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随笔

2021-06-20艾慕

西藏文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卓玛布达拉宫经幡

艾慕

拉萨初印象

“坐上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看那最美的格桑花,跳起那热烈的雪山朗玛,喝那香浓的青稞酒,醉倒在神话天堂”这首歌给了多少人向往,就给了多少人勇气。

拉萨是藏传佛教圣地,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海拔3650米,全年多晴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全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但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好多人到拉萨会有高原反应,害得多少人想去却不敢去。由此,西藏让许多人向往也让许多人却步,成了真正的远方。

终于将计划变成行动,终于将向往拉近成为目标,不用说,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就这样出发了,依靠统一坚定的决心,依靠现代网络的方便快捷,依靠发达的海陆空交通。我们一行八人终于踏上了向往中的高原。机场很简单,很容易就取了行李出了机场,坐上了机场到拉萨的公交大巴。公交车很宽敞,却只有十几个人坐。我们很好奇,有人告诉这是为了交通安全,西藏规定公交车辆限载12人。

中午拉萨的阳光明亮抢眼,云朵很白很亮,一团一团的,感觉天很低。飞机降落的时候就像刚出云团就踩到了地面的跑道。眼前的小山包也像接着天空,感觉爬上去就可以摘一朵云彩下来。没有传说中的高原反应,我们适应高原的气候、高原的呼吸,高原也平静地接纳了我们。虽然激动,却不急于寻找心中的风景。我们打算慢慢地游,慢慢地看,慢慢地体验,慢慢地融入。对西藏,对拉萨,对这高原,我想明了这里的一切。

在拉萨住下的第一晚,我们便遇到了暴雨。时近八点,我们走出酒店,想在附近逛逛。很明亮的天,很明亮的阳光,我们一直朝着阳光的方向走。因为有人告诉我们,拉萨九点后天才黑,所以我们又多出两小时的白天,想想就觉得很坦然。走了不到半小时,天空越來越低,云层越来越暗,就像要压到头顶一样。风时不时吹动着树和街边的路牌,要下雨的架式越来越足。我们在暗沉沉的光景中估计很难被看到,招手好半天,都没有打到出租车。(后来才知道,也真正体验到,拉萨打车是出了名的难。很多时候还要拼车。)终于坐上了车,放心了,与司机聊天,感叹来得不是时候,要下雨了,怎么出去玩。司机一听,不以为然地说,拉萨的雨,根本不必放在心上,别看现在这样,一会儿就会让你们看见太阳。拉萨的雨,下不长,下一头子就过了。事实证明,司机的话是真话。我们几分钟后到酒店,雨就停了。比路过的风都快。在后来游走的十天里,每天都有蓝天白云,都有阳光。虽也遇上早上下雨、白天下雨或晚上下雨的情况,但对我们的旅行都没有影响,反而让我们全面体验了高原的冷暖。

清晨,我们沐浴着黎明的曙光,吹着高原凉爽的风,走在清静的街道,体会高远空旷。傍晚,我们在夕阳与阑珊灯火的交辉中,走进烟雾缭绕的特色小店吃烤肉,融入当地的生活。只要听说的地方我们都想走到,只要听说好吃的我们都想吃到。回到酒店,我们就坐在一起分享一天的收获,看相机里的美图,回顾一天中最美的景点和最好吃的饭菜,然后计划第二天的行程。

拉萨变化太大了!我们一行人中的金哥是西藏老兵,在西藏驻扎了十二年,回到内地工作也正好十二年,这次到西藏,他感慨最多。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他说得最多的话。扩大了好几倍,也是他说的。当我们的车行驶在宽敞的街道或公路上,他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泥泞的沼泽,那里曾经是荒凉的滩地,我们都不以为然,因为已经看不出一点痕迹,能够证明他说的是事实。不过,我们是相信的。我们好几次出去逛了之后找不到回酒店的路,而那位老兵居然一点都记不起位置,直到我们通过手机导航找到方向,他才能依稀记起。

布达拉宫遐思

向往牵引着脚步,我终于到了传说的面前。

布达拉宫,它的传说超越了它的神秘,它的庄严超过了它的高度。它是人们到达西藏最急于瞻仰的圣殿,有充分的日程安排饱览布达拉宫胜景,所以我们一点也不着急于能不能一进入拉萨饱览布宫尊容。(说真的,我们也不知道布达拉宫具体位于拉萨的哪个方向,只知道它就在拉萨,我们一定会到达。)

