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洁白架起一座生命虹桥
2021-06-20张琦
一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阿里地区,与秦岭脚下的内陆城市陕西省西安市,相距大约四千公里左右,其间岂止千重山万重水,而对于以国家的援藏政策为媒介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来说,这重重山水的阻隔,只是一条洁白的哈达的距离;青藏高原和关中平原4000多米的海拔落差,只需要一个普通生命一呼一吸之间的牵挂就能消弭。一代代白衣天使们,用他们朴素的职业操守和真挚情感,为生活在天边高原苦寒地带的西藏阿里人民,架起了一座护佑生命健康的圣洁虹桥。
2019年之前,镇守祖国西南边关,面积达33.7万平方公里的阿里大地上,尚没有一家三甲医院,因为地域偏远,因为基础薄弱。这大致意味着,在这片广阔高原上分散居住的干部职工和农牧民群众,一旦发生危急重病,获得及时有效救治的通道障碍重重,通往生命健康保障的道路迢遥微渺。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以大幅提高,思想观念上普遍越来越重视健康、重视生命质量了,对健康标准的预期也随之不断提升,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持续增长。切实改善基础医疗设施,打造优质医护团队,从而整体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成了阿里地区综合建设工作中的一项迫切任务,直接关联着“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阿里地区这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陕西省必然要分担。
针对阿里地区的医疗援助,具体落实在了阿里地区人民医院。
医疗援藏是诸多援藏项目的重中之重,陕西省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开始的各科室随机派遣援藏医护人员,在实践中摸索总结,逐渐发展形成有针对性、有计划地选派医疗人才组成权威、高效、全面的医疗团队进行“组团式”援藏,取得良好效果后,这种援藏方式便持续保持下来,至2020年,已派来了第六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2019年6月,陕西省委组织部、省卫健委从辖区各医疗单位不同科室,选派了21名优秀专家人才,组成一个有机团体——第五批医疗援藏团队,奔赴西藏阿里——西藏中的西藏、高原上的高原——进行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这一批医疗专家,除了完成基本医疗任务,还担负着助力西藏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创建“三甲”医院做准备的光荣使命。
阿里地区人民医院驻扎在狮泉河镇上。狮泉河畔的狮泉河镇,既是阿里地委行署的驻锡地,亦是噶尔县所在地。医疗援藏工作,既关乎当地民生大事,也深刻影响着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完成。
二
脱下青绿色的工作衣,卸掉青绿色的口罩,麻醉科主任陈燕医生露出了清秀姣好的容颜,最后清洗一遍双手,走出住院大楼,不自觉地回头看了一眼西边天空依然保有充分热情的太阳,长长地舒了口气。刚刚完成一台手术,她年轻的脸上也难掩疲惫,被手术服和口罩边缘勒过的地方,压痕还隐约可见,她急需回家好好补上一觉。
刚走到大门口,手机突然响了,显示的是病房的电话号码。她赶紧接听,那头传来护士的紧张声音,“陈医生,耳鼻科这个病人没有呼吸了,情况危险,你赶快过来!”
“先上呼吸機……”她一边应答着,一边已经下意识地折返身往病房跑去。
紧急时刻,训练有素的年轻医生反应灵敏而迅捷。
耳鼻喉科病房在四楼,一口气跑上楼,带着严重缺氧的高原喘息,直接扑近那个病人的病床前,护士正在手忙脚乱地给病人接呼吸器。“怎么是儿童呼吸管?去找成人的来!”陈燕近前一看急急地喊道。同时已经接手过来麻利地整理着机器,护士再去,一会儿拿来了成人的,陈燕接过来正欲往病人口腔上用,却发现面罩是儿童的!
