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贡献全球公共知识产品

2021-06-20张传红邢雨凝

对外传播 2021年4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脱贫攻坚

张传红 邢雨凝

【内容提要】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人类减贫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成就。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将中国特色减贫思想和道路凝聚成全球公共知识产品,提供给全世界,可以为人类战胜贫困提供新的理论思路。全方位展示中国的减贫成就和减贫过程,强调中国特色减贫路径并上升到理论层次是全面构建中国脱贫攻坚国际叙事的重要内容。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利用多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多视角的传播策略来讲述中国减贫故事,是将中国减贫理论和实践上升为全球公共知识产品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脱贫攻坚 对外传播 全球公共知识产品

贫困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消除贫困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各国政府及从事发展工作的国际机构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人类减贫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特色减贫思想和道路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蕴含着中国智慧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体系,拓展了人类反贫困新的理论思路。向世界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系统展示中国脱贫攻坚理论、方法和实践,不仅可以展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强大的实践能力,更可以为全球仍然处于贫困中的国家和人民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实现脱贫的思路和方法,增强他们消除贫困的希望和信心。将中国脱贫攻坚经验上升为被国际受众广泛接受的全球公共知识产品,是目前中国对外传播媒体面临的重要命题和使命。本文试图从讲什么、谁来讲、如何讲三个方面来分析如何有效对外传播中国脱贫攻坚故事。

一、 全面构建中国脱贫攻坚的国际叙事

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脱贫攻坚故事,首先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将“脱贫”作为一场不得不取得胜利的“攻坚战役”。①这就需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开始说起。实现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履行对人民的承诺,带领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使命,是新时代党的执政合法性的重要体现。脱贫攻坚是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指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充分条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将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作为亟待解决的政治课题摆到台面上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党和国家采用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方法论,组织开展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投入力量最多,受众面最广的脱贫攻坚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到来之际,中国成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引领,是中国完成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主导的扶贫行动的原动力,是党履行对广大人民群众承诺的体现,这一点需要向世界展示和说明。

全面展示中国实现脱贫治理和政策的过程,是将中国减贫故事融入国际发展叙事的关键。中国能够成功脱贫,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探索和实践的结果。分阶段讲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减贫治理和政策制定与实践过程,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讲述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可以让国际社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减贫的历史逻辑。从改革开放前的救济减贫阶段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措施,中国政府从致力于通过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包括土地改革、公社化运动等手段来缩小贫富差距和阻断收入的两极分化。从改善基础教育和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村收入,解决贫困农民的温饱问题。“政府主导型”的开发式扶贫进一步促进扶贫减贫工作的制度化、体系化。依靠数字化技术对贫困进行精准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减贫措施和帮扶机制。这就是中国不断积累扶贫经验,完善脱贫攻坚政策的过程。

全面展示中国脱贫攻坚的实施细节,拉近国际社会对中国扶贫工作细节的理解,体现中国政府务实踏实的工作精神。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中国通过科学和规范的方法,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分析其贫困原因,采取适当和专门的扶贫措施,并建档立卡实行动态化管理助其脱贫。同时,建立健全干部驻村帮扶制度,全面推进驻村工作队和书记的选派,加强帮扶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干部的考核和奖励制度,并且构建综合性脱贫攻坚制度体系。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社会救助等多种形式,建设综合性扶贫政策体系。不断协调东西部资源,建立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帮扶,并动员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事业。这里可以突出强调两点:一是政府派出300多万政府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人员下派到贫困村当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长期驻扎在贫困村,根据当地情况与农户设计减贫方案,监督扶贫资金的使用,了解扶贫一线的工作,建立与政策制定部门沟通的渠道。另外,设立结对帮扶机制,干部对口帮扶,定期到村民家中了解实际情况,帮助帮扶对象解决实际困难。二是突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过程,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甚至是国际组织和机构参与到中国的减贫事业中来。从扶贫的整体方略,到具体实践的展示,可以让受众体会到中国减贫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政府强大的决心和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总结中国特色的减贫经验和道路,为仍然受贫困困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体现了讲述中国减贫故事的国际意义。首先,中国经济的长期和高速增长是中国能够实现大规模减贫的重要条件,但如何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转化为益贫性增长是中国减贫成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国将大量财政资金投入减贫事业,根据最新数据,中国在过去8年总共投入1.6万亿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贫开发②,通过在贫困农村地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消除造成贫困的结构性障碍,并产生滴流和溢出效应,创造就业机会。其次,重视农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解决贫困农户的温饱问题。第三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精准定位、因地制宜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增强政策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第四,中國的减贫经验基于充分动员社会参与的基础上,调动了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性。这样做一方面保证了减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更重要的是让有能力的贫困农户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脱贫,获得体面的生活。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减贫经验与西方国家依靠市场或福利系统(如直接现金转移支付、食品券等方式)的根本区别,可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新的可以借鉴的减贫模式。同时,中国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方略,也表明了中国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的做法,这也鼓励其他国家探索适合自己的减贫道路。这样可以展现中国支持多元文化和多种文明,不输出中国模式的一贯立场。