这时车上有人叫喊,看,布达拉宫!这份提醒让我们左顾右盼,急于一睹风采。没有看到!又有人提醒,在我们的左前方。匆匆一眼,没看清楚,只感觉好像就是印象中的布达拉宫。大巴车转了个弯,从侧边绕到了正面。这下,我们终于从行驶的车窗里看到了布宫的正面。正午热烈的阳光下的布达拉宫,静谧安祥地出现在拉萨城的一隅,远离喧嚣,又与周边低调地融在一起;不是很高大,但又能感受到其掩藏不住的拒人千里之外的庄严雄伟。如此匆忙地看见布宫的第一眼,我说不出感觉,就像我说不出是它盘踞在玛布日山上,还是那山盘踞在它身旁。

布达拉宫建在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起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削壁,使建筑仿佛与山岗融为一体,气势雄伟。一千三百多年的雨雪风霜,十多个世纪的历史沧桑,如今依然巍峨耸立,依然神圣庄严,依然红墙白墙耀眼醒目。历史记载,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的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因此来到布达拉宫,无形中就被一种千里迢迢千年不衰天长地久的爱情传奇感染。我看它简洁明快的建筑线条,仿佛看到藏王松赞干布多情睿智善于骑射的霸气果敢;我看它高墙上每一个大小刚好方方正正的窗口,仿佛看到文成公主曼妙的身影在各个宫殿留连;我看它的白墙是那样纯洁,我看它的红墙是那样夺目,仿佛象征他们纯洁的爱情故事历经千年依然光彩夺目。

怀着这样的情怀走进布达拉宫的大门,好像每一级台阶都印着当时的脚步。我仿佛看见松赞干布骑马训练回来,急于看到宫殿中守候的文成公主的那种急切和期盼,他的眼神超过他的脚步首先到达宫殿的每个窗口。然后他咚咚地跑起来,马鞭挂在他的腰间摇晃不停。我仿佛是与他们同行,又仿佛被他们牵引,感觉相遇了他们的笑脸和窗口张望的眼神,又感觉他们已经很平静很遥远了。我就这样走走停停,边往前走边回顾,我穿越在他们的爱情故事里,穿越在历久弥新的时光中,抚摸着布宫坚固粗糙的石头墙壁,感觉到手心的柔软。仰望它的顶端,好像高处的某个窗口有个眼神正向下望着慢慢而来的我,好像知道我也是如他们般痴情的人。

布宫楼梯过道,狭窄,幽暗,曲径通幽。有关部门为了保护布宫风吹日晒而扯起的防照网,遮挡了布宫各殿从木格子窗户照射进来的部分光线。隐约中好像松赞干布健壮的身影遮住照射进宫殿的光线,他的手环着文成公主的腰,缓缓走着,耳鬓厮磨说着悄悄的话语;文成公主长长的裙裾拖在身后,曼妙了布宫的时光,丰富了布宫的内涵。我就这样远远跟在他们身后,不急于走近,也不急于走出。

一个一个大小不一的宫殿,一道道逼仄陡峭的楼梯,一条条幽长昏暗的走廊,一尊尊威严的圣佛,一盏盏黄色的酥油灯,是在布宫中穿行的印象。布宫虽已经过多次修建,我还是能感受到它古老、厚重而沧桑的气息。有些宫殿已经封闭,有的扯着红线不让进。听说如果全部宫殿都进去看一眼,至少要三天三夜。我只有将自己沐浴在浓郁的酥油味中,在一道一道的门里,看每一个端坐在宫殿角落或过道暗格中的诵经者,听他们不受潮流般游人干扰依然如磐石般平静稳固的诵经声来弥补遗憾。

在布宫,我还看到另外一种情景,那就是  挣扎。

那是关于仓央嘉措的爱情与传说。他获得了藏传佛教高僧对他的高度评价:“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独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义!”

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其中说得最多的是关于他在宗教与情人之间的反叛挣扎。传说他厌倦深宫内单调而刻板的黄教领袖生活,时时怀念着民间多彩的习俗,思恋着美丽的情人。他便经常微服夜出,与情人相会,追求浪漫的爱情生活。有一天下大雪,清早起来,铁棒喇嘛发现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脚印,便顺着脚印寻觅,最后脚印进了仓央嘉措的寝宫。随后铁棒喇嘛用严刑处置了仓央嘉措的贴身喇嘛,采取严厉措施,把仓央嘉措关闭起来。

附着这样的传说,更能让人理解他那些绝美诗词的来源。没有挣扎的爱情是平淡的。正如他,因在严肃的教规与浪漫的情人之间挣扎,在禁锢之身与自由自在的灵魂之间挣扎,才会使得他的那一夜、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的日子充满着禅意般纯净的爱恋。他是雪域高原的王,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也是一位不甘愿被教条宗规束缚、寂寞无助的修行人和诗人。极致的反叛有极致的归顺,极致的挣扎有极致的宁静,所以,他的每一首诗都能进入人心的最深处,触到最柔软处。