“不行!……”还想再说什么,看到病人的呼吸越来越微弱,容不得她多想,扔下呼吸机,深吸一口气,俯身对着病人,全力做起了人工呼吸,吸气、吹气,再吸气、吹气,一次又一次,病人心肺复苏了,慢慢地有了自主呼吸,体征一点点恢复正常,陈燕医生也已经累得头晕眼花,虚弱地坐下来。看着病人摆脱了生命危险,她轻轻地舒了口气,眉目间露出欣慰神色。这才看清楚,病人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藏族妇女,昨天做了鼻腔手术。手术本身很顺利,没想到会突然出现意外情况。
而这个救治,严格来说,并不属于麻醉医生的工作范畴。
其实在陈燕医生的日常工作中,这种突发紧急状况是常常会遇到的。在外人看来,麻醉只是治疗的辅助力量,甚至觉得是无足轻重的,麻醉医生也似乎该是清闲的。而在业内,却有“外科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保命的”之说,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了麻醉在治疗过程中的真实地位和重要作用。事实上,麻醉医生不仅要先于手术刀进入治疗流程,掌握病人的综合情况,全程监护手术,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术后还要持续监控病人的情况。而且麻醉科有点像急诊科,各科室的手术都离不开它的配合,相应的,麻醉医生也往往像全科医生。
陈燕医生是个山西姑娘,援藏前在西安市第四医院麻醉科工作。2019年6月的一天,单位开会阐明援藏工作的重要意义,动员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务人员报名参加援藏工作,去西藏工作一年。科室主任很为此事忧心,同事们也还在顾虑重重中权衡利弊,陈燕迅速完成手头工作,果断递交了援藏申请,前后不到两个小时。陈燕的想法很简单,西藏阿里作为祖国的边关要塞,因遥远偏僻而透着苍茫的神秘感,如果能深入到那里去为当地人提供服务,深切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一定很痛快。她清瘦的身体里承载着一股顽强的探索精神,有志于不断拓宽生命体验,充分实现生命价值,拼搏向上、勤学进取的精神品质伴生着洒脱果敢的天性。与她有着同样价值观的父母和家人,也都非常开明,她的丈夫不但没有干预阻挠,还默默地帮她备足了需要带的生活用品,用实际行动支持她的选择。实际上,陈燕的体质并不是很好,常年血压偏低,扁桃体常常发炎,导致一年到头小病不断。但她丝毫没有考虑这些因素,而只顾跟着心意勇往直前。
人是精神的产物,思想越单纯,蕴含的能量反而越大。
2019年7月,陈燕与其他来自陕西各大医院的行业精英们,共21名医生组成的医疗援藏团队,如期来到西藏高原位于狮泉河畔的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接替第四批援藏医生,开启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
站在这片离天最近的高原厚土上,抬头仰望那清湛如洗的蓝天,那在蓝色天幕上活泼嬉戏的洁白云朵,沐浴那仿佛对人间怀了无比炽热情感的金灿灿的阳光,陈燕的心里如沐春风般愉悦而陶醉。而很快,她就体验到了传说中的高原反应:头痛、心慌气短、脚下虚弱发飘,甚至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从二樓下来吃饭时,直接瘫软坐在了楼梯台阶上喘气。这样的高原反应症状持续了六七天才慢慢好转,但没有影响她的好心情。
积极乐观的心理和精神,对抗高原反应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天地区人民医院来了个危急病号,需要马上施行开颅手术,手术就由新来的第五批援藏团员之一赵岳峰主任主刀,而麻醉医师只有陈燕来承担。一投入紧张的工作,刚刚还被高原反应折磨得说话都有气无力的陈燕,疼痛不适缺氧什么的都瞬间消失不见了,积极辅助赵主任完成了这台长达六七个小时的双侧开颅手术。
后来的工作中,她一直保持这样的工作作风。由于高原缺氧,体质不好的她更容易生病了,每个月都至少一次扁桃体发炎,不断地服用各种抗生素,血压持续偏低,但每次一投入工作,她就好像变成了一部高效运转的机器,可以从早晨七点一直忙到晚上十一点钟,感受不到疲累病痛,也从来没有抱怨等不良情绪。过硬的职业素养在她身上转化为坚定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理念,这种理念又成功地升华为一种精神力量,支撑她完成着远远超乎体力的工作任务。陈燕认为,来一趟西藏不能白来,不能给她代表的医院和科室丢脸,应该为当地留下点什么。一年时间里,她可以说是任劳任怨地工作,哪个科室叫她帮忙她都答应,什么时候叫她就什么时候到,周末也好,晚上也好,从不打绊子,有时候还主动请缨。唯一让她感到艰难的,是夜黑风高中从陕西大厦的宿舍赶往医院急诊的路途。有一次她愣是孤身一人在暗夜中等了足足半个小时才等到车。那个时候,来自平原城市的陈燕才充分认识到高原夜风的力道,这种风是有攻击性的,吹到人脸上身上,都像刀剑似的,拼命地穿透表皮往骨头里钻。一个人走在这样的黑夜劲风中,四周的寂寥无声让人心慌,而偶尔看到一两个人影,又免不了心生另一种惊恐,担心遇到坏人是一个年轻女子的本能警惕心。尽管这样,陈燕从来没有想过退缩,她知道,半夜能叫她去,必是值班医生遇到了解决不了的危急情况,病人正处于性命攸关时分。后来她就学聪明了,一边快速往医院走着,一边挡车,既节省了时间,又免除了焦急等待的孤单恐惧。