强调中国减贫的成就和对世界减贫及人类发展的意义,是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最大规模的减贫,为世界减贫的贡献达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中所提到的,中国“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③。在目前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的减贫成就为世界依然受贫困困扰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同时,在自身消除贫困后,中国更有能力和愿望同其他国家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履行减贫国际责任,做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将脱贫攻坚上升到理论层次,倡导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是占领国际知识话语体系的重要任务。从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共同富裕的纲领,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及国际主义精神,进一步升华中国反贫困斗争背后的理论价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这些理论的传播对吸引国际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对中国的兴趣和支持非常重要。需要指出的是,中国7.5亿人的成功脱贫,是中国人权立场的重要体现,将保护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健康权放在首位。这与西方国家的用投票权利平等掩盖经济民生种族等其他方面的不平等的人权方案具有根本区别。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要注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减贫成就及减贫模式的关注,及时澄清国外媒体的错误或不怀好意的报道,形成双向沟通机制与渠道。比如,针对中国的减贫成就,BBC就对中国的贫困线标准提出质疑,用当前的汇率计算出中国的贫困线标准只有1.69美元/天,低于世界银行确定的1.9美元/天的全球贫困线标准。④面对这样的报道,中国媒体需要及时与其形成对话,除了正面澄清中国的贫困线标准外,还要强调中国极端贫困的标准其实不完全是数字性的,除了让群众不愁吃,不愁穿,还包括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全覆盖及体面的住房保障,体现了与国际上的多元贫困指数的接轨等。

二、多元主体参与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

除了确定好讲什么内容,还需要解决谁来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问题。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传播沟通机制是实现全面均衡传播的重要路径。首先,主流媒体应该成为传播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引领者。目前,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都已经建立了多渠道传播的功能,通过在不同地区,借助不同语言、不同形式(文字、视频等)和不同主体的参与(政府官员、贫困农户、外国人的体验),全面展示中国减贫故事,为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的减贫经验提供协助。但是,大部分与中国脱贫相关的报道,只有在国内及国际发生与减贫相关的事件时才会集中报道,而且是融入其他的节目中。如CGTN的大部分与脱贫攻坚相关的视频报道是融入在《全球瞭望》《今日亚洲》全球财经等节目里,并没有设立长期跟踪中国减贫经验报道的专门节目。如果以“CGTN poverty alleviation”为关键词在Google上进行搜索,截至2021年2月27日下午1:30,共有122,000条搜索结果。但是,如果以“BBC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搜索,发现有605,000条相关内容。可见,中国主流英文媒体对中国减贫报道的频率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参与是减贫故事成功传播的关健。要呈现多视角的减贫过程和减贫效果,离不开参与扶贫过程人员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分享。这既包括参与帮助贫困地区和人口脱贫的人员,也包括受帮扶人员。将官员、企业工作人员、志愿者、学者等亲历者的扶贫经历,受帮扶人员的工作生活变化情况的鲜活案例展示给国际受众,动员这些不同的参与主体从自己的视角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如CGTN对四川凉山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报道的经典案例就非常成功。对某一个村庄脱贫故事的完整呈现可能会比更宏大的叙事给国际观众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相比而言,这样的英文报道数量很少,而且有很多重复的报道。

鼓励来自智库、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国际减贫合作与学术对话,促进中国减贫故事及减贫经验向国际学术界传播。智库、高校可以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学术访问、举办国际会议等形式向国际学者及智库机构介绍中国的减贫经验,同时还可以了解其他国家的减贫模式和经验,寻求对话点,对增进互信、向国际精英阶层更广泛地传播中国发展模式具有积极的效果。比如,2020年10月,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与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联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社会政策中心共同举办的中美减贫对话就邀请到中美在减贫领域的知名学者就中美的减贫状况进行对话,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2019年6月,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举办了中日韩乡村振兴论坛,论坛除了邀请到中国、日本、韩国在乡村发展领域的顶级学者,还邀请到国际机构及东盟成员国的代表参加,大大促进了中国减贫和乡村发展经验的传播与交流。