雅鲁藏布江流淌

阳光很亮,一路的雅鲁藏布江安静流淌。高原的山很尖锐,也很坦然。无声的寂静,就这样被荒凉包围,就这样被渺茫覆盖,就这样在寂静中行走着,左边是山,右边是水,前方是山水天空的汇集,像是终点,又像是起点。行进中,山水不知什么时候已变换了位置。有时开阔,有时像走入深谷。总不知前方又是怎样的境况,一路很累,坐车很疲惫,又一路都沉醉,一路都觉难得。

这就是从拉萨去往日喀则路上的境遇。

一路的风光很好,只是太孤寂。孤寂有时也是一种美,就像那山,削尖的,草木不生,像没有依恋,没有牵绊,一身桀傲的样子。空旷蛮荒让时光寂静,一路上车辆限速40公里,缓慢地行进着。我们像被世界遗忘的行者,在青藏高原深深的包围中,一路沿着安静流淌的雅鲁藏布    江走。

对于河流,我们总是很关注。对于它的去向,我们也很想了解。我们喜欢顺着一条河流追寻它的源头,也会不自觉地顺着它的流向猜测它的目的。其实,我们是在倚重于河流,倚重河流确定自己的坐标,倚重河流确认自己的行走。我们很渺小,没有参照,往往不知到了哪里。

草原怀想

从拉萨到纳木措,一路经历藏北草原。这是一条风景绝美、心情开阔的线路。其实,在西藏,不管你往哪个方向走,沿途的风景都很美,让人总情不自禁惊叹,也总让司机停车照相。一路就这样走走停停,边走边玩,边走边拍照,虽然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但觉得一路都是我们的目的地。这趟旅行,我们记得沿途的每一处风景,我们记得沿途的每一次停留,却对我们的目的地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我们记得一路的欢乐,记得一路的经历,却不记得我们到过之后有什么遗憾。我们收获了内心的满足与欣然。

藏北草原,不是行政区域,而是西藏北部的一大片地區,平坦辽阔,主要以草场、草甸为主要地貌,有山丘,走势也都很平缓。在到纳木错的途中,随处可见黑色白色的牛羊成群成片与草原连在一起,就像是从草里长出来的一样。草原上的流水都很优美,有好看的线条,还有明亮的颜色,与草原是绝配。星星点点的游牧帐篷在水边搭建,有的就在公路边,有的远远地搭在草原中央或靠近山脚的地方。这种生活方式是许多人向往的吧,住在辽阔的草原,放养着一群牛羊,骑着马,悠闲地跟着羊群牛群在广阔的草原上移动。不怕时光流逝,也不在意天明天黑,临水而居,悠远闲淡。

让我来援藏,让我来放羊。当我走在宽阔的草原,走在成堆的羊群中时,我的心情一直随草原伸展。最经典的艺术或最经典的形容都来自生活、来自实践,好多次,我情不自禁唱出了“牛羊好似珍珠撒”的歌词。

天地之间,在西藏是最紧密的结合。藏北草原结合得尤其美妙。在这儿,不会因为地面的广阔而忘记了天空,也不会因为天空的空灵变幻而忘记了大地,天地随时在眼前,就像连在一起,脚踏着地面,伸手就可以碰到天。在这儿,即使能顶天立地,自我感觉仍是渺小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

儿子说:原来最美的天是接着地面的。

卓玛与益西

卓玛和益西是我们藏民家访遇到的两位藏族美女。卓玛是拉萨西面日喀则地区的藏族美女,益西是拉萨东面林芝市的藏族美女。她们既有藏族的天然气质,又有较高的汉文化学历,她们在村里负责接待来访的游客,没有游客时负责教村里的小孩读书认字。同样的藏族美女,却给了我们两种截然不同的藏族同胞生活的态度。

卓玛在拉萨上过大学,回到村里以后,担任宣传接待工作,政府给发工资,不用做农活。卓玛很开朗,笑着说,她让好多村里人羡慕。我们看得出来,卓玛虽然一脸的高原红,皮肤却很细腻光滑,不像在外劳作的妇女们那样粗糙干燥。卓玛带我们到她家,是政府帮他们盖好的房子新搬入的,保持当地特色的二层房屋。他们一大家子十七口人住在一起,她有一个阿爸,两个叔叔,而他们都是她阿妈的男人。卓玛自己与邻村的扎西哥(小伙)结婚后,她丈夫的弟弟也自然地成了她的男人,一起跟随着哥哥住到了她家。卓玛说因为她家境比男方家富裕,男人就随女方住在女方家。