初见陈燕医生时,感觉她是个文静内秀的女子,一经交谈却发现她快言快语、直爽干练的“女汉子”内核,心性纯朴而厚道、仗义。麻醉科因为要辅助所有的手术,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和各科室进行协调,以保障整个手术流程的合理衔接和流畅运转。而这种工作也是有技巧的。陈燕医生纯朴洒脱的性格,加上真诚热情的处世风格,将各科室关系处理得融洽而友好,大家相互积极配合,医疗工作便也进展得顺风顺水。而更难得的是,她不仅自己尽力做好,还主动把相关的态度和技巧传授给麻醉科的其他同事,而且不厌其烦,教一遍记不住就再来一遍,直到在你心里刻下深深的印记为止。在专业和行政流程方面,作为科主任的陈燕始终这样传帮带她科室的全体职员,一年下来,不仅与科室成员建立起了深厚友谊,更帮助麻醉科的全体医护人员全面提高了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回忆一年的援藏工作,最令陈燕医生自豪的,是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成功开启了无痛分娩术。久在医院工作,妇产科的大量见闻,使她对女人的分娩痛苦深有感触,当无痛分娩医术产生后,她由衷地为女人们欣慰。到西藏阿里工作以后,发现这里非但没有这项医术,甚至人们根本不接受这一理念,反而认为,生孩子痛苦是天经地义的,尤其牧区的妇女,似乎特别能忍受,平时吃苦耐劳,生病了也尽量忍耐着,不到生死危急时分几乎不来医院救治。陈燕医生很为她们心疼,下决心推广分娩镇痛医术。她从西安第四医院要来了相关资料,先自麻醉科成员开始做思想工作,理论上一遍遍讲授,实践技术上手把手地教,科室成员全都掌握了,然后在病人中寻找可能的目标做劝导工作。半年后,终于成功施行了一例,帮一位36岁的高龄初产妇实现了无痛分娩,看着这位牧区妇女乐滋滋地轻松生下她的健康宝宝,开心欣慰喜悦充满陈燕医生的心房。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已经把无痛分娩的观念和医术,悉数传授给了麻醉科的其他医生们,即使她援藏期满离开了,这项工作仍然可以正常开展。
“来这里不是玩的,你是带着使命的,必须得干出点什么,留下点什么,回去也好给我们医院给我们科主任交待……”陈燕不假思索地叙说着,眉眼间是真诚,言语中是坦荡,瘦削的肩膀上分明写着担当。
三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赵岳峰不说话的时候,看起来就是个安静文弱的普通书生,而一旦开始谈他的专业手术,瞬间言语声音变得铿锵有力,思维清晰,表述流畅自如,整个人似乎都随之高大起来。是啊,操持手术刀,怎么能少得了这份果敢与沉静并重的心理特质呢!
赵岳峰也是第五批“组团式”援藏成员之一,来自陕西商洛市中心医院。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医生,两个孩子一个去年高考,一个刚上幼儿园,原本有充分理由推脱这个时候参加援藏工作,但夫妻俩一致认为,西藏是个艰苦却也圣洁的高地,能来这里工作,他们愿意克服一切困难。
主掌手术刀的外科专家赵岳峰深知,强健的体魄才能保证连续几个小时高度紧张的外科手术工作,因而他平时坚持锻炼身体,健身房是他工作之外去的最多的地方。而就是这样的体质,来到西藏阿里时,也经历了长达一个星期的高原反应,后来那种隐隐的头重不适感,始终缠绕在整个援藏期间。当地政府针对新到的援藏人员安排一个星期的休息适应期,而一旦病人需要,反应也罢,假期也罢,任什么困难和理由,都阻挡不了医生于第一时间奔赴临床一线。
抵达阿里的第三天,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来了一名危重病人,病人头部外伤后已经昏迷4小时,伤势严重,双侧头骨粉碎性受伤,失血严重,援藏专家和本地医务人员多学科会诊后一致确诊,唯有立即进行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施治!而地区人民医院因为之前四五年里连续多例开颅手术都不成功,脑外科医生已经放弃了在当地开颅这一高难度的手术治疗,双侧开颅更是从来没有过。但眼前这个病人情况特殊,除非马上施开颅手术抢救,多耽搁一分钟都有生命危险,更不要说长途颠簸去其他地方寻求治疗。情况万分危急!眼下却只有新来的赵岳峰副主任医师有这本事,科室立即电话告知实情,正躺在宿舍床上经受高原反应而头痛昏沉的赵岳峰,听完情况即刻赶往急诊科。手术由赵岳峰主刀,本地的德吉卓嘎主治医师辅助,援藏医疗专家陈燕负责手术中的麻醉工作。
布置手术准备的同时,看到病人失血严重,手术过程中还需要及时输血,赵主任通知血库做准备,才得知血库里血液库存不多,一般都是靠医护人员献血,于是遵循惯例向全院医护发出了倡导,医务人员响应积极,纷纷主动前来献血,一会儿就全部准备停当了。
一班人全力以赴投入开颅手术中,主刀医师赵岳峰更是全神贯注,精神高度紧张,持续工作几个小时,完成了一侧开颅减压手术。未及舒口气,赵岳峰突然感觉头痛胸闷严重,高原反应又反扑上来了。而这个时候如果中断手术,对这位患者来说,很可能就前功盡弃了。又没有专业医生来替换他主刀。赵岳峰只好吸一会儿氧,稍微缓解一下,再接着进行另一侧开颅手术,最后总算顺利完成了。这台手术总共持续了6个多小时。而让他和所有医务人员欣慰的是,手术成功了!术中麻醉也很成功。术后经由援藏医疗专家李澄带领的重症医学科全体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病人在昏迷状态下各方面持续好转,直到25天后苏醒,并渐渐恢复了健康。接着又考虑给病人做颅骨修复术,当地肯定没有条件,赵医生根据病人做的CT,将3D打印数据发往内地医院,据此定制了双侧颅骨,三个月后,赵医生又主刀为该病人成功进行了颅骨修补治疗。这个患者后来恢复得特别好。作为主治医生的赵岳峰觉得,能有这样的救治效果,自己遭受什么辛苦都是值得的。
继这一例成功手术之后,紧接着8月份来了个年仅9岁的脑外伤小女孩。赵医生和他的团队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女孩脑部外伤,颅骨凹陷,而致昏迷不醒。如果按照以往方式施治,直接开颅手术去掉破裂的骨瓣减压以保命,之后再看情况施行二次手术修复颅骨。但赵主任结合患儿的头颅CT情况和综合体征,认为可以一次性手术治好,而且考虑到患儿将来的心理影响,他不想图简单用异体材质给小女孩修补颅骨,而想争取将患儿自己的断裂凹陷的颅骨片原位修复好。这样的话手术难度相对要大得多,但对病人的损伤最小,后期的影响也最小。经过反复观察比较和慎重的思考权衡,他觉得这个治疗方案是可行的。于是和医院领导紧急协商,以最快的速度进购来钛颅骨连接片和钛钉,同时小心维护患儿的病情平稳。一切就位后,仍由陈燕医生负责术中麻醉,将患儿处于全麻状态下,由德吉卓嘎医生协助,赵主任主刀对其施行了颅骨整复术。手术顺利完成后,复查头颅CT显示,颅骨凹陷部位复位完全,患儿病情平稳。后来一路追踪了解,小女孩恢复得非常好。
