度不够,最后只能流于表面。第二,个性化教育受到学校大班化的阻碍,与小班化教育有类似之处,个性化教育不是特长教育也不是个别教育,老师必须了解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和意义[5]。我国应试教育和模式化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转变到个性化教育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在小学教育中,个性化教育理念无法贯彻,个性化课程教育经验不足,个性化教育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个性化教育评估存在问题等都是导致新型教育手段无法实施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案都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是进行学习的被动者,教学大纲也是针对全体学生制定的,这种模式导致老师教学中只能按照模式进行,无法因人制宜,要提高教学质量,个性化教育是必然的趋势[6]。
四、音乐学科个性化教育的研究
(一)音乐个性化教育风格
有研究人员表示:音乐个性化教育是老师在教学中,结合自身专业水平、语言表达水平、性格、气质等因素制定的教学风格。也就是说,音乐个性化教学决定于音乐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是老师专业与个性化教学结合的产物,不仅如此,老师还要积极创新、总结,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改善教学方案,个性化教学要注意不能脱离学生本身,老师要保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治疗方案。
不过,认同音乐个性化教育与老师教学风格的研究者比较少,本文认为个性化教育要以學生为主体,以尊重学生为主,在学生性格、特长等基础上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个性化发展水平。
(二)音乐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周爱兰认为:音乐个性化教育就是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发展自身特长,在教学中还要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个性和天赋的开发,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制定教学目标,提高个性化教学的水平。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扬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对每位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给予尊重,让学生有信心展示自己。
参考文献:
[1]吴杨.试析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数码设(上),2019(11):367-368.
[2]张晓祥.浅谈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7):62.
[3]李红莉.大数据背景下提升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6):37.
[4]林晶.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探讨[J].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2019(4):120.
[5]刘静波.信息技术下的中小学素质教育与音乐的个性化教学[J].考试周刊,2013(68):182-183.
[6]杨慧.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管理[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8(5):47-49.
注: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PTYB12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