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中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2021-06-20李汇群

对外传播 2021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故事脱贫攻坚

【内容提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求同存异、平等对话是国际舆论场的共识。脱贫攻坚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话题,可以尝试在对话、交互、共享等三种跨文化传播语境中,设置通用框架和特殊框架等双重框架,讲好中国的脱贫攻坚故事。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语境 框架 脱贫攻坚 故事

2021年,我国的脱贫攻坚战迎来全面胜利。2015年,联合国通过了以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核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20年,中国提前十年完成了议程提到的指标。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832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7亿人,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虽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但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却没有得到公正呈现。有研究者指出,西方媒体将中国的脱贫攻坚纳入“中国威胁论”的叙事框架中,有意引导了脱贫攻坚叙事的报道走向。①因此,向世界人民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一方面能提供中国经验,帮助更多国家和地区摆脱贫困,另一方面也能从西方的话语霸权中突围,在国际舆论场争取话语权,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彰显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当今世界已经形成多极格局,尊重文化多样性、求同存异、平等对话是国际舆论场的共识,要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尝试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中,寻求与世界的对话和沟通,讲出精彩故事。

一、脱贫攻坚故事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话题

现代社会高度关注贫困议题,历史上贫困故事也是人类叙事的共同主题,东西方的远古神话和史书中,都记载了人们为摆脱灾难和战争导致的贫困而努力拼搏的动人故事。公元1500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交往日益密切,贫困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根据贫困性质和致贫原因,博杜安将贫困者划分为三种类型:没有援助就无法生存的“赤贫者”;有能力自足,但不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结构性穷人”;凭借资源能够自足,但在灾祸面前仍然脆弱的“偶发性穷人”。②在吉登斯看来,现代社会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改变了人们最熟悉的日常领域,传播媒介带来遥远地区的信息,传統的时空秩序被颠覆,高度不确定性和随之而来的焦虑,变成投射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阴影。③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所有国家和个人都面临着不确定的风险威胁,贫困作为资源和权利被剥夺的符号表征,更能激发人们的感同身受和深切同情。

移动互联媒体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跨国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和个人之间快速流动,人们会主动选择、交流信息,那些牵人心绪的贫困叙事往往能跨越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差异的阻隔,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如纪录片节目《为什么贫穷》(Why Poverty),由八部不同国家导演拍摄的纪录片构成,将镜头对准了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苦苦挣扎于贫困中的普通人,2012年由日本广播协会(NHK)、英国广播公司(BBC)等70家电台播出,第一轮播放就有5亿多全球观众收看,节目很快登陆优兔(YouTube)、脸书(Facebook)等平台,吸引了更多受众观看,一起思考贫困这个世界性的话题。又如优兔的中国网红李子柒,2017年发布第一支视频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乡村风光,讲述中国女性扎根乡村、积极建设美丽乡村的励志故事。视频中的美好风景、精美食物、美丽女孩吸引了上千万国外粉丝聚集,加深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了解。截至2021年1月,她以1410万订阅量刷新了之前创下的吉斯尼世界纪录。

从以上成功的中外案例可以发现,能否讲出克服文化差异、吸引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精彩故事,是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关键,它们能为世界人民的互动交流提供话题和平台,也将为世界倾听中国、了解中国提供重要契机。

二、脱贫攻坚故事跨文化传播的三种语境

有学者提到,跨文化有三种不同的英文表达,分别是Inter-cultural、Cross-cultural、Trans-cultural,界定了跨文化传播的三种语境。④这三种语境可以概括为对话、交互、共享,脱贫攻坚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可以放置于其中展开讨论。

(一)对话

Inter意即相互之间,强调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对话交流。早在大航海时代,西方国家凭借先发优势,将西方文化强势输入到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殖民时代虽早已结束,但东西方的文化对话却仍未摆脱以西方为中心的所谓传统与现代、发达与落后的陈旧话语模式。⑤新时期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叙述,应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包容、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地设置中国议程,与不同文化展开平等的对话交流。如人民网推出《26个字母看中国脱贫制胜密码》的报道,依次用从A到Z的26个英文字母,介绍中国脱贫制胜成绩。26个英文字母对应着26条经验总结,比如Acting according to local(因地制宜)、Budget Allocated to Poverty Alleviation(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Cooperati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东西部扶贫协作)、Education Advancement for Poverty Alleviation(教育扶贫)、First Secretaries of CPC Village Committees(第一书记)、Health Care Improvement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健康扶贫)、No One Left Behind(一个也不能少)、Officials(扶贫干部)、Paired-up Assistanc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定点扶贫)、Volunteers Supporting Poverty Alleviation(扶贫志愿者)、Xis Leadership(习近平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等,从党的领导、扶贫内容、扶贫形式等多方面,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扶贫经验。这种报道方式,用世界人民都比较熟悉的英文字母,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工作相结合,中英文双语对照,每个英文字母,都由彩色图片做成相应形状,图片中有建筑、人物、自然风景等符号,展现了中国的青山绿水、风土人情和上下一心的时代气象,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全面丰富,表述言简意赅,显得别具一格,很有吸引力。