有了成功的第一第二例开颅手术,好像相关的病人也多了起来,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副主任医师赵岳峰亲自主刀,前后共进行了21例开颅手术。若对这些手术进行专业微细的分类,那么他在期间已经创造了多项第一。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开颅,除了开颅手术本身的高难度高风险外,更需要面临其他意想不到的情况,而且往往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比如气压太低而可能造成脑体从伤口膨出,或者手术过程中容易大出血而同时地域环境造成难以止血,更兼血库里时常血源紧张等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手术失败。但不能畏难而停滞不前,不能怕承担责任而逃避推诿医疗机会。本着高度的职业操守和作为援藏专家的责任感使命感 ,赵岳峰和他的团队,每次都必须保持十二分的小心,警惕全部精神,集中全副精力,才确保了极端特殊环境下一台台手术的顺利完成,成功地从死神手里挽救回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整个手术和治疗过程中,外科主任赵岳峰还时时不忘培养本地医生的施治信心和动手能力,采取“放手不放眼”的措施,一方面大力鼓励科室里有一定基础的医生动手操作,一方面紧盯着他们的每个细微动作进行严格指导。相处中他发现藏族医生其实很聪明,但由于胆小怕事而不愿意积极尝试,不够努力。加之,前些年里连续经历失败手术留下的心理阴影,使得他们从心里已经放弃了再学习这种重大手术的打算。赵岳峰再三激励甚至鼓动,终于改变了他们的观念,也鼓舞了他们的信心,到下半年时,脑外科的德吉卓嘎等几位医生都可以独立主刀了,科室里其他辅助人员的整体水平也都得到很大提高。看到这样的变化,赵岳峰深感欣慰,感到自己圆满完成了工作目标,可以放心返回了。去年中旬他的援藏期将满,同事们自然舍不得他离开,纷纷在挽留。
四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第四军医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之附属医院,不仅是陕西本地的医学权威,在整个西北片区乃至全国医学界,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国对口援藏工作中,作为陕西省医疗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单位自然也要派出专家代表参加医疗援藏。于第四军医大学求学,相继取得硕士学位、博士和博士后之后,2016年从部队转业,至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任博导的初大可医生,即被抽派为第五批“组团式”援藏队员之一,与其他20名团员一起,于2019年7月抵达阿里地区人民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
军人出身的初大可医生,对于奔赴遥远陌生的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工作,并无过多考虑,除了源于对未知事物的一丝丝本能的不安或隐隐的恐惧心理。在他的心目中,军人就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虽说已经转业多年,但作为军医熏染而成的精神品质没有丝毫改变,同样没有改变的,还有他的军人气质,高大魁梧,更兼乐观开朗的性格和积极阳光的心态,使他看起来明亮而自信,这样的心理精神状态,不仅会感染和影响身边同事们的工作作风,相信在诊疗过程中,也会给予病人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从而转化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初大可是主攻消化系统的医疗专家,但高学历的教育背景和高职称所蕴含的专业水平,使他眼界高远,具备一种全局观和主人翁意识。来到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后,他的眼光和思维并没有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范围内,而是立足医院的基本面,做了许多建设性的工作。
随着对高原地区阿里的了解加深,初大可很快发现一个让他非常揪心的情况。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多米,辖区面积将近34万平方千米,海拔高,气候干燥冷寒,空气中平均氧含量只有一半左右。地域广阔,且境内多高山河流湖泊,尽管国家投入巨资,将公路修通至所有县乡甚至村镇,但复杂的地理和气候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也常常使得路途生发种种状况,交通极为不便。辽阔的地域面积以及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阿里地区的县和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距离遥远,比如阿里的措勤县和改则县,距离地区所在狮泉河镇达七八百公里。狮泉河镇距离西藏拉萨市还有1500多公里,拉萨再到西安还有2800多公里。这些基本情况和客观条件决定了,生活在这些偏远地方的群众,与现代高速发展的医疗科技和所在的派出单位所具备的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之间,相隔着遥不可及的距离。这样的地理距离带来的医疗成本太高了。初大可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病人需要去拉萨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诊治检查,带一个陪同,两个人来回一趟的路费得一万元,加上检查住院及生活费,很普通的一次检查或治疗,就至少得花费两万元。除了经济成本,如果考虑到许多疾病不能乘坐飞机这一局限,那就还得加上贻误治疗而导致的生命危险成本。
