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攻坚看中国制度优势的对外传播
2021-06-20马云飞
【内容提要】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不仅缔造了中国减贫奇迹,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种种显著优势。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的经验和故事,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减贫话语体系,是外宣媒体的职责所在。对“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中国经验”等中国减贫关键词进行阐释,就是在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在脱贫攻坚背后的中国制度优势对外传播中,应特别注重客观讲述成就、理性回应质疑、细分传播目标对象,以及巧妙利用媒介平台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策略的运用。
【关键词】脱贫攻坚 中国制度 对外传播
“小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这一概念被中国共产党用来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贫如洗、一穷二白到如今繁荣富强的时代跨越。在过去的极不平凡的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如期完成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消除了绝对贫困,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鲜明地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做好中国制度的对外宣传或是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契机和丰富的报道资源。如何在宣介中国的脱贫成就给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把成就背后的体制机制优势用更容易令外国受众接受的方式讲述出来,既讲得清楚,也讲得生动,并产生影响力,值得思考和讨论。
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彰显制度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并明确了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3月6日举行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②
具体来说,这些政治制度优势主要体现在坚持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以及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和坚持较真硬碰硬考核评估。
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仅确保了脱贫攻坚所取得的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大幅改善和提高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同时也提升和完善了我国贫困治理能力和扶贫脱贫制度体系及工作机制,更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③
既然中国减贫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那么讲述中国扶贫故事及其背后的制度优势,就要构建能够融通中外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寻找到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做文章。中国减贫的一个根本经验,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然后再精准发力,找到适合国情的有效办法,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出来。因此,在对外宣传介绍经验方法时,也应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国情差异,既不能简单粗暴强行灌输中国经验,也不可让人觉得中国扶贫成就的取得是一蹴而就的,今天照搬,明天就能脱贫。
二、中国减贫故事就是讲述制度优势最好的议程设置
评价一个国家的制度关键在于看它是否符合本国国情,能否获得人民拥护和支持,能否带来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
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行之有效,实践最有说服力,民众最有发言权。中国的减贫成就得益于其制度优势,因此,讲好中国减贫的故事,本身就是讲述中国制度优势最好的议程设置。那么在中国减贫的历程中,有哪些切入点可以用来宣传中国的制度优势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关键词出发:
第一,“一个都不能少”。西方主流的反贫困理论认为只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即便没有社会政策的干预,经济发展的好处也能通过“涓滴效应”影响到贫困阶层从而解决社会贫困问题。然而事实证明,一般在贫困发生率降到2%左右的时候,那些利用涓滴效应进行减贫的国家政府就不管了,政府就认为已经全部实现脱贫了。这是由于当减贫进行到一定程度时,经济学意义上的边际收益递减便开始呈现,“涓滴效应”就会大幅衰减,故而难以彻底解决贫困问题。
只有中国的扶贫喊出了“一个都不能少”口号,这既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14亿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一种包容式发展政策,体现出中国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因此,讲好中国减贫成就和减贫故事,需要时刻牢记的一个大前提就是:与其他国家减贫不同,中国的脱贫之路,强调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第二,“精准扶贫”。2012年中共十八大时,中国还有9899 万贫困人口,减贫进入了最为艰难的阶段。面对“贫困板结现象”以及并无指向性的“涓滴效应”的衰减,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就意味着要攻克“极贫最后的堡垒”。④精准扶贫既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基本方略,也是重要的制度优势。精准扶贫方略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贫困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涉及许多其他维度,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也各不相同,可能是因为疾病、灾害、教育、劳动能力缺乏等,或是几个因素相互叠加。因此,在中国扶贫的对外传播中,讲清楚精准扶贫中的“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和“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至关重要,因为这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关键问题,体现了中国的经验和智慧。
第三,“扶贫干部与贫困户”。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看,抽象概括中国脱贫攻坚成就背后的制度优势固然是一种方法,然而要弥合对外传播中的话语、文化和意识形态障碍,让体现中国制度优势的扶贫故事被更多的外国普通读者更容易地接受,讲述人的故事更易产生共情。
在脱贫攻坚斗争中,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她们的感人事迹通过媒体报道传播到世界各地,取得了良好的外宣效果。曾经的贫困户,或搬入新居,或稳定就业,或自主创业,千千万万人生活轨迹的积极改变,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第四,“中国经验”。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得益于前文提到的“七个坚持”,始终立足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在对外传播中国经验时,一定要理解并讲述好中国减貧实事求是的原则态度,并尽量以中国减贫历程和做法去涵化表达中国的制度优势。
在中国特色的反贫困之路上,脱贫攻坚算是最后的总攻。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通过实施土地制度改革,开展大规模农业建设,让获得了政治独立的广大农民和农村地区的贫困群体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通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包干这一有效的制度安排,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让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更加匹配。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富裕为减贫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帮助数亿人摆脱了贫困。