(二)交互

Cross有穿越、交叉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式交流传播。随着传媒技术的快速变革和移动传媒平台的强势崛起,以往由国家政府、大型国际组织和专业化传媒机构所主导的跨文化传播格局已经改变,越来越多的群体、个体自动加入了跨文化传播队伍,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讲述跨文化传播的故事,这种讲述方式因为结合了自身实践经验,能用第一手资料来编辑故事,往往更具信服力。由此来看,中国的脱贫攻坚叙事,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讲给世界听,还可以邀请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群体和个人加入,拓宽讲故事的声道,让讲故事的声音更多元。如上海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和英国雄狮电视制作公司联合制作的纪录片《行进中的中国》(China on the Move)由两名外籍主持人串联,全程英语主持。该片尤其重视数据的精确和事实的精准,如以西方受众熟悉且感兴趣的咖啡产业为切入点,介绍云南咖农收入快速增长的秘诀,将致富故事讲得精彩有趣又让人信服。又如中华女子学院和光明日报社联合制作微视频《把中国的脱贫经验带回自己的国家》,让来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女性留学生对着镜头讲出她们的心声。这些留学生在留学中国期间,通过学习交流了解到中国积极致力于帮助贫困女性脱贫致富,她们切身感受到中国女性的坚韧不拔,认为这些经验值得分享,经常通过自媒体向母国和世界民众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为中国故事增加了更多丰富细节。

(三)共享

Trans包含超越、转化之意,意味着在传播互动的过程中超越彼此原有的范畴,转化生成了新的共同认可的文化因子。凯瑞曾提出传播即仪式,传播不仅仅是推进了信息在空间层面的传递,还包括在时间层面唤起共同的认同意识,⑥维系着某种想象的共同体。中国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强调个人对于集体的责任感,而以古希腊古希伯莱文化为源头的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意识,但双方都有关爱弱势群体、体恤社会民生的传统,这为中西文化交流构筑了宽广的价值体系和沟通平台,也为讲好脱贫攻坚故事提供启示,即要发掘、提炼双方都认同的价值观念,寻求更多共鸣。如《中国日报》多次报道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张桂梅校长的先进事迹,以“严母”(Devil Mother)、“校长母亲”(Mother Superior)等称呼形容张桂梅,唤起人类共同的关于慈爱又严厉母亲的集体记忆,找到了打开不同文化隔阂的切入口。这位集母亲和校长职责于一身的女性,最初因为受当地民众帮助而决心回报这份厚爱,此后为挽留失学女童,历经诸多艰苦筹办了女子高中,督促女孩刻苦学习,通过教育来摆脱贫困。在这个故事中,受恩回报、慈母劝学等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传统价值情怀,故事的底色温暖动人。而鼓励贫困女孩奋斗求学,以教育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并回馈社会,又展示了鲜明的现代价值观念。这种故事,往往能超越空间局限和文化隔阂,与国际受众普遍关心的边远地区、弱势群体、女性权利、摆脱贫困等话题进行更好的文化对接,引发共同关注和思考。

三、脱贫攻坚故事跨文化传播的双重框架

脱贫攻坚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还要注意建构框架。有研究者提出,可以围绕乡村发展、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等层面来设计脱贫攻坚故事框架。⑦框架最初指人们看待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解释结构,在媒介生产中,通过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地选择和凸显,可以建构独特的信息传播框架。瑟曼特克(Semetko)和沃肯伯格(Valkenburg)等学者曾梳理了新闻报道的五种通用框架,⑧此外,特殊的议题事件也可以采用特殊框架来展示。借用通用框架和特殊框架的区分,在跨文化传播中,中国的脱贫攻坚故事也可以运用双重框架加以呈现。

(一)通用框架

相互依赖、互惠合作是人类社会的通行法则,而20世纪末由西方新自由主义引发的全球化浪潮,更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让全世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结合和高度合作。中国作为全球分工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与世界密不可分,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对抗贫困战斗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脱贫攻坚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要始终凸显中国与世界共同行动的框架,突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对接交融的一面。