急病患之所急,是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基本初心!初大可主任很快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他的派出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希望能通过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缩小边远地区人民和高水准医疗之间的距离,改善人们的就医条件,降低就医成本。院领导对此信息高度重视,第二个月就由院长带领院医务科人员,来到阿里对初大可反映的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在阿里地区所辖七个县转了一圈之后,考察组也被深深震撼到,回来即与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决定由西安交大投资研发一个远程诊疗互联网系统,以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为中转站,建立起病患与交大第一附属医院的直接联系通道。如此,很快便开发并成功设立了国内第一个远程互联网医疗系统。远在天边的阿里地区的干部职工和农牧民群众需要寻医问诊时,从手机上点开“智慧好医院”软件,即可直接连接到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病人口述自己的症状,交大第一附属医院的医生即可“面对面”进行诊治,开出处方或检查化验单据进行检查和治疗,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借由中转设备,也得以实时共享病人的情况和检查结果,为进一步实现更加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通过互联网远程诊病,切实免除了老百姓看病的许多麻烦,解决了看病难的大问题,极大地节约了看病成本。但初大可意识到,地区人民医院的基础医疗设备跟不上,一些常用的检查项目都不能做,病人还是得往两千公里外的拉萨奔波,他又向上级部门递交报告,申请给地区医院增加医疗设备,让他高兴的是,各级领导都给予大力支持,而且反应迅速,所需要的大小仪器很快就陆续到位了,价值几十万数百万的,甚至数千万元的核磁共振也都顺畅地安置于地区人民医院里了。初大可主任真切感到,领导们也真正是“急群众之所急”的,只要你真心为群众考虑,就能得到认可和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综合设施已经今非昔比,现在病人来到医院,连住院部都不用去,门诊楼里就可以解决求医、问诊、检查和一般治疗等系列问题。
有了高标准的硬件设施,尚须加紧培养高水平的操作医护人员,才能使仪器发挥作用。为此,除了开展定期教学查房、每周开设专题讲座,消化内镜的检查操作,也是手把手耐心细致地教授。在专业医术和整个医疗流程方面,都做到了毫无保留地传、帮、带。在全心全意为当地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初大可个人也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地摸索着前进。
2019年9月初,在援藏单位工作还不到两个月,初大可在科室其他医护人员的辅助下,成功为一名老年藏族妇女做了结肠镜检查。在此之前,不光阿里地区,整个世界上这样的海拔高度地带,都没有人敢做结肠镜检查,初大可开创了首例。该病例年龄大,体型偏胖,且腹部多次手术,乙状结肠冗长,肠管结袢较多,且变弯曲角度锐利,进镜难度比一般人大。结肠镜检查本来就属于比较成熟的医疗检查,但那是在平原地帶。但在高原地区,阿里的平均海拔4500多米,气压和氧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许多人徒手走路,甚至说话多了都会气喘头晕。而结肠镜检查,需要操作者气息平稳、精神高度集中,手和眼要充分协调,这对初大可来说也是巨大挑战。但面对藏族大姐期待的眼神,他决定攻克难题。患者一年来反复来住院看病,做了各种常规检查,仍找不到病因,如果去拉萨做结肠镜检查,一来回需要花费一两万元,而且久病体虚的人也经受不住那样的旅途劳顿。初大可一边耐心解袢一边小心进镜,最后成功抵达回肠末端,完成了检查。在他的勇敢尝试和悉心教授下,自去年9月份做了第一例结肠镜检查后,科室的几位医生都被他培训成了业务熟手,现在这项检查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已经实现常规开展。
临床诊治中,初大可很快发现一个新问题,即高原上人的生理状态和平原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平原地区常用的诊断指南和治疗方案,在这边往往不适用,要想顺利实施治病救人,就得重新调整各项标准和方案,于是他查阅大量文献,结合病例数据,反复摸索调整,领导科室成员做了许多基础工作,慢慢掌握了适用于当地的基本规律。以此为参照标准,继第一例肠镜之后,带领科室医生陆续做了50余例内镜检查,全都顺利成功。
过程中还发现并攻克了另一个难题。高原上有许多肝炎病人,此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伴随着并发症,会发生消化道静脉曲张,导致血管破裂而大出血,出血量往往达到3000到5000毫升,许多患者就是因此而丧失性命的。初大可主任看到这种现象急在心头,决心解决大出血的止血问题。后来通过内镜下套扎止血术,实现了消化道大出血的快速止血,仅这一项医术,就让多少生命避免了濒死危险。