最后,让国际组织和友人参与讲述中国减贫经验会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如定期邀请外国驻华使馆工作人员,尤其是大使或使馆的发展参赞到中国贫困地区考察,让他们亲自体验中国的减贫成就。通过邀请和鼓励国际组织相关负责人到中国开展乡村发展项目,让他们了解中国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和中国的运行机制。他们都会成为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者。在一次笔者参加的世行组织的经验交流会上,世行官员就向与会者介绍了他在中国工作的体验,满满的正能量,让所有的国际参会人员印象深刻。

三、中国减贫成就和经验的对外传播策略

除了内容和讲述主体,如何传播中国减贫故事也至关重要。多平台、多渠道报道可以增加对海外受眾的影响力。主流媒体要引领中国减贫成就的对外传播,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不断对减贫成就进行重复和跟踪报道,多进行数字和事实类的报道,引领并增强受众对扶贫议题的关注,至关重要。除了传统报道方式,还应该广泛利用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主流观点。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如脸书、推特、优兔账号等不断输出与中国减贫相关的内容。这种鼓励公众参与、公开、双向交流、对话、社区化及连通性的沟通方式可以迅速吸引受众,并了解受众看法,及时澄清和反馈,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通过设置主体标签、凸显中国元素、提供进一步了解议题的相关链接等方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针对不同的受众,采用不同的传播形式,可以有效提高传播效果。《纽约时报》在2014年推特实验的经验中提到,为文字配发图片比配发视频更能吸引受众点击率,也有研究表明人脑处理图片的速度是处理文字的6万倍,⑤这凸显了根据不同受众设计不同内容和传播形式的重要性。面向海外学者的宣传可能要更多地依靠文字,并注重内容的精确度和科学性。面向一般受众要注重趣味性,图片和视频更适合。针对一些年轻的受众,可能一首反映中国减贫成就的RAP风格的说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对外传播中国减贫经验和成就时,应该充分考虑海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和规律,依靠有效的形式,提高吸引力和传播效果。⑥

时刻注意中外文化和思维差异,使用本土化表达,融入全球化视野。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外国受众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具有很大差异,而大部分海外受众对中国缺乏了解。在对外传播中国减贫成就时,一定要巧妙地选取角度,合理进行表达。如2021年2月24日新华社客户端发布的《中国脱贫故事|河边村的青春与白发》就从一个尼日利亚留学生到河边村调研的经历,以小视频+文字的形式报道了这个村如何在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的帮助下成功脱贫的故事。农民教非洲留学生割橡胶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而充满感情的标题——“青春与白发”,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⑦这样有内容、有场景、有动人的语言、有国际视角的故事可以多种语言向外传播。

要注意报道的平衡性,呈现多元化的中国。在报道中国取得的减贫成就时,除了要强调成就,还要通过具有高强度对比的画面展示中国减贫任务的艰巨性。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消除的是绝对贫困,这并不是说中国已经没有贫困了,相对贫困及个体情况的贫困还会长期存在。同时,消除绝对贫困并不是说中国已经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消除相对贫困和城乡差距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样的平衡报道可以改变国外对中国主流媒体“报喜不报忧”的刻板印象,通过一些细节及客观的报道增强国外受众对内容的真实性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总之,作为人类减贫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的脱贫攻坚成就既体现了党和政府的领导力和社会动员能力,也体现了各族人民群众的勤劳与智慧。向全世界讲好中国的减贫故事,不仅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也是在全球遭受经济重创、世界减贫事业面临各种挑战的时刻向世界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通过有效传播中国减贫经验,使之成为一种全球范围的公共知识产品,对处于十字路口时期的全球减贫与发展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张传红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邢雨凝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李小云、杨程雪:《脱贫攻坚:后革命时代的另类革命实践》,《文化纵横》2020第3期。

②《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2/25/c_1127140240.htm,2021年2月25日。

③同②。

④Chinas Xi declares victory in ending extreme poverty,BBC,https://news. yahoo.com/chinas-xi-declares-victory-ending-110131790.html, Thu, February 25, 2021, 3:53 PM.

⑤張飒:《人脑更喜欢图片,利用图片传播更到位》,钛媒体,http://www.tmtpost. com/96763.html,2014年3月3日。

⑥桂涛:《回归新闻,尊重规律——利用海外社交网络开展对外传播的探索》,《对外传播》2014年第6期。

⑦《系列微纪录片·中国脱贫故事|河边村的青春与白发》, 新华社客户端,https:// 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786912?channel=weixin,2021年2月24日。

责编:谭震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脱贫攻坚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厦门日报》:联手华文媒体 讲好厦门故事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