1.共求发展

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中国推崇“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價值理念,只有各种文化都发展进步,才能形成世界文化繁荣兴盛的局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发展是集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即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⑨发展首先需要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提升,近年来,中国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就包括为国际贸易投资搭建平台,帮助合作国家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微视频《“一带一路”:普惠之路》,开头先后列出中国古语、阿拉伯谚语、欧洲格言三种不同语言,点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共同追求。视频中间弹出“美美与共”字幕,邀请来自白俄罗斯、刚果、马尔代夫、泰国的四名青年用画笔分别画出汽车、灯泡、水龙头、手机等符号,指代“一带一路”推进为他们国家带来的发展成就,形式新颖生动,也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对中国文化做了更好推介。

2.共建家园

脱贫不仅是经济改善的直观可见,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强调经济发展要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有相通之处。如中国菌草专家林占熺推动茵草出海,将茵草种植技术复制推广到多个国家,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帮助带动了相关产业,将产业扶贫实践落实在全球大地上。林占熺的故事被收入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截至2021年3月4日,该片已通过44种语言推送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1100多家海外主流网络媒体转载,触达海外受众6.96亿人次,说明这种故事有丰富的细节,有内在的文化支撑,能让脱贫攻坚故事讲得更厚重、更有文化底蕴、更受欢迎。

3.共抗风险

现代社会是指向未来的社会,也是高度不确定的社会。面对无法预知的未来,不同国家民族面临着共同风险,而风险往往是导致贫困的难抗外力。消除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世界各国需要联合起来,汇聚经验智慧,相互借鉴帮助,共同对抗风险。中国是文明古国,有仁者爱人的文化传统,强调对他人的困难处境要有恻隐之心,不计功利地施以援手。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国在迅速控制国内疫情的同时,也向其他国家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国政府、企业、民众等多次向国外捐赠防疫物资。2021年以来,中国持续扩大新冠疫苗出口援助,截至2月底,累计出口27个国家,援助50多个国家。2021年2月17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公开论辩会上指出,疫苗公平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道德考验。在这场考验中,中国的表现获得了多国认可,以共抗风险作为切入口来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当下的最好诠释,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能引起国际受众的感同身受,加深他们对中国的理解。

(二)特殊框架

作为东方古国,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而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与西方碰撞,被动卷入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化的历史,也是区域现代化的历史,作为后发国家,选择何种方式进行现代化建设,是晚清以来中国知识界集体思考的重大命题,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核心问题。经过40多年的摸索建设,中国已经为这个问题提交答案,即立足中国社会实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华盛顿共识”之外,开创以“北京共识”为基础的现代化之路。“以‘北京共识为主要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路径特征的区域现代化中国之路成果丰硕,不仅走出了一条后发大国赶超型现代化的现实道路,而且也为世界上其他后发国家的区域赶超型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可以镜鉴的他山之石”。⑩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内容,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独特文化的内涵魅力。

因此,脱贫攻坚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要建构中国故事的特殊框架,要把特别的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包括讲好脱贫攻坚与传统文化的故事,如山东省将儒家孝养文化与脱贫攻坚结合,推动村级互动、居家养老等养老助贫模式等;讲好脱贫攻坚与文化遗产传承的故事,如贵州锦屏县平秋村培训侗绣绣娘助力脱贫,甘肃临夏设立砖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吸纳就业等;讲好脱贫攻坚与中国制度文化的故事,如脱贫攻坚与党的领导、定点扶贫、下乡扶贫等。独特的中国文化是脱贫攻坚故事的内核,在跨文化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细节,是对文化自信的诠释和践行。

四、结语

讲好中国的脱贫攻坚故事,是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传播中国智慧的重要契机。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中讲中国故事,能更好地增强故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为中国深化国际交流、推进国际合作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李汇群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

「注释」

①栾轶玫:《新时代中国国家叙事脱贫攻坚的对外传播》,《编辑之友》2020年第9期。

②史蒂芬·M·博杜安:《世界歷史上的贫困》,杜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0-11页。

③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4-9页。

④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

⑤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00页。

⑥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8页。

⑦李宇:《脱贫攻坚故事国际传播的框架建构与叙事策略》,《电视研究》2020年第11期。

⑧Holly A.Semetko,Patti M.Valkenburg,“Framing European Politics: A Content Analysis of Press and Television New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pring.2000.

⑨刘东海:《发展与发展观理论概述》,《前进》2009年第9期。

⑩刘旺洪:《区域现代化界说:从全球实践到中国方案》,《现代经济探讨》2018年第9期。

责编:李倩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故事脱贫攻坚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