初大可主任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为消化内科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保障医疗设施和诊疗医术力量良好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因而也属于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各个环节有序衔接,使模棱两可的边缘地带界线明确,使人、物和流程形成一个有机体,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对此藏族护士长深有感触,她说:大家都知道护士长的工作繁琐杂乱,她自己也深有体会。过去没有经验,只能被动地被事务牵着走,今天一个说法,明天一种说法,常常感觉手忙脚乱、摸不着头脑。近一年来,在初主任的带领下,整个科室的工作理清了头绪,每项工作都有据可依,慢慢地对所有工作流程都心中有数了。严明的制度和纪律实行之初,大家还感觉程序太麻烦有点不适应,运作一段时间后,越来越体会到制度保障下的流畅自如,工作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保证高等级的好仪器用在刀刃上,保证高水平的医疗力量用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切实保证医疗安全,避免隐患。一旦出现医疗事故,不仅很多工作白干了,还可能留下心理阴影而长期影响医务工作。”初大可主任思路清晰,表述流畅。
在全院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初大可看到了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可喜变化:过去无法做的检查现在能做了,对于准确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过去诊断不了的疑难杂症现在能诊断了;过去治不了的疾病现在能治了。疑难疾病的确诊率明显提高,综合抢救成功率也大大提升,同时,病人的转院率也大幅降低了。
一年援藏期将满,回顾时初大可由衷地说:“阿里地区组织部领导甚至西藏自治区的相关领导,对于援藏工作人员的身体、生活和工作都非常关心,经常过来看望、慰问和了解情况;工作上也非常顺心,硬件设施跟得上,群众所想所急的都能得到快速解决;自己业务上也取得了成长进步;与藏族同事们相处的也非常融洽。”
在初大可的眼里心里,西藏阿里一年的工作生活,简直就是完美的。难怪说话间他总是一副乐呵呵的喜悦相。我想,这正是积极乐观性格的魅力所在。“只是辛苦了同为军医的妻子,一个人上班又带孩子照顾家庭。只有回去了主动接送孩子,多干点家务补偿她。”初大可最后略带愧疚地说。
五
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口腔科主任周秦主任医师,援藏前是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主任,系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口腔修复和种植专业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牙齿缺损和牙列缺损修复、全口咬合重建以及种植义齿修复等。罗列周秦医师这些专业领域内的资质或成就,是想要说服自己,她不是你所直观感受到的亲切随和若近邻若大姐的人,而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医生兼医生的老师。
初次见到周秦医师的时候,的确感觉如同老同学老姐妹见面一般亲切自然。她身上似乎天然具有一种母性的特质,对人对物皆表现出一种慈爱和包容,不自觉间总在照顾身边的人。说话时是一副北方女孩的朴实单纯,直到她穿上白大褂,才瞬间显露出一个医生的神圣威严来,让人又敬又怕的感觉。
接到援藏通知的时候,周秦刚刚过完49岁生日,按理说已经过了援藏要求的条件,但本届援藏团队,需要她这个专业的专家,周围人员里好像只有她最合适,组织上还委任她为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副队长。周秦23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她的思想觉悟足够高。了解清楚援藏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顾全大局的她毅然决定配合单位的工作安排,不负组织上的重托,奔赴西藏阿里完成援藏工作。家里80多岁的老母亲,工作繁忙的爱人,尤其是刚刚大学毕业已经定好要陪伴去国外旅游的孩子,她一一去做说服工作,而家里老少亲人更担心的却是她的身体。
的确,50岁的身体并不很适合高原地区工作,在阿里工作的一年时间,她常常夜不能寐,因为缺氧,以至于后来单靠吸氧已经不管用,而需要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但种种不利因素,都不会影响她的工作,一旦开始工作,周秦就不由自主地全情投入其中了。
2019年10月,口腔科接诊了一名患者,自述口内多颗牙齿缺失而导致多日不能正常进食。周秦医生仔细检查后发现,该患者多年前曾做过不良修复体,现在由于旁边牙齿松动而不能行使功能,属于上下复杂性牙列缺损,需要用维它灵支架式义齿进行修复。周秦医生耐心和患者沟通,给他讲清楚情况,然后带领全科医生共同讨论,本着“优化治疗流程,减少复诊次数,缩短治疗时间”的原则,针对该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限于口腔科当时的艰苦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基底板制作个别托盘进行二次印模制取,保证了印模的精准性;同时注意颌位蜡堤的唇侧丰满度及前牙切缘平面位置的确定。之后将印模和數据快递回西安的义齿加工中心进行定制。义齿很快寄来,就位很顺利,固位及咬合关系良好。患者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而且通过参与这个病例的诊治过程,口腔科全体医师的修复诊疗技术都提高了。