益西是林芝地区的藏族姑娘,穿着藏族服装,披着汉族的外套,她说汉族的外套方便又保暖,很适合他们。益西家所在的村子还有政府给安装好的运动设施和公厕。益西家感觉要富丽一些,屋子看起来也更干净整洁。益西没有上过大学,但也是读过高中的,所以汉话说得也是很流利。益西也是结婚后住在阿妈家的人,她老公家是山那边放牧的人家,益西说她喜欢看电视,她老公家还没有电视,生活也不方便,所以他们平常都是在阿妈家住,只有节日的时候才去看望老公的家人。我奇怪的是,益西家热情招待了我们,给我们端来柔软的青稞饼,还有冒着热汽的酥油茶,一直在与我们聊天,却并不向我们推销任何商品。我们喜欢她手上带着的珠串,问她有没有卖的,她很直爽地说,这是她结婚时她阿爸请邻村会手工艺的师傅给订做的,是羚羊角打磨而成的,她要保留下去的,不会卖的。问她有没有绿松石、玛瑙、菩提子这类的珠串可以卖,她也说没有,看我们实在想找,才说村里有卖的摊点,可以去看。从益西家出来,她还送了我们一段路,还告诉我们以后自己来玩,可以到她家吃住,不要担心他们的粮食被吃完,她家多多的有。

他们对远方的向往,就是一生总要有的一次远行。要不就是攒够财物向着珠穆朗玛峰的朝圣之旅,一去就是两三载。要不就是布达拉宫脚下的十万个长生叩,对着他们心中的神殿圣佛,叩足十万个响头。这是他们一生的向往,也是一生的使命。他们会把一年辛苦积攒的财物,四分之三用于供奉神殿,四分之一用于一家人一年的生活。如果再富裕些,就会换取一些玛瑙珊瑚之类的珠宝,分给家人,一辈一辈传下去。

卓玛和益西,以及像她们一样的许多藏族同胞,他们都不想走出去,他们只想在原来的地方生活,过日子。于是他们把所有赚得的钱换成珠宝首饰,穿戴在身上。穿戴越多的,表明生活越富裕,越被人羡慕。“我们是个把身家都穿戴在身上的民族。”他们自己这么说。

我想到處游走

短暂的西藏之行,我想分享的东西有很多。但我确实无法把它们全部都说出来,有好多留在了心里。比如佛与修行,比如我愿意赋予这片高原的爱,我都无法说清楚。我想说它的蓝、它的白、它的绿、它的黄、它的红。拼起来,居然是西藏随处可见的经幡的颜色。蓝幡是天空的象征,白幡是白云的象征,红幡是火焰的象征,绿幡是绿水(河流)的象征,黄幡是土地的象征。这样一来,也固定了经幡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如同蓝天在上,黄土在下的大自然千古不变一样,各色经幡的排列顺序不能改变。藏传佛教又赋予五色为五方佛及五种智慧之含意。藏族人民在广场、寺庙前挂经幡,在人烟稀少的山口挂经幡,在房顶上面挂经幡。经幡随风舞动一次,就像挂经幡的人念诵了一遍佛经,祈求了吉祥。

有这种信仰,藏族人民的生活总是能随遇而安。他们在水边就种青稞,在草原就放牧,在冷的地方放养牦牛和绵羊,在阳光好的地方就养马和放羊,天晴的日子他们劳作,下雨的日子他们诵经。他们的虔诚,他们疲惫而明亮的眼神,他们动听的声音,都是对信仰对追求流露的精神。对外界,对其他人,他们少言、自我、冷漠甚至排斥。他们不希望被打扰,不希望被关注。他们的世界,是心灵的世界。

从西藏回来后与友人聊起,友人也恰好从松赞林寺回来。说他有一个感想,圣佛在的地方,为什么总那么苍白呢!我随口说:大道至简,佛在的地方想必都是简单,人在的地方才复杂。其实,虽然我是随口一说,但我总认为,内心充实富足的人,是不会在意环境优劣的,也许他们根本就忽略了环境的存在,而更在意心中的信仰及向往。所以,在信仰越浓郁的地方,越会让人感觉到荒漠、贫乏,这都是自然的。美国作家梭罗也曾说过:“多余的财富只能购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这与我想的相符呢。

让佛在心中安坐,我想到处游走。

责任编辑:赵超

猜你喜欢

卓玛布达拉宫经幡
神奇的布达拉宫
经幡
仓央卓玛
琼英卓玛的诗
美丽的卓玛
布达拉宫
重生(外一首)
布达拉宫生成记
布达拉宫外的摄影展
蜀地藏羌行(组章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