从瞄准贫困县,到瞄准贫困村,再到瞄准贫困户和贫困个人,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中国的反贫困实践在实事求是中不断发展完善。到精准扶贫阶段,已形成了诸多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参考借鉴的宝贵经验,例如政府在前期的公共品提供,政府、市场、社会多主体参与,大力发展生产力,精准识别、因地制宜、靶向治疗,以及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等等。这些成功的经验做法背后所蕴含的正是中国制度的种种优势。
讲好上述中国扶贫的制度关键词,需要我们在对外宣传中不断提高报道的思想性,理解吃透并阐释宣介好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同时增强习总书记报道的故事性,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寻找话语共通点和情感共鸣点。此外,要讲有深度的故事,不断增强报道的对外针对性,通过中国人奋斗圆梦的故事反映中国扶贫成就和制度优势。此外,还要坚持和选取体现中国立场、中国观点的角度或视角,通过小切口、巧角度表现大主题,讲述大故事。
三、借助扶贫讲述提升中国制度对外传播力的策略
通过讲述中国脱贫攻坚及反贫困理论与实践,把中国制度的强大说服力和感召力讲得入情入理,可以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精准发力。
第一,客观讲述成就。中国的减贫伟大成就及其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巨大贡献已得到了各国际组织的认可与称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马丁·芮泽以及众多国际减贫专家也都肯定了中国把经济增长转化为减贫效果的努力。
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说明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但与此同时要认识到,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够带来贫困人口的减少,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要阐明中国减贫取得如此成就背后的制度性因素,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政府的主导作用、计划和策略的有效制定和安排,以及实践层面的方法论及成果评估手段。此外,虽然中国的反贫困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胜利,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因此,要客观地进行讲述,既谈成绩,也谈问题和不足,淡化宣传意味,更容易令外国读者接受。中国正在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新征程上也一定会面临种种挑战,也需要我们去继续讲述如何利用制度的优势战胜这些挑战。
第二,理性回应质疑。面对中国扶贫取得全面胜利,西方一些媒体产生了“酸葡萄”心态,进而抹黑中国的成就,并提出种种质疑,例如中国扶贫投入巨大不可持续、贫困线标准划定过低、异地搬迁存在强迫并导致搬迁人群无法适应、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等。对此,我们在坚决利用新闻及评论报道予以批驳反击的同时,应客观地对相应问题进行反思,随后反加利用,通过阐明中国在完善扶贫工作相关体制机制上作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效来说明我国制度的优势所在。
第三,细分传播目标对象。由于历史文化、发展程度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要讲述中国扶贫,特别是讲好中国扶贫成就背后的制度性因素,需要在对外传播时对不同对象国的不同受众群体加以区别细分。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在减贫问题上的优先级和策略不同,对于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关注度往往不及仍受贫困影响的发展中国家高。因此,在面向西方发达国家传播时,可以将中国减贫与它们更加关注的议题相结合,例如新冠肺炎疫情,说清楚中国在减贫和抗疫两场艰苦斗争中取得历史性成果的制度性原因。同时,应多借助对象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发出于我有利的积极声音。
对于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依然有大量绝对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应着重宣传中国减贫经验以提供帮助。可以探讨中国减贫的经验和模式是否可以复制,但切忌一味强行灌输,要考虑到对象国的实际情况。例如精准扶贫中的异地搬迁,其实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中国已在最不发达国家的最贫困地区开展了不少减贫国际合作的示范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属于一种经验分享。此外,笔者认为另一种更有效地介绍中国成功经验的方式,是为这些国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即将中国减贫理论化。在这方面一个很好的案例便是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于2021年2月28日面向全球发布的中英文智库报告《中国减贫学——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中国减贫理论与实践》。报告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主线,以中国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伟大实践为学理基础,提出中国减贫学是既有助于减贫、又有利于发展的政治经濟学分配理论。中国基于本国国情进行的大规模减贫实践和对减贫规律的理论探索,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探索自己的减贫之路提供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参考。
中国减贫的成就是几代人接续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今天拿到中国的经验,明天就能取得和中国脱贫攻坚一样的成效,是不现实的,但在我们介绍中国经验时,要使他们坚定信心,只要朝着这个路子走下去,未来一定能摆脱贫困。中国的减贫方案和减贫智慧,既为解决贫困治理难题提供了一套中国方案,也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
第四,巧妙利用媒介平台提升文化影响力。脱贫攻坚成就源于与中国发展相匹配的制度,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始终植根中华大地,并不断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在全媒体时代传播中国减贫故事和中国制度故事,应不断发掘高质量内容并采用贴近海外受众的话语表达,充分利用先进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传播形式,巧妙借助海外社交媒体、国际论坛、海外图书出版等媒介和平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利用网上网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马云飞系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记者
「注释」
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5/content_5588866.htm#1,2021年2月25日。
②《习近平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网,http:// www.gov.cn/xinwen/2020-03/06/content_5488151.htm,2020年3月6日。
③黄承伟:《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彰显我国制度优势》,《红旗文稿》2020年第8期。
④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减贫学——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中国减贫理论与实践》,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jpxbg.pdf,2021年2月28日。
责编:吴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