来年三月,口腔科来了一位26岁的年轻牧民,情绪烦躁,似乎身心已经被病痛折磨到了极限。原来患者牙齿疼痛已经延续一个多月,连累颌面部和颈部肿胀疼痛,已发展至无法正常张口的地步。周秦立即组织口腔科全体人员会诊,详细了解病情,检查后确诊为口腔颌面部及口底多间隙严重感染。分明是牙源性的疼痛,理应从牙齿着手治疗,但严重的肿胀疼痛已使患者张不开口,当然谈不上施治了。周秦建议马上联系派出单位西安交大口腔医院进行远程会诊,综合该院颌面外科专家的建议,决定收治这位患者。然后联合急诊科、耳鼻喉科、麻醉科及外科等多位专家共同会诊,议定了治疗方案,用药物治疗的同时,从口内切开建立引流通道,经过几天精心治疗,口腔周围肿胀明显减轻,患者也渐渐露出轻松的神色。这时候再去检查患病的牙齿,症状清晰明了,择适当时机,对病牙做了针对性治疗。这样的治疗方式,有效避免了间隙感染复发的可能性。同样的,在周主任的科学引导下,这次治疗过程,也成为科室成员学习提高的好机会。
而作为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一名副院长,周秦深知这个职务承载着阿里人民的殷切期望,工作中绝不满足于医治好几个病患。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一名援藏干部所肩负的责任使命,意识到自己不仅担负着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的重托来支援阿里的医疗卫生工作,更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阿里的历史使命,她在工作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在完成医院分管的工作内容的同时,作为口腔科的主任,她对该科室建设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既有短期目标,又有长期计划;既有发展大方向,又有具体实施细则;既有科室建设的整体规划,又有针对个体的切实关照和扶植培养目标。她是完全将自己融入到了岗位职责中,以身做则,并带领全体科室成员,努力做到全心全意为当地患者服务。
周秦主任很快熟悉了医院的整体情况,掌握了口腔科的医疗设施、专业水平和人员情况,发现本地医护普遍存在基本知识欠缺、基本技能不过关、操作不够规范等问题,她要从头开始进行纠正,期望实现全面改善。本着“把患者和临床一线的需要时刻放在第一位”的原则,周主任先行着手统一科室成员的思想认识,引导医护们充分认识科学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反复讲解无菌操作在口腔系统治疗中的重要意义,使全体成员树立起牢固的无菌观念。然后针对每个医护人员在实际治疗操作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逐项纠正,指导规范每一个细微环节。从接诊、检查、诊断和治疗等,都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而且持续督促落实,直到帮大家养成基本理念和操作行为的正确习惯。
这项工作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然而,细节往往决定了成败。在科室建设中,成员的基本素质正如同建房之地基。而周主任对科室成员除了在业务技能上严格要求、规范指导,也注意对大家的情感心理的观照,充分尊重每个人,科里每有重大决策,她必要事先与大家商量,征求意见。对于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则力求做到公平、公正。这种人性化的管理,不仅充分调动起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大家都有了主人翁的责任和担当意识,除了在自己岗位上尽职尽责,还主动为科室工作出谋献策,在这个过程中各成员之间也加深了理解,工作上更容易相互配合彼此支持,医疗操作进展得越来越顺畅高效了,口腔科营造出了一片和谐的工作氛围。
学科的发展,队伍建设是走在前面的,为此周秦主任采取了多项措施并举的方式。于日常工作生活的关照鼓励之外,她更深切关心着每个医护的个体成长和职业发展规划。她认为,科室有责任给科室成员提供成长平台,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她尽量为每个人着想,挖掘个人潜力,发挥各人特长。对于全体成员定期进行各方面的宣讲培训,以保证他们从观念到技术都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同时紧跟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步伐,从而做到了从技术到思想意识全面为患者服务,在促进每个人成长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科室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考虑到未来种植牙的广阔需求,而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在这方面尚属空白,经过摸底了解,和两边单位申请协商之后,派两名基础好又好学上进的本地医生,去西安交大口腔医院参加为期三年的专业委培学习。随着两位医生的暂时离开,科室里明显人手不够,治疗工作难以为继,亟需补充新鲜力量。正当周秦主任为此焦急时,却无意间迎刃而解。一次拉萨出差期间,同行的同事夜半忽然牙痛难忍,她陪伴去西藏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在那里居然遇到了她的学生——毕业于西安交大医学院。为同事治疗间隙,和学生聊到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口腔科的发展前景和人手的紧缺情况,学生便向她推荐自己的两个刚毕业正在实习的学生,一个是拉萨人,一个是阿里人,没想到一交谈,两个人都满心愿意来阿里工作。这真让她喜出望外。因为当地人更容易扎根当地,而少了人才流失的可能性,况且俩人还是科班出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是比较容易的。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缺口的大难题就这么圆满解决,周秦不禁由衷感慨,当你真正想要为群众做事时,连上天都会来成全你。
队伍建设在有序进展中,而为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施展平台,才能最终让其作用于社会,为广大干部群眾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这个平台,除了良好的工作氛围等人为因素,相关医疗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对此,她已有了长远的发展计划。
对于牙科的发展前景,周秦副院长是非常乐观的,这是建立在明确的认识和科学考察基础上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标准的要求也在持续提升中,而牧区因为长期被忽略的牙齿清洁护理习惯,导致遗留下更多的口腔健康隐患,意味着未来的市场需求很大,而当下的软硬件设施根本满足不了,所以她从一开始就在着手全方位的建设。从基础建设做起,包括人才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以及医疗设备的申请补充和更新等等。让她欣慰的是,经过全体科室成员一年的努力,这些目标都逐一变成了现实,而且不止如此,口腔科的发展愿景,甚至超过了她的预期。就在去年,医院把560万元的投资经费划拨给了口腔科,正在全方位地着力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具备全面专业水准的口腔专科,将来有望朝着专业口腔全科医院发展。
听她谈起口腔科的专业医疗情况和发展远景与规划蓝图时,感觉到高级知识分子所特有的逻辑明晰的理智思维和职业女性的干练,深蕴其心理精神中而溢于言表。而这个话题一结束,介绍几位科室成员时,她言语中又不自觉溢满深切的关爱、鼓励和欣赏之情。一转身,看到一个跟随母亲来看牙齿的藏族小女孩,她自然蹲下身来面露亲切笑容和孩子交流,消除了孩子对陌生人的戒备心理后,拿出牙具模型,给孩子讲解正确的刷牙方法。其情其景,瞬间将母性的慈爱特性表露无遗。
说起来在普及广大民众的牙齿保健知识方面,周秦感觉是欣慰甚或自豪的。她认识到,良好的卫生习惯应该从孩子养成,为此,她除了利用一切空闲间隙,想办法给随大人来医院的孩子讲解卫生知识,还多次深入地区幼儿园给孩子们耐心讲解,希望孩子们回家把相关健康知识传递给父母和家人,从而影响和引导更多的人养成健康习惯。我眼前出现了那些逼真的画面,随我们往出走时,每看到小孩子,她的神态就不自觉蕴满了幼儿园老师的友爱亲和。在我们采访其他医生的时候,总见医院同事的小孩自然亲密地围在她身边,而她对孩子似乎有着无尽的耐心和热爱。不禁又想到,她身上究竟还是母性的慈爱、包容与担当占着主导,而这正是她成就事业、成就生命、奉献社会的力量源泉。
结语
囿于时间等种种因缘条件,第五批援藏医疗团队的21名专家,我们仅采访到了以上几位,希望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尽管每位专家老师都谦逊真诚地说,自己所做只是份内的平凡琐碎工作,是微不足道的,而正是这一个个平凡的生命看似平凡的作为,切实践行着国家的援藏政策,扎实推进着援藏计划的有序进行。在一届届援藏专家人才和当地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改变了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整体面貌,助力地区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实现了跨跃式的发展和进步,这些成绩将持久地惠泽高原阿里广袤大地上的无数干部群众,成为呵护高原人民生命健康的忠诚卫士和强力保障。
在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做出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之后,全国各省市展开了支援西藏工作的新局面。陕西省和西藏的最边远地区阿里结为了对口援藏单位。陕西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动员全省各方面力量,对西藏阿里地区进行全方位援助,支援项目涵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教育、体育、文化等,以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切实改变当地面貌。
正是全国各个兄弟省市各行各业无数普通援藏人员的持续接力和不懈努力,使得国家的整个援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环境保护和民生的改善,实现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全方位跨跃式发展。
编辑导语:
医务工作者从陕西不远万里来到阿里高原,只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只为高原人民的身心健康,他们舍弃个人的家庭、舒适的生活环境,怀揣革命理想主义,来到高寒、缺氧、欠发达的世界之巅,创造出了许多个医学奇迹,为当地患者解除了身心痛苦。一个个小故事,就是一个温馨的记忆,是暖人的事迹,普通却又感人,是汉藏民族团结的佳话。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
张琦,笔名子嫣(又名张逸君)。古城咸阳人。2004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西藏文学》《中国西藏》《上海文学》《诗选刊》《西藏日报》等期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以及文艺评论等百余万字。著有文化散文集《万世供养》《桑烟有径》,诗歌集《素心待月》和纪实文学作品《岁月的彩虹》。在版长篇报告文学《那些星星之火》,获得中国作协“深入生活”重点项目。《岁月的彩虹》和《桑烟有径》,分别获得西藏自治区重点文艺作品扶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